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學實習報告範文3篇

  土壤學實習教學作為土壤學教學中的重要實踐環節,在對學生能力培養以及科研思維和團隊精神的形成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和意義。本文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土壤學實習報告範文,僅供參考。

  [土壤學實習報告範文一:土壤學實習報告]

  引言

  土壤是在地球表面生物、氣候、母質、地形、時間等因素綜合作用下所形成的能夠生長植物、具有生態環境調控功能、處於永恆 變化中的礦物質與有機質的疏鬆混合物,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物質之一,也是人類生產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種自然資源。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條件,深刻影響著整個地球的生態環境。過去、現在和將來,人類的生存和發展都離不開土壤資源。土壤是植物生長繁育的基地,是農業的基本生產資料,是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沒有土壤就沒有農業。

  土壤學作為主要研究土壤中的物質運動規律及其與環境間相互關係的科學,是農業科學和資源環境科學的基礎學科之一。“民以食為天,食以土為本。”土壤科學今後必須為提高糧食產量和改善生態環境服務。但由於我國人口眾多,而且後備土壤資源嚴重不足,人類生存環境前景也不容樂觀,土壤科學麵臨的挑戰和問題也日益增多,土壤科學在國民經濟中的戰略地位也日益增強。

  土壤學實習是土壤地理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野外研究土壤的一項重要手段。通過實習,一方面把課堂教學與野外實際結合起來,鞏固、充實和提高課堂所學的理論;另一方面通過對野外土壤觀察研究,初步掌握土壤調查的基本技能和方法,並通過實習報告的書寫,培養學生初步科研能力。

  一、實習概況與記錄

  實習目的:認識主要的土壤型別,在自然狀態下能夠進行識別。瞭解土壤型別分化與環境條件的關係,掌握土壤剖面的挖掘技術。

  實習時間:20xx年12月2日到12月5日

  指導老師:***老師、***老師、***老師

  實習人員:****級全體同學

  實習工具:鐵鍬、ph指示劑、比色卡、取樣袋、剖面刀、比色卡、捲尺、瓷塊、布袋、衛生紙等

  實習記錄:12月2號集體觀看了有關土壤樣本化驗、土壤農化分析的電視節目,下午領取了實習工具。3、4號兩天進行野外實習。我們的實習路線是:棘洪灘水庫附近-膠東鎮鎮南-大沽河旁-萊陽北坡村-萊陽紅土崖,在這兩天中,我們挖掘了各個地點的土壤剖面進行觀察、分析了其土壤型別及性質、探討了其土壤形成因素、並粗測土壤樣品的ph值和石灰反應。採集了一些土壤樣品、考察了一些土壤侵蝕的情況、並瞭解到了各個地點土壤的綜合利用方式。我們對各個地點和老師們的講解都作了詳盡的記錄。第四天我們將各組的記錄做成報告,進行了總結交流。

  二、實習內容

  我們的實習內容有八個方面:

  1、不同成土條件對土壤性質的影響:

  在土壤學中,將影響土壤形成的各種自然條件,歸納為地形、氣候、成土母質、植被、成土年齡等五大因素,稱為土壤形成因素,或簡稱成土因素。也就是說,地球陸地表面的任何一種土壤,都是在這五種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但是,在不同的地區,各因素的具體內容和特點不同,各因素還以不同作用強度相配合,從而形成各種各樣的土壤。上述五大成土因素,並不是各自孤立地去作用於土壤,去影響土壤形成的方向和土壤性質。相反,它們之間也在相互影響,相互作用,以它們的綜合起來的特點去制約土壤形成的方向的。

  除了上述的自然成土因素外,人為作用也是影響土壤形成的重要因素。所謂人為因素的影響,主要是指人類生產活動通過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對土壤形成方向的改變和對土壤性質的改造。在各種土地利用方式中,以農業利用方式對土壤的影響最為深刻。但是,人為因素與其他自然因素不能等同看待,它們之間雖然有密切關係,並且人為作用尚不能在許多方面擺脫自然因素的影響和制約。但是對影響土壤形成過程來說,人為因素與自然因素畢竟有著本質上的區別。人類是根據自己的需要,按照自己的意圖,以一定的方式和措施,參與土壤形成和改造土壤,使土壤朝著有利於人類發展生產的方向演變,這是自然因素所不可比擬的。如果土地利用不合理。那麼,生產活動對土壤的影響就會是不良的和破壞性的。例如,濫伐森林、陡坡開荒、過度放牧,等等,都會造成土壤水蝕或風蝕。土壤侵蝕的結果,不僅使土壤肥力下降,甚至完全破壞了土壤,而且蝕去的泥沙還會淤塞溝渠、河道,埋沒農田,造成很難補救的不良後果,這是必須高度警惕的。

