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莘姓起源_百家姓莘姓遷徙分佈
莘氏實際上是辛氏的前身,在我國古代是著名的家族之一,得姓至今已經有4600多年。下面給大家整理了百家姓莘姓起源相關資料,希望可以幫到大家!
百家姓莘姓起源
1、莘氏即是辛氏,因為他們的發音相近。
2、出自姒姓,以封國名為氏。夏朝的初期,夏王啟封高辛氏的兒子摯於莘***還有說封啟的兒子於莘的***,建立了莘國,它的望地在今天的陝西省合陽縣東南,後來莘國滅亡以後,他的後代就以國名作為自己的姓氏。稱做莘氏。
3、亦出自姒姓,以國名為氏。據《史記·夏本記》記載,是有莘氏之女,古代的時候有莘國,商湯就娶了有莘氏的女兒,其後代就以“莘”作為自己的姓氏。
4、出自古帝祝融的後代。據《潛夫論》記載道:“祝融之子分為八姓:己、禿、彭、姜、曹、斯、莘等。莘就是其中的一個姓。2000年以來,莘氏不及辛氏活躍。望族居於天水郡,即現在的甘肅通渭縣一帶。
得姓始祖:夏禹。莘氏實際上是辛氏的前身,在我國古代是著名的家族之一,得姓至今已經有4600多年。根據《萬姓統譜》記載,莘氏是源自當時的古國有莘氏。這個古國,跟夏禹一家人的關係極為密切。夏禹的母親修已,根據《史記·夏本記》記載,是有莘氏之女,後來夏朝統一,夏啟又把自己的獨生子封於莘國,中國莘姓家族,從此繁衍至今。《寰宇記》上說,莘國,本是姒姓,是夏禹的後代,禹的母親太姒即此國之女。此外,《名賢氏族言行類稿》指出,夏啟封支子於莘國,子孫以國為姓,望族居於天水。有莘氏的所在位置,根據學者的考證,就在今天的山東省曹縣北方的莘冢集,全國各地的莘姓人家就發源在這裡,故莘氏後人奉夏禹為莘姓的得姓始祖。
百家姓莘姓遷徙分佈
莘姓在大陸和臺灣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莘姓出自擬姓。上古時候的炎帝是著名的氏族部落首領。他的後代中有一位傑出的部落首領叫祝融,傳說他最先發明使用火從而結束了人們茹毛飲血的歷史,所以被尊為火神。祝融的後代分為八個大姓,莘就是其中之一。大禹治水有功,受到人們的擁戴,於是舜將氏族首領的位置禪讓給了大禹。後來大禹將王位傳給自己的兒子啟,啟後來建立了夏朝,稱為夏啟。夏啟又把自己的一個庶子摯封到莘***今陝西省合陽縣東南***,摯的後代就以封地名作為姓氏,稱為莘氏,是今天莘姓的又一個起源。
百家姓莘姓郡望堂號
郡望
天水郡:西漢朝元鼎三年***丁卯,公元前441年***置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肅通渭***,其時轄地在今甘肅省通渭縣、秦安縣、定西縣、清水縣、莊浪縣、甘谷縣、張家川縣及天水市西北部、隴西東部、榆中東北部地一帶地區。東漢朝永平十七年***甲戌,公元74年***改為漢陽郡。三國時期曹魏仍改為天水郡。西晉時期移治到上邽***今甘肅天水***,北魏時期仍改回為天水郡,其時轄地在今甘肅省天水市、秦安縣、甘谷縣等市縣一帶地區。
隴西郡:戰國時期秦國秦昭襄王二十八年***甲子,公元前279年***置郡,因在隴山之西而得名,治所在狄道***今甘肅臨洮***,其時轄地在今甘肅省東鄉縣以東的洮河中游、武山以西的渭河上游、禮縣以北的西漢水上游及天山市東部,包括今甘肅省蘭州市、臨洮縣、鞏昌縣、秦州市一帶。西漢朝時轄地在今甘肅省東鄉縣東部的洮河中游、武山西部的渭河上游、禮縣北部的西漢水上游及天山市的東部地區。三國時期曹魏國移治至襄武***今甘肅隴西***。北魏時期轄地在今甘肅省隴西縣附近一帶。
雁門郡:戰國時期趙國趙武靈王置郡,秦朝、漢朝沿用,治所在善無***今山西右玉***,其時轄地在今山西省河曲、五寨、寧武、代縣一帶。東漢時期移治到陰館***今山西代縣***,此後多以雁門為郡、道、縣建制戍守。雁門關之稱,始自唐朝初期,因北方突厥崛起,屢有內犯,唐朝駐軍於雁門山,於制高點鐵裹門設關城,戍卒防守。
堂號
天水堂:以望立堂。
隴西堂:以望立堂。
雁門堂:以望立堂。
環州堂:明朝的時候,莘野開始做儒學的訓導,後來升任為棗陽縣知縣。他作官體貼百姓,為民做主,深得百姓的愛戴,被認為是好官。著有《環州集》,故號“環州堂”,亦號“棗強堂”。
棗強堂:同環州堂。
百家姓莘姓歷史名人
莘氏女:據《史記·周本記》載:“帝紂囚西伯於裡閎夭之徒患之,乃求有莘氏美女……因殷嬖臣而獻之紂。紂大悅,曰:‘此一物足以釋西伯,況其多乎!’及赦西伯。”
此外,莘氏的名人,宋有莘融;明洪武年間,歸安***今浙江省湖州市***人莘野,曾任棗強知縣,因勤政愛民,被稱為“賢令”;清歸安人莘開,擅長書畫篆刻。
百家姓莘姓字輩排行
山東蓬萊莘***辛***氏字輩:“守氏天純業世文字可長茂修國延運積善家餘慶”。
山東日照莘***辛***氏字輩:“作公崇本全仕有方於澤克延後世永昌”。
四川蓬安莘***辛***氏字輩:“文庠懷今都太然庭學長天開運通景正永盛光樹大世德隆昌紹順宗”。
湖北天門莘***辛***氏字輩:“元先世崇,正大光明。仁義禮智,品德於良。定國安邦,忠信克尚。典謨訓誥,經 書昭彰。學為時寶,孺乃家珍。文運鴻開,萬代孔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