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化常識有哪些

  古代文明是歷史學專用名詞,公元前3500年到公元前1000年這段時期,稱做是古代文明時期。那麼關於古代文化常識您瞭解嗎?就讓小編來給大家介紹一下吧。

  

  古 代 歷 法

  ◆

  ◆

  紀年法

  王公即位年次紀年法

  以王公在位年數來紀年。如《廉頗藺相如列傳》“趙惠文王十六年,廉頗為趙將”。

  年號紀年法

  自漢武帝起有年號,此後多以年號紀年。如《岳陽樓記》“慶曆四年春”、《遊褒禪山記》“至和元年七月某日”等。

  干支紀年法

  用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與十二地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依次兩兩相配來紀年。如《赤壁賦》“壬戌之秋”,“壬戌”指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近代還常用干支紀年來表示重大歷史事件,如“甲午戰爭”“戊戌變法”“庚子賠款”“辛丑條約”“辛亥革命”等。

  年號干支兼用法

  紀年時皇帝年號置前,干支列後。如《核舟記》“天啟壬戌秋日”,“天啟”是明熹宗朱由校年號,“壬戌”是干支紀年。

  ◆

  ◆

  紀月法

  序數紀月法

  一月、二月、三月……類推,其中一月又叫“正月”,十一月又叫“冬月”,十二月又名“臘月”。如《指南錄後序》“是年夏五”,“五”就是五月;《譚嗣同傳》“今年四月,定國是之詔既下”“八月初一日,上召見袁世凱”“以八月十三日斬於市”。

  地支紀月法

  古人常以十二地支配稱十二個月,每個地支前要加上特定的“建”字。如杜甫《草堂即事》“荒村建子月,獨樹老夫家”,“建子月”按周朝紀月法指農曆十一月。

  時節紀月法

  古人把四季中每個季節的月份冠以“孟”“仲”“季”以示區分。如《古詩十九首》“孟冬寒氣至,北風何慘慄”,“孟冬”代農曆十月;陶淵明《擬古詩九首》“仲春遘時雨”,“仲春”代農曆二月。

  ◆

  ◆

  紀日法

  序數紀日法

  如《項脊軒志》“三五之夜,明月半牆,桂影斑駁,風移影動”,這裡的“三五”指農曆十五日。

  干支紀日法

  如《石鐘山記》“元豐七年六月丁丑”,即元豐七年農曆六月九日;《登泰山記》“是月丁未”,指這個月的十八日。古人還單用天干或地支來表示特定的日子。如《禮記·檀弓》“子卯不樂”,“子卯”代指惡日或忌日。

  月相紀日法

  指用朔、朏***fěi***、望、既望、晦等表示月相的特稱來紀日。每月第一天叫朔,每月初三叫朏,月中叫望***小月十五日,大月十六日***,望後的第一天叫既望,每月最後一天叫晦。如《祭妹文》“此七月望日事也”,《赤壁賦》“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干支月相兼用法

  干支置前,月相列後。如《登泰山記》“戊申晦,五鼓,與子潁坐日觀亭”。

  ◆

  ◆

  紀時法

  天色紀時法

  古人最初是根據天色的變化將一晝夜劃分為十二個時辰的,它們的名稱依次是: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yú***中、日中、日昳***dié***、晡***bū***時、日入、黃昏、人定。如《孔雀東南飛》“雞鳴入機織,夜夜不得息”。

  地支紀時法

  以十二地支來表示一晝夜十二時辰的變化。如《失街亭》“魏兵自辰時困至戌時”,《群英會蔣幹中計》“從巳時直殺到未時”。

  古代天色紀時、地支紀時與現代紀時對應關係表。

  ◆

  ◆

  古代地理

  中國

  從春秋戰國至宋元明清,多用來泛指中原地區。如《孟子·梁惠王上》:“蒞中國而撫四夷也。”《赤壁之戰》:“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不如早與之絕。”

  中華

  上古時期華夏族居四方之中的黃河流域一帶,故稱“中華”,後常用來泛指中原地區。如《三國志》:“其地東接中華,西通西域。”今已成為中國的別稱。

  九州

  傳說中上古時期劃分的九個行政區域,州名分別為:冀、兗、青、徐、揚、荊、豫、樑、雍。後成為中國的別稱。如《示兒》:“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

  中原

  又稱中土、中州。狹義的中原指今河南省一帶,廣義的中原指黃河中下游地區或整個黃河流域。如《出師表》:“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示兒》:“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在這裡指的就是整個黃河流域。

  海內

  古代傳說我國疆土四面環海,故稱國境之內為海內。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記憶體知己,天涯若比鄰。”《赤壁之戰》:“海內大亂,將軍起兵江東。”

  四海

  指天下、全國。如《阿房宮賦》:“六王畢,四海一。”

  六合

  上下和四方,泛指天下或宇宙。如《過秦論》:“履至尊而制六合。”“然後以六合為家,崤函為宮。”

  八荒

  四面八方遙遠的地方,猶稱“天下”。如《過秦論》:“囊括四海之意,併吞八荒之心。”梁啟超《少年中國說》:“縱有千古,橫有八荒。”

  西河

  又稱河西,黃河以西的地區。如《廉頗藺相如列傳》:“會於西河外澠池。”《過秦論》:“於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江東

  因長江在安徽境內向東北方向斜流,而以此段江為標準確定東西和左右。所指區域有大小之分,可指南京一帶,也可指安徽蕪湖以下的長江下游南岸地區,即今蘇南、浙江及皖南部分地區。如《史記·項羽本紀》:“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

