名人努力成功的故事
努力,以最好姿態出現在當初否定我的人面前。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歡迎閱讀!
1:
冼星海,曾化名“黃訓”,原籍廣東番禺縣,1905年生於澳門貧苦的船工家庭。他出生前父親就已去世,靠母親做傭工和祖父接濟生活。他6歲進私塾。祖父病逝後,他失學而隨母親去了新加坡。他於1918年回國,因交不起學費而入了廣州的嶺南大學基督教青年會所辦的義學,參加了學校的管樂隊。此時,他已經表現出音樂方面的天賦。
冼星海在音樂上可謂大器晚成。他在20歲左右才開始學拉小提琴,被同事們戲謔地稱為“宰雞能手”——拉小提琴像殺雞一樣難聽。他剛到巴黎時,也是大部分時間用於解決溫飽。後來,他遇到那裡的中國留學生馬思聰,並由他引見了法國巴黎歌劇院首席小提琴奧別多菲爾和音樂大師加隆。大師們欽佩他的毅力,破例免去了他每月各200法郎***約合10塊銀元***的學費。他根據唐朝詩人杜甫著名的詩篇《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而創作的奏鳴曲《風》,排上了巴黎音樂學院新作品演奏會節目單,並在電臺播出,從此有了名氣。
1929年,冼星海來到素有世界音樂文化中心的法國巴黎學習音樂。他靠在餐館跑堂、理髮店雜役等維持生活,在塞納河畔梧桐樹下幾次暈倒,險些被法國警察送進陳屍所。後來,他考入巴黎音樂學院高階作曲班,師從著名提琴家奧別多菲爾和著名作曲家杜卡斯,寫下了早期作品《d小調小提琴奏鳴曲》、《風》等。1935年夏,他謝絕了巴黎音樂學院的挽留,回國投入抗日救亡。
1934年,冼星海考入巴黎音樂學院高階作曲班,學習作曲兼學指揮。他是該班幾十年來的第一個中國考生,由於衣著不夠華麗,險些被法國門警所阻而不得入考場。考試後,主考老師杜卡斯代表全體評委宣佈:“我們決定給你榮譽獎,按照學院的傳統規定,你可以自己提出物質方面的要求。”冼星海只說了“飯票”兩個字,就再也說不出話來了。
音樂可以反映出一個民族的命運。冼星海在西方求學期間,飽受西方列強對弱小民族的歧視。回國途經倫敦時,英國海關竟不准他入境,被扣幾個小時。回國後,他曾指揮上海工部局的管絃樂隊演奏貝多芬《第八交響曲》,可這個樂隊從指揮到演奏者卻沒有一箇中國人。他深切體會到民族受壓迫的苦難,從而走上追求革命的道路,並以音樂發出瞭解放的吶喊。冼星海從巴黎音樂學院學成回國成了名人。國民黨想利用他寫頌歌,惟利是圖的商人也重金收買讓他寫“桃花窩裡美人多”之類的商業歌曲,他都不為之所動。他精心為進步電影《復活》、《雷雨》、《大日出》、《夜半歌聲》配曲,而且為了抗日救亡不要任何報酬。
在延安時期,冼星海不僅在組織上入了黨,藝術創作也達到了嶄新的境界。在全延安沒有一架鋼琴的情況下,他完成了一生中主要作品的大部分創作,而且為黨培養出一大批音樂幹部。應該說,這也恰恰是他周圍革命環境影響的結果。冼星海與聶耳一樣,把音樂當成爭取大眾解放的武器,人民也在歌聲中永遠記住了他們。
冼星海是中國民族新音樂事業的先鋒,一生中創作了200多首大眾歌曲、4部大合唱、2部歌劇***其中一部未完成***、2部交響樂、4部交響組曲、一部交響詩、一部管絃樂狂想曲,以及許多器樂獨奏、重奏曲和大量的藝術歌曲,還寫了許多音樂方面的論文。
2:
科學家霍金小時候的學習能力似乎並不強,他很晚才學會閱讀,上學後在班級裡的成績從來沒有進過前10名,而且因為作業總是“很不整潔”,老師們覺得他已經“無可救藥”了,同學們也把他當成了嘲弄的物件。
在霍金12歲時,他班上有兩個男孩子用一袋糖果打賭,說他永遠不能成材,同學們還帶有諷刺意味地給他起了個外號叫“愛因斯坦”。誰知,20多年後,當年毫不出眾的小男孩真的成了物理界一位大師級人物。這究竟是什麼原因呢?