  2、土壤剖面點的野外選擇原則

  ***1***要對所要求製圖的地區在地面景觀上有代表性,要求地形條件比較平穩,即有一個相對穩定的土壤發育條件,否則土壤剖面缺乏代表性。

  ***2***不宜在路旁、住宅四周、溝渠附近、積肥坑周圍和墳墓附近等一切人為干擾較大而沒有代表性的地方挖掘剖面。

  ***3***如果發現土層中有炭片、磚片等人為干擾的侵入體,除了研究熟化土壤外,一般應改變剖面點位,或重新增設剖面。

  ***4***山地丘陵區的土壤比較複雜,應根據調查目的和精度選擇不同高度和坡地的上、中、下部挖掘剖面。

  3、剖面挖掘時應注意的事項

  ***1***剖面觀察面應垂直、向陽、便於觀察和拍照。

  ***2***挖掘出來的表土和底土應分別堆放在土坑的兩側,不宜相混合,以便然觀察後再分層回填。

  ***3***觀察面上方不宜堆放挖掘出來的土壤,也不宜在其上方走動踩踏,以免破壞表層結構而影響剖面的觀察結果。

  ***4***在壟作的農田進行土壤剖面觀察時,剖面的觀察面應垂直壟溝走向,使剖面垂直面上能同時看到壟背、壟溝部位的表土變化和作物根系發育。

  4、自然剖面的優缺點

  這次實習中我們利用了較多的自然剖面,自然剖面是因修路、開礦、興修水利等工程建設,在施工挖方地段裸露的土壤垂直斷面,並被長期保留下來,成為土壤調查中可以利用的現存剖面。

  自然剖面的優點:垂直面往往開挖較深,延伸面較廣,連續性較好。缺點:不是因土壤調查需要開挖的垂直面,首先不能均勻地分佈在各種土壤型別上,位置也不一定具有代表性;其次,自然剖面長期露在大氣中,日晒雨淋,生物滋生等環境因素的變化,使土壤理化性態不可避免地發生變化。

  5、土壤剖面形態的觀察和描述:

  土坑挖好後,用刀或鐵鏟把剖面削成垂直狀態後,即可進行觀察和記錄。觀察剖面時,應先從上而下劃分出若干層次***一般以顏色、質地、鬆緊度、結構、根系分佈等作為劃分層次的依據***然後按層次觀察土壤的形態、特徵,並作好記錄。觀察專案主要有:土層厚薄、乾溼度、顏色、質地、結構、鬆緊度、酸鹼度、新生體、侵入體以及根系情況等等。

  6、採集和製備土壤樣品的技術和方法:通過對各個地點土壤樣品採集的實踐,較好地掌握了採集土壤樣品的技術和方法。

  a、樣品採集的方法,應根據研究、分析目的來確定。如果是為了研究土壤的發生、發育情況,就應按照剖面層次來取樣。如果是為了研究某地土壤的肥力特性,通常是把土壤分為若干不同的型別,再在同一型別的土壤地段中,選擇一些有代表性的地塊,採取混合樣品。如果是為了某一特定目的,如研究高產田、高產園或低產田低產園,或分析某一土壤的障礙物質,則在特定的田塊中選擇有代表性的位置採取混合樣品。取樣必須在有代表性的地方進行,如植株生長特殊的地方、路旁、水溝邊、土丘較低窪部位或放置過肥料的地方都應避開。

  b、製備樣品步驟:從田間採回的土壤樣品,應及時進行風乾,以免發黴引起土壤性質的改變。用木槌壓散土塊,撿出雜質。混勻土壤,準確稱取300克。將稱好的土壤用木槌壓散***勿將石礫打碎***,通過3毫米孔徑的土篩***不能通過的石礫,在稱重後可棄去,但要計算其所佔的百分比***。從通過3毫米篩的土壤中稱取100克土,使之全部通過1毫米的土篩。不能通過者,用研缽反覆研磨,使之全部通過。各種樣本製備完畢後,分別將其放入大中小廣口瓶後塑料袋儲存,並寫上標籤,其內容有:樣本編號、土壤名稱、取樣地點、取樣深度、通過篩孔大小、製備實踐及制樣人的姓名和專業等等。

