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情緒教育隨筆

  如何讓小朋友不要情緒化呢?下面是小編精心為您整理的,希望您喜歡!

  篇一

  首先,教師要調整好自己的心態,把自己當成小孩,蹲下身來甚至蹲下心來和孩子交流,與孩子形成個人夥伴關係,尊重孩子,相互瞭解,不斷交流。平時要尊重幼兒,善於發現問題並揣摩幼兒心理,重視幼兒的感受。不要一味的強制或者責備,應該告訴他為什麼要這麼做,這會帶給我們什麼樣的好處,讓幼兒理解並接受它。老師的笑容永遠是對孩子最好的鼓勵與獎勵,老師的目光是對孩子的肯定;多一份鼓勵與肯定,少一聲批評和呵斥;讓我們的臉上時每刻都有陽光的笑容,讓孩子覺得你是最愛他的、最可信賴、最有本事的好朋友。

  其次,通過上門家訪,與家長分析交流,拉近與孩子的距離。教育孩子不是家庭或幼兒園單方的事,特別是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家庭幼兒園雙方形成合力,營造寬鬆和諧的氛圍,經過長期不斷的努力才能奏效。我們通過經常的與孜孜父母電話聯絡溝通,瞭解孩子的問題現狀,讓家長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共同商討對策,畢竟父母還是愛孩子的,為了孩子他們的工作生活中心必須得有所調整。我們還經常的家訪,有時父母不在家,就和保姆或外婆拉家常,和孩子一起玩,慢慢的和孩子的親近了,孜孜把我當成了親人一樣,有時會和我親熱,還會想我提要求,這時我也不失時機的向她提出一些要求,她也會答應了,不再哭鬧發脾氣了,臉上經常會洋溢著幸福滿足的微笑。

  最後,教師要引導孩子積極參加感興趣活動,培養孩子的自信心,並參與幼兒的活動,對幼兒的活動真正關注並感興趣。教師對於幼兒所進行的活動的這種重視和尊重的態度對和諧的師幼關係的形成無疑是至關重要的。有意識地觀察、瞭解幼兒的需要和願望、幼兒的情緒情感狀態及幼兒感興趣的活動與話題,參與到幼兒正在進行的活動中去。我們根據孩子興趣,設計孜孜最愛的活動。孜孜很喜歡跳舞,我便在教室裡開設了一個小舞臺,每天下午和她約定明天早點來,老師等你來,我們一起來開音樂,跳舞。同時幫助她尋找玩伴,帶孜孜和其他夥伴圍在一起聊天:如幼兒園裡最開心的是什麼事!最喜歡幼兒園裡的什麼玩具!你今天找到了哪些好朋友等!漸漸的孜孜跟我有了更多的話題,會說爸爸在她生日的時候送給她一臺錄音機,也可以放音樂,話匣子一開啟,也打開了孩子對陌生的環境緊鎖的心門,她擁有了一起玩耍的小朋友,更把老師當成好朋友,碰到問題的時候自然會在乎小朋友和老師的感受,這時教師對於幼兒就能夠通過一系列的外在表現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併為幼兒所感受,從而為積極的情緒情感體驗創設了條件。

  通過家庭、幼兒園、同伴對孜孜關愛,逐漸化解了孜孜情緒障礙,現在情緒比較穩定,和小朋友、老師和集體融為一體,感受到了老師、同伴和家人的愛,能夠有通過遊戲、自我轉移調節自己的情緒,不再任性發脾氣。我認為,情緒作為人對客觀世界的特殊反映形式,是人的心理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幼兒期進行適當的引導是很有成效的,特別是老師不要吝嗇自己的愛,愛是最好的教育方法,我們不能錯失良機。

  篇二

  早晨接班時間,活動室外又傳來了悠悠撕心裂肺的哭聲。這不是小班新生剛入園的時間,而是在我們已是下學期的中班門外。我出門迎接,看到悠悠全家出動,爸爸媽媽加上爺爺奶奶,全家人竟對孩子的哭鬧束手無策,爸爸虎著臉,爺爺一臉的焦急,奶奶媽媽眼裡含著淚水,奶奶來到我跟前說:“悠悠讓我跟老師說說,做操時我們在門外看著他,中午不睡覺,下午讓他領點心……”這是接連幾天早上都要上演的一幕。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把悠悠接進教室,他的大聲哭喊,使我們正常的活動也無法進行。為什麼悠悠這麼愛哭鬧?怎麼才能讓孩子愉快的在幼兒園生活呢?

