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閱讀方法培養技巧

  閱讀是蒐集處理資訊、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因此閱讀教學就顯得尤為重要。而語文教學的任務之一就是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 今天小編給大家分享一些小學語文閱讀方法培養,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1小學語文閱讀方法培養

  一、營造和諧的學習氛圍,培養學生進取、自信的精神

  兒童的信賴意識較強,在家靠父母,在校靠老師。這種現象制約了學生對新知識的探索和創造慾望,更缺乏創造意識與能力。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在於培養學生進取、自信的精神,徹底消除依賴意識。生活中,教師要把學生視為自主、發展有潛力的人,熱愛和關注每一個學生。教學過程中教師把知識和智慧的陽光均勻地撒向他們,在他們心靈中樹立可親可敬的形象,這樣學生會對自己、對老師充滿信心,從而增強了學習的激情。

  二、組織閱讀教學實踐活動,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興趣是是最好的老師。在小學生閱讀教學中,要積極組織各種閱讀的實踐活動。讓學生積極主動參與一些探求知識的活動,才能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閱讀教學實踐活動可以有以下一些型別。如:引入開放題教學,設計一個簡化的教學過程。

  將教師與學生的角色轉換,讓學生在充當“老師”這個角色的過程中,提出問題,並自己加以解決。有助於克服在課本上傳統封閉思想對學生思維帶來的定勢,激勵學生深入研究閱讀材料中的教育意義。培養學生自己思考的能力,使學生的自信心增強。另外,可以適當組織課外閱讀活動,如帶領學生參觀革命歷史博物館,讓學生閱讀現場的對革命歷史進行詳細介紹的相關資料,既能讓學生學習到光榮的革命傳統,也能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三、目的閱讀法

  可以在小學生閱讀的過程中,要求小學生在讀物中圍著某個目標進行學習。比如,劃分段落,概括段落人意,將讀物分層,分析某個詞語或者某一個句子,捕捉畫龍點睛之筆,描述某個句子的意思,寫出讀物的宗旨,等等。這些就是為了制定一個目標去學習,很好地避開了無關緊要的話題。但值得注意的是,老師,也就是啟蒙人,要規劃學生學習的目的,不要盲目地為了目的而去閱讀,要注重整個讀物的思想內容,和整個讀物的完整性。這種閱讀方法的缺陷,是不能帶領學生更好地讀懂整個讀物所表達的意.恩。所以具有一定的侷限性,指導者要適當地運用。

  四、掃描式閱讀法

  閱讀時千萬要注意力高度集中,閱讀途中不回視、不重讀。另外,還應該可靈活運用多種篩選資訊的方法,只選取主要資訊,儘量排除次要的與無關的資訊。閱讀結束後,要求學生複述人意、濃縮要點、編寫提綱,及時反饋,檢查有效閱讀的效果,快速閱讀的奧祕在於讓人腦跑在眼球前而,掌握快速閱讀的孩子每分鐘能讀200多個字,未受訓練的每分鐘只能讀八九十字。

  速度能求得新知識新資訊成倍成倍增長,趕上時代發展的需要。這種閱讀的方式能很好地增加了學生的閱讀量,但值得說的是,這種閱讀過於膚淺,並不懂讀物更深的意蘊,要想真正去明自,這是一種不可取的方法,快速閱讀的方法只適用於讀些不需要深刻理解的讀物。這只是為了達到某個特定的目的或完成某項任務,如尋求某個問題的答案,專門蒐集某方而的知識等。

  五、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教給學生學習方法

  閱讀教學應跟老師備課一樣,從閱讀提示入手,讀一讀,看一看,閱讀提示中都提示了哪些內容?引導學生在讀書中思考,在思考中感悟,讓學生從整體著眼,把課文作為一個整體來閱讀,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在此基礎上,進而引導學生理解字、詞、句、段,掌握重點。最後再從整體上把握課文,加深理解。積極引導學生通過對語言的品味,體會語言的精確。讓學生通過讀一讀,圈一圈,說一說,自主獨立地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讓學生通過分析、比較、歸納、綜合等方法,發展觀察力、思考力、記憶力、想象力等能力。