  三、個人實習總結

  這次實習,收穫挺大的。一方面,它讓我們和老師們一起渡過了一段美好的時光,加深了師生之間的情誼,也加深了同學們之間相互合作、相互幫助的友情。另一方面,它讓我們走出課堂,走向大自然,對於一個學習農業方向的學生來說,這一點是很重要的,這不僅開拓了我們的眼界,而且還是我們應用課堂知識的重要途徑。通過這次實習,使我能夠將課堂上講的知識與實際應用結合起來,這不僅使我加深了對課堂知識的鞏固,也激發了我對這一門課程的熱愛。這次實習還使我認識了幾種土壤的型別並知道了它們的性質特徵,初步掌握土壤調查的基本技能和方法,我覺得最重要的一點是,使我認識到土壤學的重要性。

  當然,實習過程中也讓我也知道了書本知識的重要性,自己平時應該更加的努力學習知識。另外在實習中我還懂得了搞科學要認真嚴謹,容不得半點馬虎,要多動手,絕對不能偷懶,該做的就要動手去做,不能憑空想像。我們還應該好好珍惜實習機會,多學些有用的東西,為將來的工作打下牢固的基礎。

  [土壤學實習報告範文二:土壤學實習報告]

  一、實習目的

  1、瞭解野外剖面點的選擇原則,並據此確定調查剖面的位置。

  2、掌握土壤剖面挖掘和土層劃分的基本原則;學習利用常用工具***羅盤、剖面刀等***與方法進行土壤剖面形態觀察與記錄。

  3、掌握土壤剖面分析樣品取樣、環刀取樣的方法與操作。

  4、通過挖掘不同林木下的土壤剖面並進行調查,從而獲得其不同特徵。

  5、

  二、實習意義

  理論結合實際,學以致用。通過實習的方式讓我們對土壤剖面有一個直觀的認識,並可以做一些外業調查,同時為室內實驗準備原材料。另外,此次實習增進了同學間的合作精神。

  三、土壤剖面的確定和土壤樣品的採集

  由於我們班三個組研究的主題相同,於是我們分組挖掘不同林木下的土壤剖面,以求涉及更多的方面,進而使研究內容更飽滿,研究結果更具有概括性。

  四、樣品處理與分析

  1、測容重和含水量

  由於環刀取樣的限制,我們只取了部分土層的原狀土壤,並進行容重和含水量的測定。

  2、土樣的處理及速效鉀的測定

  ***1***將採集的各層土樣過1mm和0、25mm的篩供以後實驗使用。

  ***2***用醋酸銨浸提法測土壤樣品的速效鉀含量。

  3、用電位法測土壤樣品的ph。

  4、用稀釋熱法測土壤樣品的有機碳和有機質的含量。

  5、用比重法測土壤樣品的質地

  五、實驗結果與分析

  林木土層土壤含水量***%***速效鉀測定有機質含量測定ph質地有機碳百分比***%***有機質百分比***%***栓皮櫟荊條大a19、402904、487、727、97砂壤土大bc18、23600、190、337、53砂壤土槲櫟鷲峰a—2803、75***656、74砂壤土鷲峰b14、72700、210、365、48砂壤土

  鷲峰c—600、170、296、83輕黏土

  取樣地點:校內。

  ***二***實驗分析

  1、野外調查分析

  野外調查主要是通過目測及老師提供的調查方法對土壤剖面進行大致的調查,所得結論可能與室內實驗有所差別。但是野外調查所做的初步判斷能夠讓我們對所調查剖面有一個初步瞭解,依然具有重要意義。參照野外調查資料所得結論如下:

  ***1***土壤剖面的緊實度從上到下逐漸增大,不同於農業土壤。原因是我們所挖土壤剖面為自然土壤剖面,受人為因素***如人及機器的碾壓***影響極小,由於重力的作用,上層土壤必定對下層土壤產生壓力,壓力由上向下逐漸增大,於是產生土壤剖面緊實度從上向下逐漸增大的結果。

  ***2***同一地區不同植被下的土壤緊實度不同。大區地形差別不大,所挖剖面土壤的緊實度卻不同,這時植被的影響因素不容忽略。由於不同植被的生長所需環境不同,而植物的生長也在影響著周圍的環境。不同植物的根系對土壤的切割能力不同,代謝產生的有機酸不同,因此導致周圍礦物岩石的風化程度也不同,進而影響土壤的緊實度和石礫含量。