  首先,我們兩個老師分析悠悠哭鬧的原因,通過與家長交談,瞭解到,悠悠從小由爺爺奶奶帶大,爺爺奶奶對孩子非常寵愛,有求必應,如果不滿足他的要求,他就開始哭鬧,奶奶看孩子哭就心軟了。孩子用這種方法征服了家長,稍不如意就哭,逐漸成了一種習慣,家長對此又頭痛又心痛,越怕他哭他越哭,沒有絲毫辦法。在幼兒園裡悠悠也不主動與同伴交往,朋友少,不合群,與別人發生衝突也不會想辦法解決,唯有大聲哭泣,等待老師幫助。針對這種情況,我們認為根本的原因還是在家庭教育模式上,孩子的哭鬧已不是單純的傷心、害怕,而是作為自己達到目的的一種手段。這種手段也用到了與老師小朋友的交往中,動不動用哭鬧來解決問題。這種方式非常不利於孩子的成長。為了改變這種現象,我們與家長進行了深入的溝通,讓家長意識到家庭教育中的一些不恰當做法,造成了孩子不會用正確的方法表達自己的要求。家長也希望與我們配合糾正孩子的行為方式。

  在幼兒園裡,我們跟悠悠講清楚,“哭”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哭”不能讓爺爺奶奶爸爸媽媽答應他的要求,“哭”也不能讓別人成為自己的好朋友。讓悠悠明白,哭不能解決問題。更重要的是,我們引用實際的事例促使他轉變自己的做法。

  例如:悠悠因為奶奶給他口袋裡裝的面巾紙不夠十張,開始哭鬧,非要老師打電話讓奶奶送來。我們跟他講清楚,七張面巾紙已夠用,奶奶這麼大歲數,讓奶奶來送面巾紙是無理要求,不能滿足,如果不夠用,老師可以再給你。開始的時候,悠悠一聽我們不順著他,就開始嚎啕大哭,我們任他苦惱了一會,之後肯定地告訴他:“哭是沒有用的,不能解決問題。”慢慢的悠悠哭聲小點了,我們順勢說:“悠悠不哭,老師這裡有面巾紙,你還要不要?”悠悠見哭鬧確實不能改變老師的主意,慢慢停止了哭聲。下午起床後,我們主動讓悠悠去領點心,這都是孩子們爭著去做的事情,能當老師的小助手,孩子感覺很驕傲,悠悠的臉上露出自豪的笑容。通過這種事例,我們採取果斷的態度,然後加以引導,表揚,悠悠哭鬧的次數慢慢少了。家長看到悠悠的變化也很欣慰,在家裡也不再事事依順他,悠悠在家哭鬧的現象也漸漸少起來。

  一種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不是一日之功,需要日積月累,悠悠雖然現在還是偶爾哭鬧,但我相信,只有家園配合,共同努力,不久的將來,我們會看到一個愛笑的悠悠。

  篇三

  今年我帶小班,從九月份開學到現在有一段時間了,漸漸覺得這群小寶貝們越來越調皮了,對於老師的要求權當沒聽見。比如:我有一次上完課請孩子們把書交上來,沒想到這麼一件事情,我吆吆喝喝竟然強調了五次,全體小朋友才草草的完成。當時,我看到教室裡的情景氣壞了,拍了桌子,教室裡卻突然安靜了。於是我生氣地坐在那裡一句話不說,孩子們也不敢說話,我很清楚孩子們被我嚇了一跳,他們只知道老師生氣了卻不知道自己的錯誤,

  一會兒,我逐漸平息了情緒,同時也向孩子們提了個問題:生氣的臉好看嗎?孩子們異口同聲回答:“不好看。”我接著說:“你們說對了,可是你們知道老師為什麼會生氣,沒有了笑臉呢?”孩子們沒有說話的。我又說:“那你們討論一下:小朋友都喜歡什麼樣的老師?”想不到小班的孩子倒是說得頭頭是道。聽著他們的回答真是哭笑不得,而轉念一想,老師也不想拍桌子,老師也不想傷害你們幼小的心靈,只是有時被你們的胡鬧氣壞了。

  對於孩子們說的話,我思考好久。接下來的幾天我與孩子共同討論怎樣來監督老師和小朋友的不禮貌行為,就是老師可以給小朋友提意見,小朋友也可以給老師提意見,一方面是對我自身情緒的控制,另一方面是對孩子不規範行為的制約。我也覺得孩子的一些行為習慣是慢慢養成的,並非一朝一夕的事,而作為教師的我,在自我情緒的控制上沒有做到律己,很容易傷害到小朋友的心情,其實作為小班孩子來講剛入園不久,進入一個新的環境,對於任何事物都有新鮮感,老師要循序漸進的引導他們而不是用大嗓門“嚇唬”他們,更好地實施個別化教育,促進幼兒個性健康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