  然後,教師進行引導啟發、點撥,讓學生根據課文內容找出重點詞語,聯絡自己的情感體驗,在小組中交流想法,從而解決文中的重難點。此外,還要讓學生按步驟、循規律進行課堂訓練。在教學中運用聯絡的觀點加強知識的橫向、縱向聯絡,運用比較的方法,把已知和未知聯絡起來,運用知識的遷移,變式教學可以提高學生的想象力。讓他們在發散思維中鞏固知識、接受教育,培養思維能力。在教學教室程中,要讓學生始終處於學習的主體地位,自主地掌握學習方法,這樣既可以加深對文章思想內容的體會,又可以使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得到鍛鍊。

  2小學語文閱讀方法培養

  一、比較性閱讀

  從語文教學方面看,比較法是整個學習過程中不可忽視的方法。比較可以使學生在學新課時聯絡舊課,實現學習過程的正遷移,收到開闊視野,啟發思路的效果。

  例如《小英雄雨來》和《少年閏土》兩篇課文,學生在進行比較閱讀後,不難發現,二者的體裁都是小說,但可以跨越時空,去反映不同的主題。前者反映抗日戰爭時期,表現的是抗日根據地的兒童熱愛祖國,勇敢機智的出色品質;而後者反映的時代則比前者早,表現的是農村少年閏土知識豐富,聰明能幹的品行。

  二、求解性閱讀

  教師根據一定的目的要求,向學生明確提出若干個帶啟發性的問題,讓學生以自讀的形式循文求義:從課文中尋找答案,劃出要點,以便在課堂中發表自己的見解,這是求解性閱讀。這種閱讀能否開闢,關鍵在於教師提出問題的難易程度。過易,缺乏思考性;學生往往會覺得“易如反掌”;過難,思而不得,讀而不知所措,學生會產生畏難情緒,喪失自讀的信心。因此,一定要掌握難易程度。如果課文確實較難理解,則可以提出幾個階梯性的問題,引導學生尋求正確的答案。最好的方法是:學生對問題產生興趣,似有所悟,躍躍欲試,甚至自發展開討論,這就更能促進求解性閱讀的自覺進行。

  例如在教《田忌賽馬》時,可以先板書出幾道思考題讓學生自讀:

  1、為什麼第一輪比賽田忌輸了,而第二輪比賽卻贏了?

  2、本文的中心句是什麼?

  3、你讀了這個故事後有什麼啟發?

  學生根據思考題,認真閱讀課文,既抓住了中心句,又知道了田忌先輸後贏的原因是他能隨機應變***調換馬出場順序***,還懂得了在對抗性競爭中,勝敗的因素有時不光在物質條件,策略的優劣也起重要作用的道理。

  三、質疑性閱讀

  質疑性閱讀的目的,在於通過閱讀,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孩子們有著成年人所不及的鮮活、生動的想象世界,在閱讀教學中應充分發揮和培養每一位孩子的獨特感受力。而且小學生經過幾年的啟蒙教育,已經走出了思維的沙漠和智慧的荒原,他們不僅有了完全屬於他們自己的思維的綠洲,智慧的園圃,而且具有一定的質疑問難的基本素質和判斷是非的能力。

  因此,我們每一位教師都具有一種不可推卸的責任,想方設法提高學生質疑問難的自學性的科學性。開始,學生可能無法提出什麼問題,教師可作示範性提問;當他們能提一些問題時,應積極鼓勵,決不笑其膚淺、簡單,挫傷他們的自讀質疑的積極性。學生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如果能提出一些質量較高的問題時,那就是“水到渠成”了。

