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風使舵是什麼意思

  一個詞語可能有好幾種意思,可能有些意思你不知道,那麼就讓小編來告訴你吧。

  

  見風使舵又叫看風使舵,見風使舵出自宋代·釋普濟《五燈會元》:"看風使舵,正是隨波逐流,江湖行船,不能看風使舵,不肯隨波逐流,舟必將會傾覆。"看風向轉動舵柄。比喻看勢頭或看別人的眼色行事,根據形勢的變化而改變方向或態度。也可以說是人處事圓滑。現在多含貶義。連動式;作謂語、賓語、定語、狀語;含貶義。

  成語解釋

  【拼音】:jiàn fēng shǐ duò

  【詞性】:貶義

  【釋義】:比喻態度,做法等跟著情勢轉變而轉變。

  ***含貶義***。

  成語典故

  出自宋代·釋普濟《五燈會元》:"看風使舵,正是隨波逐流。"。解釋為根據風向來操縱船舵,比喻看風向轉發動舵柄。比喻看勢頭或看別人的眼色行事,根據形勢的變化而改變方向或態度。也可以說是人處事圓滑。現在多含貶義。連動式;作謂語、賓語、定語、狀語;含貶義,注意一定不要寫成"見風駛舵"。

  示 例

  朱自清《論且顧眼前》:"他們也就見風使舵,凡事一混了之。"

  文長宗《張勳醜員》:"曾經極力支援張勳復辟的各省督軍,這時也見風使舵紛紛改變腔調。"

  徐鑄成《懷念沈志遠》:"他參加政治活動多年……始終保持書生本色,不趨時,不媚時,不見風使舵"

  成語故事

  清朝時期,浙江劉中丞被御史告狀,朝廷派欽差大臣去查辦,該大臣到了浙江後採取"只拉弓,不放箭"的辦法,想叫劉中丞賄賂他,於是讓學生拉達對過道臺說要二百萬兩銀子就能過關,過道臺寫了字據給拉達,稟告劉中丞,劉中丞叫他見風使舵。

  詞語辨析

  近義詞

  順水推舟、見機行事、隨波逐流、通權達變、隨機應變[1]

  反義詞

  一成不變、獨具匠心、獨出心裁、各抒己見

  歇後語

  木船下水;浪頭裡撐船 ;船老大坐後

  燈 謎

  老船翁

  隨機應變是什麼意思

  隨機應變,讀音 suí jī yìng biàn,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機:時機,形勢。隨著情況的變化靈活機動地應付。

  解釋

  機:時機,形勢。隨著情況的變化靈活機動地應付。

  出處

  1、《舊唐書·郭孝恪傳》:"世充日踧月迫,力盡計窮,懸首面縛,翹足可待。建德遠來助虐,糧運阻絕,此是天喪之時。請固武牢,屯軍泛水,隨機應變,則易為克殄。"

  2、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五十七回《柴桑口臥龍弔喪 耒陽縣鳳雛理事》不必拘執,隨機應變。

  3、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四十五回:總而言之,我們做官,總要隨機應變,能屈能伸,才不會吃虧。

  成語典故

  三國時期,吳國大將魯肅邀請龐統去見孫權。孫權看見龐統濃眉黑臉,心中不高興,就問龐統有什麼特長。龐統回答說:"何必拘泥於某一項本事,順應時機的變化而靈活應付而已。"孫權沒有看中他,讓他退下回家。龐統仰天長嘆而回

  《舊唐書·郭孝恪傳》:"世充日踧月迫,力盡計窮,懸首面縛,翹足可待。建德遠來助虐,糧運阻絕,此是天喪之時。請固武牢,屯軍泛水,隨機應變,則易為克殄。"

  隋末,群雄並起,逐鹿中原。唐滅劉武周後,李淵為統一天下,命令秦王李世民率軍東征佔據洛陽的王世充。

  當時,竇建德佔據河北,唐還要防範北方的突厥。為了集中兵力拿下洛陽,李淵遣使與竇建德言和,爭取使其中立,又派太子李建成率軍駐蒲阪***今山西永濟西南***,以防突厥南犯。

  竇建德當然明白脣亡齒寒的道理:唐滅掉王世充之後,下一個目標肯定是自己。於是,他決定聯合王世充,對抗李淵。在李世民圍困洛陽後,竇建德率軍10餘萬西援洛陽。突厥頡利可汗為策應王世充,也率軍南犯幷州、石州***治今山西離石***等地。

  面對這種危急情況,李世民召集眾將商議對策。蕭璃、屈突通、封德彝等多數人認為唐軍長期作戰,過於疲憊,一時難以攻下洛陽;而竇建德氣勢正盛,唐軍將腹背受敵,主張退保新安,相機再戰。

  而郭孝恪則認為:王世充被我們圍了很久,已經力盡計窮,他的失敗,指日可待。而竇建德也有不利的條件:長途增援,糧道不通,這正是自取滅亡!

  郭孝恪建議李世民"圍城打援":一邊繼續圍困王世充,一邊帶兵佔據虎牢關,"隨機應變"。記室薛收也分析說:王世充保據東都,府庫充實,所帶領的部隊,是江、淮精銳,他最大的問題是被圍缺糧。一旦缺糧,跟我們打,他打不贏;守,他守不牢。竇建德帶兵來援,自然也帶來了糧草。一旦王世充有了糧草,這一仗還不知道要打到什麼時候呢!現在應當深溝高壘圍住洛陽,不與之交戰。而大王你親自帶上精銳,迎戰竇建德,戰勝竇建德之後,洛陽也就不攻自破了。

  李世民採納了二人的建議,命齊王李元吉等繼續圍困洛陽,親率精兵步騎進駐虎牢關,不久,全殲竇建德軍。李世民隨即移師洛陽,內無糧草、外無援助的王世充只好投降。

  洛陽、虎牢之戰,是唐統一戰爭中最關鍵之戰,唐軍取得"一舉兩克"的重大勝利,為唐朝統一大業奠定了基礎。郭孝恪也因出眾的謀略為李世民所常識,在召開慶功會時,李世民對諸將說:"郭孝恪謀擒建德之策,出諸人之右也。"

  而郭孝恪獻策時所說的"隨機應變",也作為成語流傳了下來。

  詞語辨析

  【近義詞】:見風使舵、見機行事

  【反義詞】:一成不變、刻舟求劍

  【歇後語】: 飛行員的降落傘

  【燈謎】: 躲;降落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