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健康保健知識小常識

  幼兒是祖國未來發展的希望,而幼兒的健康教育是幼兒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以下是由小編整理關於幼兒健康保健知識的內容,希望大家喜歡!

  幼兒健康保健知識

  幼兒保健——小兒貧血

  小兒發生貧血後有什麼表現呢?輕度貧血時,小兒面色蒼白,胃口較差,不愛活動。貧血加重時,面色和眼結合膜明顯蒼白,胃口較差,愛哭。對外界事物反應遲鈍,容易發生上呼吸道感染、肺炎、腹瀉等。

  如何預防缺鐵性貧血呢?應儘量用母乳餵養,4個月以內的小兒不要新增奶糕之類的固體食物,以免影響鐵的吸收。按時新增輔食,如4個月開始新增蛋黃、水果泥、果汁等;5-6

  個月以後可加菜泥、肝泥等,6個月可加些瘦肉、綠葉菜和水果,以補充鐵、蛋白質和維生素C;人工餵養的小兒,牛乳量每天不超過1000毫升、最好在750毫升左右。

  為了及早發現小兒貧血,家長應定期帶孩子到醫院進行體檢,6個月後每隔半年檢查一次血紅蛋白。一般血紅蛋白在10、5克以上,只要加強營養,通過調整飲食,多吃富含鐵和維生素C的食物則可以改善。血紅蛋白10、5克以下或通過調整飲食仍未得到改善的孩子應口服鐵劑治療,按醫生的要求堅持服用,定期複查,直至康復為止。

  幼兒保健——小兒肺炎

  1、患了肺炎後,應臥床休息,一般應臥床休息到發熱、胸痛和氣急等症狀消失至少48小時後,才能漸漸恢復日常活動,安靜休息可以減輕呼吸困難,減少氧的消耗。

  2、保持居室空氣流通,冬天要注意通風換氣,開窗時注意保曖,避免對流風。由於肺炎時呼吸道正常分泌不足,加上呼吸增快時呼吸道粘膜更易乾燥,在室內應保持一定的溼度。

  3、因患兒發熱、呼吸增快、體內丟失水份較多,飲食應吃些含水份較多、容易消化的食物,多飲開水,以使痰變稀而易於咳出。

  4、在醫師指導下門診治療常在1-2周內痊癒。

  5、對症治療,高熱時可用冷毛皮敷於額部或以酒精擦浴進行降溫,咳嗽、痰多可服用止咳被動祛痰藥;如痰液不易咳出、粘稠,可到醫院進行超聲霧化。小兒肺炎原則上來醫院治療。

  6、如出現持續高熱,氣急加重,呼吸有呻吟或煩燥不安等情況,應即來院治療。

  孩子發熱了怎麼辦?

  新生兒的正常體溫是36-37℃腋下、頸下,如果您的寶寶的體溫超過了37℃,那麼就可能是發熱了。這時,請你注意外界環境溫度是否過高衣服是否穿得過多、室內的溫度有否超過30℃,並請您根據孩子實際情況,參考以下的處理方法:

  1、保持室溫在30℃以下。

  2、孩子的衣服穿著適當,避免過度保曖,必要時鬆包布,除外衣。

  3、適當增加水份,多飲水,若經上述處理後體溫仍超過38℃者,可用溫水擦浴,主要擦的部位是前額、四肢、腋下、腹股溝、下腹部、背部等,若體溫超過38、5℃時,是新生兒,請用溫水洗澡,水溫為33-35℃體溫可很快退下,不要用酒精擦身,以免孩子體溫急劇下降,若為嬰幼兒,則要到醫院就診了。

  幼兒保健——新生兒黃疸

  ㈠生理性黃疸不需治療;特點是2-3天出現皮膚髮黃,4-6天達高峰,1-2周自然消退,精神食慾,大小便正常。

  ㈡病理性黃疸應立即就診:

  1 出生後24小時內出現黃疸

  2 黃疸持續不退,或黃疸退而復現。

  3 黃疸逐漸加重,伴有發熱,精神不佳,拒奶、大便發白。

  ㈢預防感染,包括防感冒,面板、臍部清潔、護理。

  ㈣保證足夠的餵奶量。

  ㈤不要隨意服用涼茶、金銀花、黃連等藥物。

  幼兒保健——產褥期產後

  一、胎兒及附屬物排出,至全身器官恢復到非妊娠狀態乳房除外,約6-8周稱“產褥期”。

  二、預防產後尿瀦留:產後2-4小時及時飲水和排尿,可避免尿瀦留和日後泌尿系感染的發生。

  三、產後臥床休息6小時後可以坐起,體力恢復好者,在家人或護理人員陪同下早期下床活動對早恢復各種功能有好處。

  四、堅持產後保健操,每天二次,每次15分鐘,可加速恢復健美體型。

  五、勤哺乳,按需哺乳,注意乳房清潔,預防乳腺炎發生。

  六、分娩後24小時至產後10天,體溫2次38℃以上,伴有生殖道感染者稱產褥熱,應注意區域性衛生及異常情況的自我監護。產後2個月勿盆浴及性交,產後42天到門診行產科檢查,瞭解子宮復舊、傷口癒合、乳房及母乳餵養情況。及時應用產後促宮縮,會陰部沖洗,催乳藥物。

  七、科學合理護理新生兒

  1、堅持母乳餵養,早吸吮,按需餵奶。

  2、注意新生兒面板顏色的變化尤其注意吃奶前後,顏面,口周面板的變化,如有青紫色應立即就診,在嬰兒哭時的青紫,哭後緩解,是正常現象。注意臍部、五官的觀察和護理。每天洗澡一次。

  3、新生兒二便觀察,頭幾天為黑便胎便為正常現象。

  4、注意新生兒常見情況的診治:如新生兒黃疸、尿布性面板炎、膿包疹、臍炎,有異常及時來院就診。

  何謂母嬰同室

  分娩後,母親與嬰兒24小時同居一室或一床,醫療及其它操作每天母嬰分離不超過1小時。這樣做使母親從一開始便擔負起關心照顧嬰兒的責任,並可促進母乳餵養。

  什麼叫“按需餵養 ”

  按照需要哺乳,不規定次數及時間,每當嬰兒啼哭肚子餓或母親感到乳房充滿時,就進行哺乳叫按需餵養。

  母嬰同室、按需哺乳的重要性

  促進乳汁分泌,保持有足夠的母乳,增加母嬰感情。

  怎樣知道孩子想吃奶了

  1、小嘴來回覓食。

  2、小嘴有吸吮動作。

  3、哭鬧常是很餓的表現。

  孩子吃飽及奶足的判斷及處理

  餵奶時能聽到孩子的咽奶聲,奶足。餵飽了的孩子24小時內至少排尿6次,大便一天2-4次,兩次餵奶之間孩子很滿足,體重一週可長125-210克。

  奶足的母親在餵奶前感到乳房豐滿、脹,餵奶後乳房柔軟,餵奶時有下奶感。

  幼兒秋季養生小常識

  1、給寶寶喝足夠量的水

  秋天本來就很乾燥,乾燥的氣候會帶走寶寶身上的水分,如果沒有補充足夠的水分,會影響寶寶的健康。無論是在家還在在戶外,母親都要記得隨時給寶寶補充水,可以用質量好的奶瓶喂水,千萬不要等到寶寶感到渴的時候再喂水。而且,一定要給寶寶喝白開水或者礦泉水,不要給寶寶喝任何飲料。

  2、居家必備養生湯粥

  秋季養生必備粥。剛剛進入秋季,寶寶會有脾胃功能減弱的現象,而粥正是此時調節脾胃最好的食品,秋後早晨喝粥,既可怯秋涼,又能防秋燥、和中健胃,如果適當加入一些健脾潤燥益肺的食物或藥材如百合、銀耳,則對身體更有裨益。各種菜湯也是補充水分的重要手段,清湯可以稀釋菜餚的鹽分,並保持寶寶體內水分平衡。