  1、質疑解惑,激趣閱讀

  語文閱讀教學中處處有疑,鼓勵學生質疑問難可以促進學生主動探索的創造思維,教學中教師要積極引導,把學生引入問題的天地,讓他們各抒己見,這樣就會啟用學生的創新思維,提高閱讀教學的效益。

  例如在教學《禮物》一文時,學生讀題後質疑:“誰給誰送的禮物?”“這是一份什麼禮物?”“收到禮物後是什麼樣子的?”問題提出後,學生有急於瞭解課文內容的強烈願望,為以後的學習準備了最佳的心理狀態,閱讀課文後,學生很快便弄清了課文的大概意思。

  又如在教學《小壁虎借尾巴》一文時,我引導學生圍繞“借”字提出質疑:“小壁虎向誰借尾巴了?”“借到了嗎?”“為什麼?”激起學生自學鑽研的興趣,使他們懂得在閱讀課文時要針對設問捕捉關鍵字眼,反覆推敲,才能更好地理解課文的內容,並把握整篇文章的脈絡。

  2、情景交融,品味閱讀

  教材中蘊涵著豐富的情感因素,學生認知作品的過程也是與作者進行思想交流,情感逐漸被認同,逐漸被薰染的過程。我們應憑藉這些情感因素,引領學生感知體悟豐富情感,表情達意,再通過閱讀,使學生們在腦海中描繪出畫面來。

  例如在教學《美麗的小路》一文時,我讓學生扮演故事中的角色,說說自己是怎樣想的?為什麼要這樣做?通過角色體驗,學生對愛護環境有了深刻的認識,並由此引申話題“我們該如何對待身邊的小路?”

  學生各抒己見,紛紛發表自己的見解,課堂氣氛熱烈極了。使孩子們在與作品交流的過程中豐富了情感,拓展了學習,並且充分發揮了孩子們生動的感受力。

  又如在教學《王二小》一文時,充分利用掛圖、幻燈片,再現書中所寫的情境,播放樂曲,視聽結合,讓孩子們從具體鮮明的畫面和生動形象的語言描述中產生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臨其境的感覺。激發學生強烈的閱讀興趣和情感,理解課文內容。

  四、創造性閱讀

  如果說,質疑性閱讀是較高層次的閱讀,那麼,創造性閱讀則是更高層次的閱讀。這種閱讀要求教師順應學生的思維規律,並加以恰當的點撥和引導,使學生的思維散發,在閱讀中實行再“創造”。這種既能培養學生認真研讀課文,深入理解作品的習慣,又利於開拓學生的發散思維,發揮他們的創造能力。

  我在指導學生用求解法閱讀《田忌賽馬》後,為了進一步啟發學生思維,培養他們的想象能力,又板書出一道思考題:假如齊威王和田忌再一次比賽,假如你是齊威王,你能贏田忌嗎?一石激起千重浪,課堂上立即出現書聲朗朗,思潮滾滾,議論紛紛的場面。學生們爭著發表自己的見解,最終取得一致的看法:只要隨機應變地調換馬的出場順序,是可以反敗為勝的。

  3小學語文閱讀方法培養

  一、精心設計課前導語,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俗話說一篇好的文章,能激起讀者的閱讀興趣,就如遇到了一頓美餐,讓你垂延三尺,美美地享受一番。同樣的道理,一段好的導語,能引起學生閱讀的極大興趣。小學生對什麼事物都懷有一種好奇心,有一種不達目的,誓不休的求知慾望,我就抓住他們的這種心理,精心設計閱讀課文的導語,積極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如:我在教學“雨”這篇課文是,我引導學生說:“你們都見過‘雨’,‘雨’對我們大家是再熟悉不過的事物,它與我們的生活時時相伴,就像我們的好朋友,誰也離不開誰,可你們知道下雨時天氣怎樣?風怎樣?