原來,隨著年齡漸長,小霍金對萬事萬物如何執行開始感興趣起來,他經常把東西拆散以追根究底,但在把它們恢復組裝回去時,他卻束手無策,不過,他的父母並沒有因此而責罰他,他的父親甚至給他擔任起數學和物理學“教練”。
在十三四歲時,霍金髮現自己對物理學方面的研究非常有興趣,雖然中學物理學太容易太淺顯,顯得特別枯燥,但他認為這是最基礎的科學,有望解決人們從何處來和為何在這裡的問題。從此,霍金開始了真正的科學探索。
3:
馬雲,於1964年10月15日出生於杭州一戶普通人家。上中學時對英語有興趣,星期天的時候經常到西湖邊找老外用英語聊天。從初中到高中,馬雲幾乎包攬了大小英語考試的年級第一名,但他偏科嚴重,其它的科目都很差。第一次高考,他的英語成績是全年級第一、數學是倒數第一。
高考落榜後,馬雲和表弟去一家賓館應聘保安。結果,表弟被錄用了,而馬雲因個頭矮被淘汰了。幹不了保安,馬雲只好去當搬運工,每天替《山海經》、《東海》、《江南》三家雜誌社蹬三輪送書。繁重的體力勞動讓他漸漸忘掉了高考落榜帶來的痛苦。
這時,他的父親對他說:“你每天踩20多公里路來來回回都不累,為什麼就不能再走一遍高考的路呢?”。在父親的鼓勵下,馬雲參加了他的第二次、第三次高考,1984年他終於考上了杭州師範學院英語專業。
畢業後,他成了一位大學英語教師。
1995年,作為“杭州英語最棒”的人,馬雲受浙江省交通廳委託到美國催討一筆債務。結果是錢沒要到一分,卻發現了一個“寶庫”——網際網路。
馬雲當時就意識到網際網路是一座金礦,回國後就向爸爸、媽媽、妹妹、妹夫等融資20000元***2萬元***,創立了一個B2B電子商務網站——中國黃頁。
然而,兩年後,馬雲第一次創業失敗。
1997年,他到外經貿部上班,負責開發外經貿部官方站點及網上中國商品交易市場。
1999年,他辭去公職,創辦了阿里巴巴網站,在杭州西湖邊上的家裡,開始了他著名的“18個人、50萬元”的第二次艱難創業。
創業伊始,第一筆風險投資救急:
這個創業團隊裡除了馬雲之外,還有他的妻子、他當老師時的同事、學生以及被他吸引來的精英。比如阿里巴巴首席財務官蔡崇信,當時他拋下一家投資公司的中國區副總裁的頭銜和75萬美元的年薪,來領馬雲幾百元的薪水。
馬雲當時對他們所有人說:“我們要辦的是一家電子商務公司,我們的目標有3個:第一,我們要建立一家生存102年的公司;第二,我們要建立一家為中國中小企業服務的電子商務公司;第三,我們要建成世界上最大的電子商務公司,要進入全球網站排名前十位。”
未來的目標很遠大、很鼓舞人,但眼前的現實卻很殘酷:公司賬上沒錢了。
馬雲開始去見一些投資者,但是他並不是有錢就要,而是精挑細選。即使囊中羞澀,他還是拒絕了38家投資商。最後,馬雲選擇了高盛等基金公司。高盛等公司投資了500萬美元,幫助阿里巴巴度過了第一個難關。
第二輪投資,挺過網際網路寒冬:
讓馬雲意料不到的是,更大的投資者也注意到了他和阿里巴巴。
1999年10月底,日本軟銀***Softbank***的總裁孫正義約見了馬雲。孫正義當時是亞洲首富。孫正義直截了當地問馬雲想要多少錢,而馬雲的回答卻是他不需要錢。孫正義反問道:“不缺錢,你來找我幹什麼?”馬雲的回答卻是:“又不是我要找你,是人家叫我來見你的。”
據孫正義事後回憶,他說,在與馬雲見面5分鐘後,他就決定向阿里巴巴投資4000萬美元。不過,馬雲認為不需要這麼多錢,只願意接受2000萬美元。
在風險投資公司的支援下和馬雲創業團隊的不懈努力下,阿里巴巴公司業務得到了快速發展。到2011年時,公司的營業額達到了64億元人民幣,利潤達到了17.8億元人民幣。而且,公司旗下誕生了淘寶、支付寶、聚划算等電子商務網站,每天為客戶提供著大量的網上購物、網路支付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