  3、吃白色食物潤肺

  按照中醫理論,白色食物與肺部對應,秋季乾燥應多吃白色食物潤肺。適合孩子白色食物包括梨、百合、蓮子、銀耳、淮山山藥、蓮藕、白鯽魚、雞肉、鴨肉、白蘿蔔、白菜等,家長可以給孩子自制一些白色菜品,比如雪梨銀耳湯、淮山粥、鯽魚湯、蓮藕湯、白蘿蔔湯等等。

  4、少吃“上火”食物

  初秋飲食應遵循“增酸減辛,以助肝氣”的原則,刺激性食物應該少吃,容易“上火”,如大蒜、姜、韭菜、花椒、辣椒等。少吃熱量過高的油炸食品和一些熱性水果,如荔枝、桂圓、橘子等。有咽乾疼痛、口脣裂開的孩子,可用紅蘿蔔加上馬蹄、杏仁、蜜棗及兩片陳皮煲約3小時飲用。

  5、營養調理

  秋季養生也需要飲食來調理。寶寶營養是每一對父母所關心的話題,寶寶營養一般是指寶寶身體發育所必須的各類維生素。營養的攝取不但在寶寶身體免疫力差的時候尤為重要,而且在日常的生活中也不可忽略。

  孩童時期,生長髮育迅速,代謝旺盛,所需的能量和各種營養素相對比成年人高。正是由於兒童對營養物質需求量大,而同時寶寶胃的容量小,飲食結構簡單,因此兒童各種營養缺乏性疾病的患病率非常高。嬰兒營養不良的現象並不少見。

  多給寶寶吃牛奶、豆製品、魚、肉等高蛋白飲食。多補充玉米、全麥麵包、小米、黑米等五穀雜糧,以防秋季便祕。富含纖維素的食品,如菠菜、蘿蔔、胡蘿蔔、芹菜、花菜等,也應增加。總之,要葷素搭配,粗細搭配,做到平衡飲食,才能減少秋季發病。

  6、秋季預防腹瀉

  秋季也是胃腸道疾病多發的季節,腹瀉很常見。因此,母親一定要把住“進口”關,保證寶寶吃的食物新鮮,乾淨,定期將寶寶的玩具進行消毒。飯前、便後一定要養成洗手的習慣。如果在幼兒園發現寶寶有腹瀉症狀,應立即隔離治療並處理好糞便。

  7、早晚多加件薄外套

  秋季早晚溫度變化明顯,媽媽們要根據天氣變化為寶寶增減衣物。秋天的氣候一般是早晚涼中午熱,因此寶寶早晚應該比中午多穿一些,可以早晚多加一件薄外套,如針織開衫、薄運動外套等,白天應適當減少衣服,尤其是孩子在運動的時候。立秋過後孩子穿衣一般保證“三暖”即可,包括肚子、手腳、背部的保暖。

  8、室內保持一定的溼度

  家長要注意室內保持一定的溼度,重視給孩子補充水分,並要避免玩得太累和劇烈運動使津液耗損。另外,為了防止孩子面板乾燥,可塗擦兒童護膚霜。但應注意口脣乾裂不要讓孩子經常舔,否則會引起乾燥皸裂。父母可經常用棉籤蘸生理鹽水滋潤鼻腔,還可經常溼化室內空氣,或者在家裡安裝加溼器。

  9、面板防燥多洗澡潤膚

  堅持每天給寶寶洗澡,為避免寶寶感冒,寶寶沐浴時候的室溫最好控制在23~26℃,水溫宜在37~40℃之間,洗澡時間控制在10分鐘左右。洗澡時可用寶寶專用的沐浴露。如果寶寶面板乾燥,或有脫皮現象,可同時注入數滴嬰兒潤膚油於浴盆中,洗完後全身擦潤膚露。

  10、適量的室外運動

  寶寶室外運動不僅能夠增強寶寶身體抵抗力,也能夠呼吸新鮮空氣,加速身體新陳代謝。常見的秋季體育運動有小跑,球類,游泳等多種。但要視孩子的年齡大小進行運動,如果孩子太小,只適宜做些爬,抬頭之類的運動。五歲以上的孩子就可以學習游泳,小跑,體操之類的需較大力量的運動了。


幼兒養生小常識“的人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