  ***3***不同植被下土壤的質地不同。由於大區環境大體相同,土壤質地的不同同樣取決於植被。不同植被的含根量及跟的大小粗細不同,必然影響周圍礦物岩石的物理風化,而植物生長過程中釋放的有機酸的不同讓土壤進行進一步不同的化學風化和生物風化,加上不同植物吸收的營養元素的種類和數量有所差異,必導致土壤質地不同。另外,植物生長所需水分不同,會導致不同植被下的土壤含水量不同。

  2、室內實驗資料分析

  ***1***土壤的含水量同野外調查結果大體一致,從上到下呈逐漸降低的趨勢,由於土壤顆粒的截留必然會產生這樣的結果。

  ***2***同一土壤剖面的土壤容重從上至下呈增高的趨勢,不同植被下的土壤容重又有所不同。容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土壤的孔隙度,可見土壤的孔隙度從上到下呈降低的趨勢,這一趨勢也符合土壤緊實度自上而下逐漸增大的變化規律。造成以上規律的原因同樣是重力和植物的綜合影響。

  ***3***土壤速效鉀的含量從上到下大體呈降低的規律,不同植被下又有所不同。鉀素是植物生長所需的養分之一。土壤中的鉀素可分為四種狀態:含鉀礦物***難溶性鉀***;非代換性鉀***遲效鉀***;代換性鉀;水溶性鉀***後兩種為速效鉀***。植物所能利用的鉀是以水溶性及代換性狀態存在的鉀,其中主要是代換性鉀。土壤中的速效鉀之所以呈現從上到下逐漸降低的規律,我認為能為原因有兩方面:第一,礦質元素的生物小迴圈。鉀被植物吸收以後運輸到植株的各個部位,最後隨著枯枝落葉返回土壤。由於土壤顆粒的截留,會導致土壤中鉀的含量從上到下逐漸減少。第二,植物根系在生長過程中要不斷地吸收鉀,因此由於根系的吸引作用,根系附近鉀的聚集也相應會多一點,而根系也主要集中在土壤剖面的上層。綜上所述,以鉀的迴圈為主,根系對鉀的吸引為輔的機制,導致了以上規律。

  ***4***土壤有機質的含量自上而下逐漸減少,不同植被下又有所不同。造成這種規律的原因是:第一,總體上植物散落的枯枝落葉、動物及微生物的殘體所積累的有機質遺留在土壤表層之後,雖然會隨著雨水等向下滲,但由於土壤顆粒的截留,就會導致有機質含量自上而下逐漸減少;第二,不同植被散落的枯枝落葉不同、周圍環境中的微生物不同會造成不同植被下有機質的含量的差異;第三,不同植被生長所需環境不同,同時對環境的影響也有差異,因此對土壤質地會有不同的影響,從而導致不同植被下的土壤的截留能力的差異,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的有機質的分佈規律。***5***不同植被下土壤的ph和有機質不同。ph沒有明顯的規律,猜想原因是不同植被的根系位置不同、釋放有機酸的量和位置不同、周圍環境中的微生物的種類和數量也不同,以上因素綜合導致了土壤的ph的不規律性。土壤質地從上到下由壤土過渡為砂土或黏土,主要是不同植被的改造能力的差異引起的。

  六、實習結論

  同一地區土壤的各種特徵的變化規律從上到下大體一致,但不同植被下的土壤特徵有所差異。這種規律主要是植被引起的。植物生長過程中,從周圍吸收的營養成分不同,因而對周圍環境的改造程度有所差異,從而導致了同一地區土壤特徵大體規律一致,具體有所差異的結果。

  [土壤學實習報告範文三:土壤學實習報告]

  一、實習目的

  土壤圈是覆蓋在地球陸地表面和淺水域地的土壤所組成的一種連續體活覆蓋體,通過它與其他圈層之間進行物質能量的交換。土壤是地球陸地表面具有肥力能夠生長植物的疏鬆表層,它具有生物活性和孔隙結構的介質。土壤與人類關係十分密切,人類生存和發展所需的物質資源大部分來源與土壤,故瞭解土壤,分析土壤,創造良好的土壤環境,維護植物的正常生長髮育,是提高人類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重要方面!

