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揚優秀傳統文化

  實現中國夢的強大動力,論。以下是小編整理分享的的相關資料,歡迎閱讀!!!!

  

  文明的發展躍進,向來需要從傳統中汲取力量。

  十四世紀,義大利商業城邦中先進的知識分子從古希臘、古羅馬先賢的著作中汲取了創作靈感與文化養分,重塑了中世紀以來的文化藝術與價值觀念,拉開了文藝復興的大幕,人類文明的新篇章就此開端。

  七百年後,古老的中華民族歷經幾代人的艱辛努力,步入了偉大復興的前夜。中國夢是當代中國人對未來生活的生動描畫,是數千年中國優秀文化積澱蘊育,在二十一世紀綻放出的理想花朵。站在關鍵的時間節點上,展望“兩個一百年”的光明前景,我們有必要回溯到自己的文化源頭,從延續幾千年的傳統中吸收營養,從世代傳承的精神血脈中獲取能量,凝聚起十三億人的精氣神,走好民族復興道路上的關鍵一程。

  偉大文化孕育偉大夢想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2012年11月29日,國家博物館,《復興之路》展覽前,第一次向世界宣示中國夢。不久,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閉幕會上,進一步闡述中國夢的深刻內涵,“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就是要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

  偉大的民族,偉大的文化,孕育偉大的夢想。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深深植根於中國的文化傳統之中。在中華文明的價值體系中,國家興盛、民族富強、百姓幸福,始終是深埋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一條精神主線。古代先賢對天下大同、社會小康的推崇,對施王道、行仁政的嚮往,對足食足兵、治國富民的追求,對民間疾苦的關注,以及家國天下的理想,精忠報國的情懷,無不深深體現出我們的先人在內心深處對民族前途、國家命運的高度關切。那種代代相傳的深厚家國意識與民族情懷,那一個個為國家為民族拋灑熱血的感人故事,那一篇篇飽含著家國情懷的壯美篇章,是傳統文化寶庫中最美麗的花朵,也是我們今天實現民族崛起最為有力的文化支撐。

  中國夢,是對傳統社會理想的現代表達,是優秀傳統文化與時代主題相融合的結晶。中國夢與中國傳統的社會理想同根同源,在精神追求上一脈相承,同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又賦予了中國夢鮮明的時代特徵,是當代中國人的理想與先人們不懈追求的社會理想的統一。中國夢的精神核心源發於優秀傳統文化,種種社會理想有著貫穿古今的統一性,但其實現路徑卻有著堅實的現實支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各族人民大團結的力量,中國道路、中國精神、中國力量,為中國夢這一社會理想提供了科學的實現途徑、精神支撐和力量源泉,使從歷史中走來的社會理想,在當今時代插上了科學的翅膀,獲得了實實在在的實現路徑,使數千年來的大同夢、小康夢從一種從未實現過的空想,變成了可以觸控的現實。

  跨進新時代的門檻,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實現這個目標。行百里者半九十。距離夢想越切近,遇到的新問題、新困難有可能就越大,要付出的精力與汗水有可能越多。在實現偉大夢想的關鍵時刻,需要我們對中華傳統文化進行細緻梳理和深入挖掘,使更為豐富、更加多樣的優秀傳統文化精華服務於中國夢的實現;需要我們從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實現中國夢精神力量的高度自覺,使優秀傳統文化源源不斷地轉化為攻堅克難的精神動力,團結向前的普遍共識;需要我們從傳統文化賦予的精神基因中調動一切可以調動的因素,凝聚一切可以凝聚的力量,為實現民族復興的夢想提供不竭的動力源泉。

  文化自信承載偉大夢想

  文化自信,凝結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政黨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以及對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堅定信念。民族復興離不開文化的復興;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也離不開文化的自信。只有對自身文化有堅定的信心,才能凝聚起實現偉大中國夢的堅定信念,鼓起奮發進取的勇氣,煥發創新創造的活力。

  有這樣一句話頗為流行:19世紀靠軍事改變世界,20世紀靠經濟改變世界,21世紀則要靠文化改變世界。一種文化怎樣改變世界,會給一個國家的發展道路提供怎樣的精神滋養和價值導航,以資本和產業開路的西方強勢文化曾經是一種模式,而在21世紀的今天,中華傳統文化正在做出另外一種回答。

  伴隨著中國的崛起,世界各地的人們開始越來越頻繁地談論中華文化“和而不同”的智慧,分享國家間“道並行而不相悖”的交往理念,倡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人文關切。在一些國際觀察家眼裡,這些流傳千年的格言似乎隱藏著中華民族迅速崛起的密碼,成為“中國模式”“中國道路”的價值註腳。有人感嘆,日益走向世界舞臺中心的中國,正散發出一個古老文明的無盡魅力,凸顯出一個崛起中的大國對所走道路的充分自信。