  江左

  即江東。古人以東為左,以西為右。如《群英會蔣幹中計》:“即傳令悉召江左英傑與子翼相見。”

  江表

  長江以南地區。如《赤壁之戰》:“江表英豪,鹹歸附之。”

  江南

  長江以南的總稱,所指區域因時而異。如白居易《憶江南》:“江南好,風景舊曾諳。”

  山東

  顧名思義,在山的東面。但需注意的是,“山東”之“山”,可指崤山、華山、太行山、泰山等數種不同的山,而所指地域也不盡相同。下面是以崤山為標準的“山東”。如《鴻門宴》:“沛公居山東時,貪於財貨。”《過秦論》:“山東豪俊遂並起而亡秦族矣。”

  關東

  古代指函谷關或潼關以東地區,近代主要指山海關以東的東北地區。如曹操《蒿里行》:“關東有義士,興兵討群凶。”這裡的“關東”指潼關以東地區。

  關西

  古代指函谷關或潼關以西地區。如《赤壁之戰》:“馬超、韓遂尚在關西,為操後患。”

  關中

  所指範圍不一,古人習慣上將函谷關以西地區稱為關中。如《鴻門宴》:“沛公欲王關中,使子嬰為相。”《過秦論》:“始皇之心,自以為關中之固。”

  朔漠

  指北方沙漠地區。如《詠懷古蹟》:“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

  百越

  又作百粵、諸越。古代越族居住在***粵各地,統稱為百越。古文中常泛指南方地區。如《過秦論》:“南取百越之地。”

  京畿

  國都及其附近的地區。如《左忠毅公逸事》:“鄉先輩左忠毅公視學京畿。”

  三輔

  西漢時本指治理京畿地區的三位官員,後指這三位官員管轄的地區。如《張衡傳》:“衡少善屬文,遊於三輔。”隋唐以後簡稱“輔”。

  三秦

  指潼關以西的關中地區。項羽滅秦後曾將此地封給秦軍三位降將,故得名。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山水陰陽

  古代以山南、水北為陽,以山北、水南為陰。如《愚公移山》:“指通豫南,達於漢陰。”這裡的“漢陰”指漢水南面。《遊褒禪山記》:“所謂華山洞者,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這裡的“華山之陽”指華山南面。

  古稱別稱

  南京又稱建康、金陵、江寧、白下等,揚州又稱廣陵、維揚等,杭州又稱臨安、武林等,蘇州又稱姑蘇,福州又稱三山,成都又稱錦官城。

  。所以我想,這方面的科學價值,它的意義是大家容易理解的。

  中國文明的起源

  是關於整個人類的文明起源問題研究裡面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因為中國人自古以來,就是在整個的人類裡面佔的比例是相當大的。這個不只是今天,我們說我們有十三億人口,佔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左右。就是在古代的世界裡面,中國人所佔的比例也是相當大的。古代中國是東亞的中心,亞洲的主導,世界上起著很大的作用, 我想這一點是大家都能夠理解的。可是一直在世界上流行的,各種關於文明起源的學說和理論,多數對於中國古代文明的起源問題考慮得都是比較少的。這個原因也不奇怪,因為這些學說過去主要是由一些西方學者來構築的,他們的研究一開始主要是從歐洲的歷史開始,當然後來他們發現了像古代埃及,古代兩河流域,古代印度,以至於古代美洲的一些古代的文明,他們對這些方面進行了考察,進行了研究,發展了一系列有關的學科,在這些研究的基礎之上,他們就提出了,關於古代人類的文明是怎麼產生的,是通過怎麼樣的途徑,怎麼樣形成和發展的。這樣的理論和學說當然是有多種多樣,可是這些學說裡面,一般說起來是很少考慮到,甚至於完全沒有考慮到我們中國古代文明。這個原因我想大家也能夠理解,因為外國人對於中國的研究,就是所謂今天我們說,叫做國際的漢學的研究,發展還是比較晚的。可以說一直到19世紀的晚期,對這方面的研究還是很少。特別是對中國古代文明的起源這樣的問題,外國人研究總是有一定的隔膜。當然到了20世紀以後,我們中國這方面有很多的考古發現,也有很多有關的材料,可以提供關於中國古代文明研究的起源和它發展這方面的研究的。可是這些材料,絕大多數用中文發表的。大家知道,中文在世界上雖然是使用的人數上是最廣泛的一種語言,可是在外國人裡面,真正能夠使用中文,特別是利用中國的考古的、歷史的這方面的論作,這方面成果的,究竟是極少數。恐怕主要的還是一些少數的漢學家,他才能夠使用。因此說起來的話,在研究人類的文明起源的一些理論,一些學說裡面,關於中國這方面的研究,就顯得特別薄弱。中國人在世界上這麼大的一個比例,而且中國的古代文明又在整個的世界上,特別是在亞洲的世界上,亞洲的範圍裡面,起著這麼樣重大的、深刻的影響。沒有對於中國古代文明的研究,那麼對於整個人類的文明的起源和它的發展的研究就是不完整的。所以我們在當前,就很有必要來發展這方面的研究,來補充剛才我們談到的這種空白和缺陷。這樣的話,不僅對於研究中國的古代的歷史的發展,而且對於整個人類的文明歷史的發展,都是一個重大的貢獻。所以我想,這方面的科學價值,它的意義是大家容易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