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竇燕山的主題徵文

  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這句話出自《三字經》,講的是五代時,燕山人竇禹鈞教育兒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個兒子都很有成就,同時科舉成名的故事。下面是小編帶給大家的關於竇燕山的徵文作文,歡迎閱讀!

  竇燕山徵文篇1

  如同陌路,記憶中,是很難找尋出父子之間那種融融之情的。

  許是常不見面的緣故吧,對他,除卻畏懼,在我幼小的心靈記憶裡是再沒有其它什麼感覺的了。直到他去世前,相對而望,也不過菸捲的互相傳遞,無話。

  父親由於工作很忙。晨,母親喚我起床時,他已經走了,直到晚間,偶爾的才會有他沉重的步履驚擾夢鄉。

  10年,20年,我已經待業在家了。那夜,電視已“晚安”了,我仍在等,等他回來:

  “爸,你找局裡的頭說說,給我安排個做的。

  他打了一個呵欠,燃起一顆煙,好長時間,吞吐出一句“不成”便丟下我徑自去睡了。

  我那個委屈,一夜都沒有睡成。別人家的孩子都安插了,唯獨我…

  正好那年社會招工,年幼無望的我,賭氣考進了市裡一家偏僻的小工廠,每日在煤屑的呼吸中同高溫的鋼爐言談;發,眉被燒燙過不知多少回,終於,一次夜班,因支撐不住迷迷糊糊地錯扳閥門,被抬進了醫院。

  依然是母親來回奔忙:“你爸他工作忙啊。”我愈發的恨他了。

  也許就是這困頓與無助激勵著我,我重又拾起了專業和夢想,開始自修,並且沒日沒夜的讀,寫。

  母親卻去了,去得那麼草率,那麼匆忙。我怎麼也接受不了這個事實,從早到晚,從小到大,一個個的把六個子女拉扯成人,還沒享過一天福,便……我恨你啊,父親,如果你對這個家多照顧一點,對我們多一些關愛,母親怎會如此勞累,如此就……

  爭執,吵鬧,一氣之下,我終於離家出走。

  等再走近他的時候,他明顯的蒼老了,我竟親見了他的軟弱,他變了,變的丟三落四,嘮嘮叨叨,淚流不斷。由於長期積勞,身體一下垮將下來,他終於退休了。

  我卻仍然心存介蒂,不能夠完全地諒解,婚後沒幾日,也就外尋了間房子,獨自拮据地過活。

  是那年的九月吧,突接中國作家文教部函,通知代表參加新作家創作年會,囊中羞澀的我東挪西借,為這次京都之行奔走。

  臨期前日,小弟打捎來口信,說一直在醫院住的父親急找我。麻煩,我懶懶散散等下班了,才騎車晃到醫院。

  父親竟笑了,努力地笑著,奇怪,他也會笑,長這麼大我頭一次見他笑:他努力的從病床上支撐起身子:

  “五兒,你要去北京怎麼不告訴我。”

  “缺錢,爸這裡……”

  “夠了”,我冷冷地回絕。

  “那,那爸車站有人,你騎車帶爸去給你買票,”他說完便掙著往地下爬。

  “不用”。明顯地他聽出了我的冷淡,他臉上一直保持的笑消失了。

  “不,一定要買,我知道你一直在恨爸,可這……”

  “行了,不用再說了。”

  “不,兒啊,爸……”

  “我誰也不靠,我自己能行……”說著我便扭頭往外走。

  “好,我等的就是你這句話……”他的臉上又開始浮出那奇怪的笑意:“爸一直等的就是你能有這一天,你終於靠你自己……當初,爸沒本事,爸是想逼你自立,逼你成事……爸一片苦心,兒啊,你以為爸這樣做心裡就舒坦……”

  “走吧……”

  竇燕山徵文篇2

  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這句話出自《三字經》,講的是五代時,燕山人竇禹鈞教育兒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個兒子都很有成就,同時科舉成名的故事。

  竇燕山的故事如下:

  竇燕山,本名竇禹鈞,北京幽洲人。傳說竇燕山少時行惡,三十而無子。其父送夢給他讓他”速要悔過遷善“”改過呈祥“。他將夢中之言謹記在心,於是賙濟貧寒,廣行方便,大積陰德。後生五子,且齊登科甲。長子曰儀,為禮部尚書;次子曰儼,為禮部侍郎;三曰侃,為補闕;四子曰稱,為諫議大夫;五子曰僖,為起居郎、後有侍郎馮道贈詩云:”燕山竇十郎,教子以義方“。

  注:《三字經》,是中國的傳統啟蒙教材。在中國古代經典當中,《三字經》是最淺顯易懂的讀本之一。《三字經》取材典故範,包括中國傳統文化的文學、歷史、哲學、天文地理、人倫義理、忠孝節義等等,而核心思想又包括了“仁,義,誠,敬,孝。”背誦《三字經》的同時,就瞭解了常識、傳統國學及歷史故事,以及故事內涵中的做人做事道理。

  竇燕山徵文篇3

  禹鈞有5個兒子,家教甚嚴,建書房40間,買書數千卷,聘請文行之士為師授業。四方有志學者,聽其自至。5個兒子聰穎早慧,文行並優,時人贊為“竇氏五龍”。

  長子儀,字可象,五代後晉天福六年***941年***,舉進士。後漢時,官至禮部員外郎。後周時,官至翰林學士、兵部侍郎。北宋時,任工部尚書兼判大理寺。北宋建隆三年***962年***奉命主撰《建隆重訂刑統》***即《宋刑統》***三十卷、《建隆編敕》四卷。北宋乾德四年***966年***秋,病逝,宋太祖贈儀右僕射。

  次子儼,字望之,後晉天福六年舉進士,歷仕後晉、後漢、後周各朝,屢任史官。後晉時,定朝會樂章、二舞及鼓吹十二案。後周初,修後晉高祖,少帝和後漢高祖《三朝實錄》。後周顯德四年***957年***,儼上疏陳“禮、樂、刑、政、勸農、經武”治國六綱之言,周世宗納之。北宋建隆元年***960年***,任禮部侍郎,奉旨撰定祠祀樂章、宗廟諡號。儼一生著有《周正樂》一二O卷,文集七O卷。

  三子侃,文行並優,後晉天福六年舉進士,在後周官至起居郎。

  四子偁,字曰章,為人剛直不阿。後漢乾祜二年***949年***舉進士。宋太平興國五年***980年***,拜為兵部郎中,力主“休兵牧馬,以徐圖之”,阻攔宋太宗北征,被採納,授予樞密直學士。後充職左諫議大夫,任參知政事。太平興國七年***982年***秋卒。宋太宗親臨弔唁,贈工部尚書。

  五子僖,在北宋任左補闋,為官清廉,名揚城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