  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民族能夠靠割裂自己的傳統走向復興。我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堅定信心,建立在深厚的文化根脈之上。獨特的文化傳統,獨特的歷史命運,獨特的基本國情,註定了我們必然要走適合自己特點的發展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深深植根於中華文明的傳統與現實,它科學地繼承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華,按照新的時代要求,對傳統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大同理念、求實精神等傳統思想進行了合理吸收和科學闡發,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國家層面的傳承和發展。所謂“中國特色”,就在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制度、道路中蘊含的中國魅力、中國風格、中國氣派,這一特色從歷史接續而來,從文化傳承而來,從中華民族的民族品格和精神血脈而來。

  堅持“三個自信”,從根本上講就是要堅定文化自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取得的巨大發展成就,是我們堅定文化自信最為有力的支撐。堅定對傳統文化的自信心與自豪感,從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精神養分,獲取精神動力,是我們戰勝未來發展道路上一切艱難險阻的重要支撐,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盪中站穩腳跟的重要根基,是我們在軟實力的競爭中迎頭趕上的重要抓手。在過去的千百年裡,傳統文化曾支撐著中華民族長期走在世界前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依然需要我們高揚這一份源發於精神血脈的自豪感。

  傳統美德支撐偉大夢想

  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中國夢的實現,需要道德力量的支撐。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不只是物質層面的發展與豐富,更包括道德之本的夯實與壯大,全民族精氣神的提振與煥發。人民的幸福,除了物質生活的豐富,那種踐行良善道德所帶來的滿足感,全社會良好的道德風尚所帶來的愉悅感,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中華民族幾千年的發展歷史證明,一個國家貧弱落後固然可怕,但更可怕的是精神空虛、道德淪喪。要成就民族復興偉大事業,必須全面提高社會道德水平,用良好的道德風尚傳遞真善美,激發正能量,為實現中國夢提供強大精神動力與道德助推。

  當前社會上的種種道德失範現象,與中國夢的崇高追求背道而馳。伴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我們在思想道德領域遇到一些“成長的煩惱”,道德失範行為在一定程度上成為我們這個時代必須直面的一個嚴峻課題,誠信缺失、人心冷漠、弄虛作假、理想動搖等一系列消極現象,讓當下的社會道德呈現出感動與痛感並存,憂慮與希望同在的複雜圖景。必須看到,中國夢的成長與綻放,離不開肥沃的道德土壤,解開這些道德困惑,舒緩這些道德焦慮,為國家的富強與人民的幸福尋找一個堅實的道德支點,是我們民族復興征程中必須攻克的一關。

  中華傳統美德,蘊含著實現中國夢的強大道德力量。我們的先人們在長期實踐中培育和形成了一整套傳統美德規範,包括了各個歷史時期各個民族、各個思想流派的創造性貢獻,這一套以儒家思想為核心的道德規範,從修身出發,構建了一整套修身治國的倫理道德體系,引導人們要有節氣和骨氣,不要摧眉折腰、苟且偷生、見利忘義、貪贓枉法,追求正心篤志、崇德弘毅,仁義共濟、立己達人的君子人格。這些世代流傳的道德主張,為我們在今天匡正道德失範行為提供了基本道德規範和道德秩序,構成了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實現民族復興偉大夢想的重要道德支撐。

  為實現中國夢凝聚有力道德支撐,要從中華傳統美德中汲取向上的力量。中國夢是國家的、民族的,也是每一箇中國人的夢。無論是實現個人夢想,還是實現國家夢想,激發出每一個人努力向上、奮勇前行的力量,整個社會、民族才能形成一種奮進向上的氛圍,實現中國夢的力量就會無比強大。中華傳統美德中蘊含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創新意識,“敢想,敢闖,敢為天下先”的昂揚銳氣,和“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獻身精神,在今天依然是我們推進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強大精神力量。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就要進一步挖掘傳統美德中剛健有為、自強不息的豐厚精神資源,從中汲取積極向上的力量,永葆激情,勇於進取,在實現夢想的征途上不斷創造新的輝煌。

  為實現中國夢凝聚有力道德支撐,要從中華傳統美德中汲取向善的力量。人民幸福的中國夢,需要崇德向善的力量成長壯大,需要良善的道德意願持之以恆地對全社會進行薰陶、傳播和教化。中華傳統美德向來注重人倫與德性,注重弘揚人性善的一面,內含著矯正道德失範,傳承善意與溫情的天然因子,“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的人格操守,社會交往中“言必信,行必果”的誠信品格,“扶危濟困”“救死扶傷”“助人為樂”的行為準則,這些前人信仰的道德信條,在今天仍然具有很強的現實針對性。深入挖掘傳統美德中關於德性與善行的道德資源,讓每個人都能釋放出向善的力量,引導人們嚮往和追求講道德、重德性的生活,使求善的道德意願成為主流,社會將變得更加醇厚良善、更加和諧溫暖。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傳統美德,是中華民族的無比寶貴的精神財富。面對先人厚贈,我們感恩、自豪,而又深感責任重大。讓這些寶貴的文化因子活起來,滲入我們的生活,融入我們的奮鬥,與中華民族的復興夢想相得益彰,與我們每個人的逐夢之旅相伴相隨,中華優秀文化才能煥發新的光輝、實現新的躍升,吾輩今人才能給歷史、給後人一個夠格的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