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級化學組成物質的化學元素教學反思

  認識自我、發現自我是成為名師的基礎和根本,九年級化學組成物質的化學元素的教學反思有哪些呢?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關於,希望會給大家帶來幫助。

  一

  本節課是“第3章第三節組成物質的化學元素”的第二課時,主要教學內容為三個方面:物質的分類、自然界中元素的存在、元素與人體健康。

  本節課在教學中主要做到以下幾點:

  ①要善於處理好預設與生成的關係。將物質進行歸類,是化學學科重要的思想方法,對學生要有效灌輸,生活中、學科中要教會學生尋找適當的方法去有理由、有依據將物質進行歸類,每年中考題都有此類題型。課堂上,我出示了9種物質:氧氣、臭氧、二氧化碳、氧化鎂、高錳酸鉀、水、氯化鈉、澄清石灰水、空氣。通過階梯問題提問,希望學生首先找出混合物,接著讓學生寫出剩餘純淨物的化學式,試圖通過化學式利用元素組成感知單質、化合物、含氧化合物、氧化物的概念。可能時間長了,學生對混合物與純淨物的分類依據有所遺忘,此地引導用時沒有預見,另外學生對物質的元素組成知識尚有欠缺,此處用時頗多,加上練習後,總時間就大大超越了預想,以致其後時間頗為緊張。由此,我對“預設”的重要性、備課的充分性深有感觸。

  ②提高教學效率需要使用現代化手段。多媒體的使用可以解決時間的問題,可以解決課堂容量問題,可以解決口頭語言不能達到的問題。以後要努力創造機會使用現代化手段參與教學,讓現代化為教學服務。

  ③調動全體主體主動學習需要新的教學模式。分組協助、合作交流、全體參與、共同提高是目前教學模式很難做到的,目前的教學模式儘管有了一些新的思想,卻仍然在傳統的框架內。所謂的不破不立,我想用在此處不錯。所以,新的教學模式需要我們去創造,新的更大的成效才能顯現。

  二

  本節包括元素與元素符號、自然界中元素的存在、元素與人體健康三部分知識。重點是元素的概念、元素符號的書寫與意義。本節內容較難較抽象,元素的概念難理解,在實際應用中還容易與原子相混淆,搞不清在分析物質巨集觀組成使用“元素”,在研究物質微觀結構使用“原子”。因此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突破:

  1注意與前面所學知識原子進行區別和對比:首先以表格的形式將元素與原子進行對比,尤其強調元素只講種類,且應用於巨集觀組成,而原子既講種類又講個數,應用於微觀構成,再以水為例舉幾種說法讓學生進行判斷,把對物質的巨集觀組成與微觀結構的認識統一起來。

  2關於元素符號的意義,在課堂上多舉例,多練習,在第二課時的前五分鐘可進行默寫,以隨時掌握學生的掌握情況。

  三

  每屆學生在學到分子、原子、元素這部分內容時都普遍感到難學,其原因是這部分內容比較抽象,難以理解,識記的內容又較多,故學起來均感到枯燥無味,然而這次教學中,我充分利用自制教具,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學習了元素的定義及元素與分子、原子的區別後,我出示自制元素符號的卡片後問學生:“誰知道這些符號代表什麼”,學生回答:“銅、鋅、鈣”,緊接著,我趁熱打鐵地又問道:有沒有一種方法讓外國人也知道瓶內裝的是銅、鋅、鈣?從而引出元素符號,在介紹完元素符號的書寫規則後,我又讓學生閱讀教材,從而講解元素符號所表示的意義,歸納出有三種含義的元素符號,然後讓學生參照圖3-4做有關元素符號意義的口頭練習,學生回答問題的熱情迅速高漲,連平行班中一些上課不愛聽講的學生也紛紛舉手爭著搶答,並埋怨老師未叫他回答。班上的課堂氣氛十分活躍,學生們學得非常起勁,下課鈴聲響起時,有部分學生甚至脫口而出“怎麼就下課了?”

  與平時相比,本節課學生主動參與的次數較多,學習興趣較濃,課堂氣氛活躍,佈置的作業第二天批改時,完成的情況及質量都較好,較高,缺點是課時時間有限,元素符號又較多,學生一時難以全記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