  野外教學實習是土壤學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實習可以使同學們掌握土壤型別調查的基本方法,鞏固課堂所學知識,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掌握土壤剖面性狀觀察的方法,瞭解大明山和弄拉自然保護區主要土壤型別的分佈、成土條件、剖面特徵及改良利用措施和實現土壤的可持續開發利用。

  二、實習概況

  1、實習地點:武鳴縣、上林縣、大明山自然保護區、弄拉自然保護區。

  2、實習時間:xx年x月x日到xx年x月x日

  3、實習器材:鐵鏟、PH指示劑、軟捲尺、比色卡、土刀、標杆、蒸餾水等。

  4、實習人員:廣西師範學院資源與環境科學學院11級地理科學全體學生共120人和指導老師2人。

  5、指導老師:周興老師、羅獻寶老師。

  三、實習基本理論依據

  1、土壤剖面形態觀察分析

  土壤剖面是指從地面向下挖掘後露出來的垂直剖面。選擇具有代表性的地點挖掘土坑,土坑深度按實際需要而定,標準剖面要一米寬兩米長,一直挖到基岩。挖出的表土、心土分別放置在兩旁,挖好土坑後,把向陽的坑壁垂直削平,用為觀察的一面,觀察上保持原狀,不要踐踏及堆放土壤。觀察剖面時,應先從上而下劃分若干層次***一般以層顏色、質地、鬆緊度、結構、根系分佈等作為劃分層次的依據***然後按層次觀察土壤的形態、特徵,並做好記錄。觀察專案主要有:土層厚薄、顏色、質地、結構、酸鹼度、鬆緊度以及根系情況等等。

  2、土壤剖面觀察與描述記錄

  、各發生層次的形態特徵與描述記錄

  ①土壤顏色

  顏色是土壤最重要的形態特徵之一;是判斷和研究成土條件、成土過程、肥力特徵和演變的依據之一;使土壤分類和命名的重要依據之一;既科反映土壤的成土環境,又是成土過程的結果和土層性質的外在表現。 土壤質地

  含義:土壤顆粒的粗細狀況,即砂礫、粉粒和粘粒等級所佔重量百分數。 野外判斷方法:目視手測法。用手指捻摸或加水溼揉土條來判斷土壤質地。 ③土壤結構

  含義:土壤顆粒在自然狀態下的膠結情況,或孤立存在,或者相互粘結在一起形成形狀和大小不同的團聚體。

  野外判斷方法:將原狀土壤拿到1m高度,自由下落,根據破碎行層的團聚體形態,判斷所屬型別:團粒狀、塊狀、核狀、片狀、單粒等結構。 ④土壤根系

  植物根系的種類、多少和在土層中的分佈狀況,對成土過程和土壤性質有重要作用,因此,在土壤剖面的形態描述中,必須觀察植物根系。 ⑤土壤PH值

  土壤溶液的PH值反應土壤酸鹼性的指標,在自然環境中常見的土壤PH值變化處於PH4—PH10之間。大多數作物生長髮育事宜的土壤PH值介於5.5—8.5之間。

  四、實習內容

  1、2013年6月16日中午12:00,大明山自然保護區,下雨。

  剖面一:大明山的海拔256M,是地帶性分佈土壤,典型的赤紅壤。中國土壤分類有兩個體系:發生學分類和系統分類。根據發生學分類該剖面土壤叫赤紅壤;系統分類叫富鐵土。土壤剖面是研究野外土壤實習一個很重要的依據,應該學會通過土壤剖面來研究土壤。土壤剖面是指從地面向下挖掘後露出來的垂直剖面。為了節約時間和方便我們直接借用自然剖面挖新剖面觀察。剖面要具有代表性,挖土壤剖面時應該是向陽的方便觀察,剖面要垂直,剖面的上面土壤不能擾動,植被不能破壞,不要有人踩踏,因為會破壞原有的結構,影響土壤層次的厚薄。該剖面赤紅壤分層形成原因:赤紅壤發生過程當中,發生了強烈淋溶和礦物風化;強烈淋溶和礦物風化都會導致土壤的鹽基離子大量流失。降雨量大,約為1200—15000mm,溫度高,必然發生強烈淋溶和礦物風化比較徹底。母質是砂頁岩母質,母質的特性決定了該剖面土壤的特性是砂性粘性搭配比較合適,這個因素導致了淋溶比較強烈。該剖面的地形是山前坡地,剖面裡有泥土有石塊,石塊的磨圓度不明顯,母質是原地風化的母質。因為是坡地所以水土流失大造成了淋溶。④生物影響,鐵芒箕、血桐、芒草等分佈密集。植被型別豐富,有高大的喬本、灌木和草本,由鐵芒箕是酸性土壤的指示植物可知該地赤紅壤屬於酸性的,跟之前的分析相符合。因為淋溶比較強烈,會導致鹽基離子流失從而導致土壤變酸性。觀察土壤剖面,要觀察土體構型***即指各土壤發生層有規律的組合、有序的排列狀況,也稱為土壤剖面構型,是土壤剖面最重要特徵***。分為A層、Ac層和C層,該剖面沒有B層的原因:成土母質決定了土壤基本的礦物材料和礦物質和性質,砂頁岩結構特點容易分化含有大量二氧化矽,決定了水分滲透性很好,而且該地降雨量很大,淋溶強度很強,土壤通透性比較好,發生淋溶後的淋溶物會被帶走,不會澱積下來,所以沒有澱積層***B層***。Ac層是因為是原地風化母質,A層裡面含有石塊,所以稱為Ac層。 如下表為記錄資料: 2、2013年6月17日早上9:00,弄拉自然保護區,晴。