  雨水是怎樣的?莊稼又是怎樣等這些情景嗎?你們想了解嗎?”同學們個個精神抖擻地回答:“想”。於是我就說:“好,今天我們學習一篇關於寫‘雨’的課文,課文詳細地介紹了這些方面的知識,請你們用自己的能力去閱讀課文,並尋求答案好嗎?”話音剛落,學生就情緒高昂地朗讀起課文來。

  二、循序漸進,由淺入深

  小學生的學習興趣很重要,它是學生學習知識的內在動力和關鍵所在。合理的提出閱讀要求,引導學生閱讀課文,要適合學生的年齡特徵和知識水平,過深會挫傷孩子們的學習積極性,過淺容易導致孩子浮躁,因此,我在教學中遵循“循序漸進”的教育方針,一年級時上閱讀課文只要求孩子藉助拼音讀懂一句話,能用自己的話大體說出一句話的意思,我便予以表揚、鼓勵。

  二年級時,我便要求學生不僅能讀懂、讀通一句話,而且要準確地理斷句,有一定的感情,且能用自己的話較準確地理解一句話的含義。三年級時我便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學生把各句聯絡起來讀懂一段話,甚至一篇文章。能夠理解句與句之間的聯絡。能從句與句之中體會作者的感情。正是這樣一步一個臺階,不同時期提出不同的要求,久而久之,學生都能做到逐句逐段讀懂,以致理解全篇內容。

  三、精講多讀,讀出情感

  在教學活動中,學生最反對的是教師無休止的教授、講授再講授,就像一個媽媽,反覆嘮叨孩子,孩子必起逆反心理,一般達不到預期效果。因此,我在講課文時,儘量做到精講多讀,在整堂教學活動中,我只當配角,不當主角,只當導演,不當演員,只傳授孩子理解課文之方法,不包辦代替孩子的主觀意識。

  講讀課文我只引導孩子們理解難懂的重點句、重點段。通俗易懂的句段,則充分讓孩子們反覆讀,反覆念,讓其讀出情感,念出含義。閱讀課文我則全權放手,讓學生自瀆,自疑,自己解決問題,遇到較難的先讓他們互議,我再做適當點撥。這樣以來,學生的學習興趣得到了充分發揮,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得到了提高,知識水平和能力也得到了相應的昇華,教學任務完成得輕鬆愉快。

  四、創設情境,在身臨其境中訓練學生的語感,培養閱讀能力

  在閱讀教學中,把情感帶入教與學的活動之中,創設和諧美好的學習情境,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過程。

  如在學習《桂林山水》這篇課文時,我把讀的訓練貫穿於整個教學過程,讓學生通過腦、眼、口、耳等器官活動,把無聲的書面語言轉化為有聲有色、有情有景的口頭語言,從中理解、體味和欣賞景物美、情感美。如在指導朗讀灕江水的“靜、清、綠”這一段時,我先掛出掛圖,進行描述“灕江有許多小船在等著我們乘坐,我們乘著小船、輕輕地搖動雙漿,盪舟灕江。

  ”接著播放歌曲《讓我們蕩起雙漿》,學生在聲畫的作用下入境了。這時我輕聲問道:“你感覺到了什麼?”學生齊讀:“灕江的水真靜啊!”接著我再問:“你們看到了什麼?”學生再讀:“灕江的水真清啊!”***“清”加重了語氣***。讓我們抬起頭,放眼望去,“灕江的水真綠啊!”***“綠”字讀得響亮而飽滿***。最後我讓學生把三個句子連起來讀。這種讀的訓練不僅有層次,而且有質量,在身臨其境中訓練了學生的語感,培養了閱讀能力。

  五、創設意境,讀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雖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但適當地給學生創設意境,給他們提供閱讀的背景,更有助於學生對課文內容的深入瞭解,有助於學生很好地體會作者的寫作意圖。因此,我在上每篇課文前,都要充分準備與之相適應的意境,如優美的散文、古詩配以樂器、圖畫。記敘文配以課本劇,說明文設制電動課件等。這樣以來學生在各種特定的環境中反覆讀課文,既是一種欣賞,又自然而然地悟出了作者的情感,陶冶了情操。

