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教育養育知識點

  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各方面的發育都有所不同,有的家長看到同齡的孩子某方面比自己的孩子優秀,便著急的不得了,想方設法讓孩子追上,但是孩子的發育是受到先天的遺傳以及後天的環境影響決定的,並不是一朝一夕便可以改變的,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的相關資料,希望對你培養你的寶寶成長有所幫助。

  篇一

  三分教七分等”教育方法很重要

  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各方面的發育都有所不同,有的家長看到同齡的孩子某方面比自己的孩子優秀,便著急的不得了,想方設法讓孩子追上,但是孩子的發育是受到先天的遺傳以及後天的環境影響決定的,並不是一朝一夕便可以改變的,家長的這種“揠苗助長”的方式最終只能事倍功半。

  現在很多家長都從孩子很小的時候便開始給孩子制定各種學習計劃,從上幼兒園開始,週末的時候各種補習班,讓孩子喘不過氣來,沒有絲毫可以玩的時間。這就是所謂的“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於是,家長想盡渾身解數,只為了自家孩子學到的東西不能比別人少。

  然而這樣的教育方法是極為錯誤的,孩子的成長有其特有的規律與時間,家長急於求成的態度會讓孩子感到無所適從,並且會認為自己沒有達到父母期望的樣子,是自己不夠好,這樣便會形成自卑的性格。對於孩子的教育,家長應該遵循“三分教七分等”的原則。

  “三分教七分等”的教育原則是指教育孩子要適度。過多的教育會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應該注意三點:

  一、用簡單易懂的語言與孩子溝通

  太過複雜的語言孩子不僅聽不懂,而且會感到很厭煩,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儘量用簡單的、孩子喜愛的方式來進行溝通。例如猶太人為了讓孩子喜歡讀書,會在書中放一塊巧克力或者塗上蜂蜜,讓孩子感到“書本是甜的”,這就形成了孩子對於書本的“首次感知”良好。對於孩子的過錯,家長也應該用簡單的話為其講解道理,以及改正的方法。

  二、對孩子不同階段的狀態有所認識

  孩子在不同年齡段的認知水平是有特定性的,例如在孩子一般在一歲左右可以走路;在兩歲左右可以說一些簡單的話等等。因此,在不同的年齡段,家長應該瞭解孩子應該具有的能力,不能強迫孩子達到超過實際年齡應有的水平。

  三、做好“鏡子作用”

  “鏡子作用”是指,家長在面對孩子日常的行為時,應該像是孩子的一面鏡子,孩子可以通過父母看到自己的行為,從而對自己加以反省。因此,對於孩子來說,父母不應該是讓孩子懼怕的物件,而是應該努力做好自己,讓孩子以自己為榜樣,並且願意與自己溝通。

  而除了教育以外,家長對於孩子應該具有“七分等”,意思是需要家長擁有足夠的耐心,陪伴孩子成長。孩子是獨立的個體,家長不能按照自己的要求來讓孩子遵從,而是應該尊重孩子自身的發展程序,相信很多家長都聽過“牽著蝸牛散步”的故事,因此家長不要總是感到路途是如此的焦急,而應該與孩子一起享受每個階段的喜悅以及為孩子的每一個進步感到自豪。

  篇二

  用最美好的心情陪伴寶寶成長

  曾經聽到這樣一段話:你要孩子的目的是什麼?試著問問自己的心,是為了延續香火?為了防老?還是別的其他什麼原因?而我聽到的最美的答案便是:要孩子只是為了參與到一個新生命的所有成長,不為了傳宗接代、不為了光耀門楣,更不為了養兒防老。我只要靜靜的看著這個生命成長,享受他不同時期的狀態,在我有生之年,有他的陪伴,與他同行那幾十年……

  相信所有母親在分娩過後,回憶起來的並不是孕期反應和在婦產醫院排隊等候的辛苦,滿滿的都是孩子第一次不知道是用胳膊還是腿踢了肚子一下,或者是第一次聽到寶寶的心跳聲,而想到這些,媽媽們心裡都是幸福和感動。隨著寶寶日漸成長,那麼多次調皮、那麼多次搗蛋,媽媽也有被氣的打他的時候,但是在媽媽心裡,更多的是寶寶第一次衝媽媽微笑時的彎彎的眼睛,第一次叫媽媽時的溫柔細語,第一次朝媽媽跑來撲在媽媽懷抱裡時的溫暖。胎兒、嬰兒、上幼兒園、小學、初中、高中、大學等等,一個生命的幾乎所有過程都有我的陪伴,這幾十年的每一天都有隻屬於我們自己的歡笑與淚水。

