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物理四種物態變化詳細解讀

由於構成物質的大量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無規則熱運動,且不同的分子做熱運動的速度不同,就形成了物質的三種狀態:固態、液態、氣態,在物理學中,我們把物質的狀態稱為物態。今天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篇有關初二物理物態變化:四種物態變化詳細解讀的相關內容,以供大家閱讀!

物態變化:
          固態→液態(吸熱)

凝固:液態→固態(放熱)

汽化:液態→氣態(吸熱)

液化:氣態→液態(放熱)

昇華:固態→氣態(吸熱)

凝華:氣態→固態(放熱)

物質由一種狀態變為另一種狀態的過程稱為物態變化(change of state***

首先是物質的固態和液態,這兩者之間的關係,物質從固態轉換為液態時,這種現象叫熔化,熔化要吸熱,比如冰吸熱熔化成水,反之,物質從液態轉換為固態時,這種現象叫凝固,凝固要放熱,比如水放熱凝固成冰。在這些從固態轉換為液態的固體又分為晶體和非晶體,晶體有熔點,就是溫度達到熔點時(持續吸熱)就會熔化,熔化時溫度不會高於熔點,完全融化後溫度才會上升。非晶體沒有固定的熔點,所以熔化過程中的溫度不定。晶體熔化時溫度不變,存在三種狀態,例:冰熔化時,溫度為0℃,同時存在冰的固態,水的液態和冰與水的固液共存態。

然後是物質氣態與液態的變化關係,物質從液態轉換為氣態,這種現象叫汽化,汽化又有蒸發和沸騰兩種方式,蒸發發生在液體表面,可以在任何溫度進行,是緩慢的。沸騰發生在液體表面及內部,必須達到沸點,是劇烈的。汽化要吸熱,液體有沸點,當溫度達到沸點時,溫度就不會再升高,但是仍然在吸熱;物質從氣態轉換為液態時,這個現象叫液化,液化要放熱。例如水蒸氣液化為水,水蒸發為水蒸氣。加快液體的蒸發速度的方法一般有:1.增加液體的表面積;2.加快液體表面的空氣流速;3.提高液體的溫度;4.降低周圍環境的水蒸氣含量,使其無法飽和(就是使空氣乾燥。)。

最後是我們不常見的物質固態和氣態的關係,物質從固態直接轉換為氣態,這種現象叫做昇華,然後是物質直接從氣態轉換為固態,這叫凝華,昇華吸熱,凝華放熱。

在發生物態變化之時,物體需要吸熱或放熱。當物體由高密度向低密度轉化時,就是吸熱;由低密度向高密度轉化時,則是放熱。而吸熱或放熱的條件是熱傳遞,所以物體不與周圍環境存在溫度差,就不會產生物態變化。例如0℃的冰放在0℃的空氣中不會熔化。

這就是物態變化三者之間的關係,他們轉換的依據主要是溫度。

物質從固態變為液態,從液態變為氣態以及從固態直接變為氣態的過程,需要從外界吸收熱量;而物質從氣態變為液態,從液態變為固態以及從氣態直接變為固態的過程中,向外界放出熱量。

例如:

熔化:鐵變成鐵水,石蠟變成液態,海波變成液態

凝固:鐵水變成鐵,液態瀝青放熱凝固,液態石蠟放熱凝固

汽化:沸騰,蒸發,酒精揮發

液化:露,霧,"白氣'

昇華:碘變成碘蒸氣,冰變成水蒸汽,樟腦片不見了

凝華:霜,霧凇,冰花,雪

除此之外,還有等離子態、超固態和中子態。

更多自然界中所發生的物態變化:

1、夏天,冰棍周圍冒“白氣”(液化)

2、早晨,草木上的水水滴(液化)

3、冬天,玻璃窗上的冰花(凝華)

4、高溫加熱碘,碘的體積變小(昇華)

5、衣箱中的樟腦丸漸漸變小(昇華)

6、夏天,水缸外層“出汗”(液化)

7、冬天,室外冰凍的衣服也會幹(昇華)

8、灑在地上的水不久幹了(汽化)

9、游泳上岸後身上感覺冷(汽化)

10、屋頂的瓦上結了一層霜(凝華)

11、早晨的濃霧(液化)

12、水結成冰(凝固)

13、鋼水澆鑄成車輪(凝固)

14、北方冬天的樹掛(凝華)

15、寒冷的冬天,堆的雪人變小了(昇華)

16、南方雪災中見到的霧淞(凝華)

17、雪災中電線杆結起了冰柱(凝固)

水的三大名稱:固態:冰、霜、雪、淞、“窗花”、雹、白冰。

液態:水、露、雨、霧、“白氣”。

氣態:水蒸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