  4小學語文閱讀方法培養

  一、讓學生熟讀課本

  小學生課外閱讀的時間是有限的,因此在課堂上,要引導學生將自己課本上的知識熟讀,吃透,而後才能在此基礎上拓展到課外閱讀層面。我們所學的課本教材,收錄的大都是名家精品之作,通俗易懂,而又妙趣橫生,因此,丟開課本去尋找閱讀的捷徑,豈不是枉走了彎路嘛?

  我們以《觀潮》中的章節為例:“那條白線很快地向我們移來,逐漸拉長,變粗,橫貫江面。再近些,只見白浪翻滾,形成一堵兩米多高的水牆,浪潮越來越近,猶如千萬匹白色戰馬齊頭並進,浩浩蕩蕩飛奔而來,那聲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顫動起來。”

  通過由遠到近的細節描述,生動動形象,恰到好處的比喻,讓人有種深臨其境的感受。老師在引導學生學習中,不僅僅是要學生因學習而閱讀,更應該讓學生在閱讀中展開想象的翅膀,從而生動形象的感受到課文中的對於洶湧澎湃潮水描述。

  二、讓學生多讀感興趣的書

  學生是學生的主體,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因此,讓學生讀好書,會讀書的前擔是讓學生讀自己感興趣的課外書。我們應該鍛鍊學生對感興趣的書目進行閱讀,培養學生一種良好的讀書習慣和能力。其次要明確自我閱讀目標,小學生課外閱讀時間有限,要在有限的時間裡獲取較多知識。必須有一個閱讀目標,即指導學生,首先了解一本書的序言後記,或雜誌的目錄,瞭解文章的大概結構,熟悉其內容,然後篩選出自己要閱讀的內容,學生在閱讀前要明確這些目標,分階段逐漸完成,這樣就會擺脫閱讀是一種負擔這一心理壓力。

  三、要學生學會閱讀的方法

  市面上,課外閱讀書籍林林總總,老師和學生都面臨著選擇的問題,學習和閱讀的時間合理分配需要我們學會精讀和略讀。

  何謂精讀?精讀其實就是將課外閱讀中的部分章節進行肢解分析,字,詞,意等等,學生在熟讀文章之後,抽絲剝繭的對章節進行反覆推敲。通過仔細的研究,從而最大程度的感受到作者的思想內容,精讀的過程也是一個由淺入深的思考學習過程,在精讀課外讀書物的過程中,學生的寫作能力也得到進一步的提升。

  略讀是閱讀的策略,文章中總有重點,我們精讀重點,對一般的情節內容可以採用略讀的方法,瞭解故事片的大致內容就可以,甚到為了節省時間可以完全忽略過去,這也是培養學生快速閱讀的方法之一。

  四、讓閱讀成為一種習慣

  只要形成了習慣,要改也更難,俗話說:“習慣成自然。”所以,我們要切實有效地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就必須重視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我認為;除都學大綱規定學習的課文外,其餘的課外閱讀都應進行閱讀的訓練,即每個單元,重點,講解,研討一兩篇,其餘都進行篇章的閱讀訓練,而對於學生而言,要養成他們在生活中的自覺閱讀習慣,如報紙,雜誌,故事等,蘇東坡的“通讀,精讀,出神入化”,這三個階段我們也不妨拿來一用,讓學生們在閱讀中逐漸深入,知識面逐步擴大,從而對文章形成自己的理解。

  我們不妨採用文化沙龍的形式,每週在班上舉行一次主題閱讀活動。讓學生們在閱讀之後學會思考和欣賞,在交流活動中大膽的說出自己的感受,不時的通過學生之間的交流,來總結自身認識的不足,從而達到共同進步的目標。


小學語文閱讀方法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