  不知道是上輩子修了多少恩德,這輩子才有幸能與寶寶相會,我始終堅信寶寶是上天派下來的天使,讓我陪伴他成長,同時也教會我成熟與責任。而每個寶寶都是媽媽的天使,有的時候,我們不知不覺也會參與到“比較”的行列,從寶寶的各個方面與其他孩子進行排隊,如果寶寶在這個方面獲勝,媽媽們也會感到臉上有光,但是如果寶寶發育的慢,媽媽便會有些失望。但是,這個時候,請媽媽們自問,你是最完美的媽媽嗎?你就沒有哪些方面做的不好嗎?如果你不是最完美的,怎麼能要求寶寶完美呢,這是非常殘忍的一件事情。寶寶是完整的個體,我們不能只愛他的優點而不能容忍他的缺點。

  寶寶隨著年齡增大,他獨立的小心思便會慢慢活躍起來,他與父母之間的距離也會變遠。等孩子再大些,成立了自己的家庭,有了生命中的另一半,之後還會擁有自己的寶寶,那個時候,那個小家庭才是他的重心所在,對孩子的想念便化成每週或者每月滿心的期待,而工作家庭越來越忙的孩子們,顧及到父母的時間就會越來越短。因此,作為家長,只能陪伴寶寶二三十年,這是多麼短的一段時間呀,在這有限的時間裡,我們必須給予寶寶全部的愛。

  如果在寶寶成長的過程中,媽媽們發現寶寶有哪些缺點或者問題,首先應該自查是否受到了家庭的影響,還是受到了其他哪些因素的影響。父母應該使自己更加強大,我們睿智的頭腦、充足的知識、溫和的性情,都會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孩子,因此父母應該為孩子做更好的榜樣。

  可能寶寶有的時候讓你煩躁的打他,或者讓你生氣的流眼淚,而我們無論失去了多少睡眠、多少娛樂時間、多少金錢、多少精力,我們仍然感恩上蒼賜給了我們這個可愛的寶寶,在無力的時候想想寶寶說過的“媽媽我愛你”,想想寶寶拿著他愛吃的零食餵你吃的情景,寶寶的所有淘氣調皮便會煙消雲散,媽媽們請用美好的心情,享受與寶寶相處的每一天吧。

  篇三

  營造一個有原則守規矩的家庭氛圍

  一個幸福的家庭需要經營,而經營家庭需要有一定的原則及規矩。這裡說的原則不是廣義上指的經過長期檢驗所整理出來的合理化現象,而是在這個家庭中說話行為所依據的標準。當一個家庭有了自己的原則,那麼,規矩就是為了保護原則的存在。無論是定立原則還是規矩,都是為了更好的經營家庭。

  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經營一個家庭,需要樹立原則,並且為原則樹立權威。原則的訂立需要家庭成員相互協商,積極參與,確保原則的威信。當家庭原則確立之後,家庭成員都要遵守,不能有“特權階級”,無論是家長還是孩子,不可以找尋藉口不守規矩。

  家庭原則的存在不是父母用於鎮壓孩子的武器。不能只針對孩子制定“原則”,要把孩子放在和父母平等的位置上,賦予孩子更多的權利。同樣,孩子不能以自己小為理由,破壞合理的家庭原則。家庭成員不能凌駕在家庭原則之上。

  有人會問,在家庭生活中,父母經常寵著孩子,面對孩子,家長往往會沒有原則,該怎麼辦?有原則就要有規矩,有規矩就要執行,沒有執行規矩,哪還有原則可言。父母不能在此時退讓,可以採取合理的措施。比如,玩遊戲時,讓孩子學家長說話,家長此時就可以把孩子沒有遵守的規矩說出來,孩子重複的時候,就會不經意的記住。

  也有人會問,有的家中經常是“一言堂”,父親或母親具有絕對的權威,稱呼為獨裁者也不過分,這種情況又該怎麼辦?大家大概瞭解天敵效應吧,為何不學會應用呢?為每一個家庭成員樹立一個“天敵”。父親往往無法拒絕可愛的女兒,而女兒一般會害怕媽媽,媽媽又會尊重爸爸,這樣的關係中,每個家庭成員都有“制約者”。當然,這只是一個例子,具體的關係網,還應該是每一個家庭自己尋找、建立的。

  總之,家庭原則的訂立不能運用高壓政策,還要為原則樹立權威。火車要受軌道的約束,否則就要傾覆;飛機要受航線的約束,否則就要墜落。同樣的,家庭原則需要相應的規矩保駕護航,拒絕妥協,同樣拒絕獨裁者,父母的帶頭作用尤其關鍵。當家庭原則確立之後,列成清單貼到牆上,可以起到更好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