  剖面二:弄拉自然保護區的土壤母質是石灰岩風化產物,石灰岩地區發育的土壤,在發生分類學從屬於初育土綱,指該土壤年齡可能很大但始終保持幼年發育狀態。石灰岩的發育始終處於脫鹽脫矽的狀態,處於幼年特徵,因為石灰岩碳酸鈣是微溶於水的,始終持續給土壤補充鈣,始終處於初育土綱。石灰土可分為黑色石灰土、棕色石灰土、黃色石灰土和紅色石灰土,廣西主要分佈的是棕色石灰土,約佔70%—80%。黑色石灰土一般是在石灰岩巖縫裡面形成的,因為巖縫裡面不斷地有腐殖質的積累。而且水熱條件不適合分解,水容易滲漏掉,有機質比較容易積累,有機質積累程度高約佔20%—30%,通常呈現黑色,所以叫黑色石灰土。而棕色石灰土相對黑色石灰土有機質積累就沒那麼多,該地剖面得土壤就是屬於棕色石灰土,有機質含量在為5%左右。黃色石灰土的黃色是相對紅色石灰土而言的,紅色石灰土屬於發育的後期,有紅色氧化鐵的富集。該剖面團粒結構很明顯,顆粒是一顆一顆的,直徑約1—2mm,是比較大的團粒結構,結構性非常好,但是石灰性土是黏性的,風化產物主要以粘粒為主,粘粒決定它是質地很粘重。因為石灰土太黏所以下層土壤沒辦法形成團粒結構不適宜作物生長髮育。初期生產率很低,怎樣保留土壤在該地區是很重要的。經觀察該剖面土層不深約50cm,坡積物可以分為A、Bt、C層。

  3、第三天:時間:2013年6月18日;地點:大明山自然保護區東

  北坡;天氣:晴

  剖面三:大明山自然保護區屬於南亞熱帶雨林季風氣候,除具有強烈的山地氣候特徵外,還具有季風氣候特徵和海洋性氣候特徵,年均氣溫15.1度,年降雨量2630.3mm。總的來說,大明山氣候特點為:全年日照時間長,熱量充足、雨量充沛、雨熱同季;四季分明,夏季溼熱,冬季則相對乾冷且有冰雪;多暴雨,年平均風速小。

  大明山東北坡海拔200m,土壤型別屬於赤紅壤。成土母質是砂頁岩,坡地典型的小地形土層深厚不統一,砂頁岩原地風化產物。剖面分層有典型的B層,有明顯的腐殖質積累Ah層,根據觀察B層可以分為B1、B2層澱積層,C層。具一是土壤酸性太強,這裡應該是富里酸導致A層是酸性的。不利因素二,坡地有一定坡度不適合開發農業而且容易水土流失。對該地土壤的種植解決方法:一是適合酸性土壤的植物如茶樹,二是改良土壤酸鹼性。

  4、時間:2013年6月18日;地點:大明山自然保護區東北坡;天氣:晴

  剖面四:大明山海拔420m,該海拔的土壤型別屬於山地紅壤。山地紅壤和赤紅壤都是鐵鋁土綱的土壤但它們有個區別是風化程度不一樣,物理化程度不一樣,描述風化過程指標是矽鐵鋁率,該剖面土壤的矽鋁率約為2.2。剖面可以劃分為O層***枯枝落葉層***、Ah層、B層、C層。具體資料記錄在下表:

  5、時間:2013年6月18日;地點:大明山自然保護區東北坡;天氣:晴

  剖面五:大明山海拔680m,該土壤型別是黃紅壤,即紅壤向黃壤過度的土壤,兼具有紅壤和黃壤的性質,紅壤屬於富鋁土,風化強度很高,土壤裡面含赤鐵礦。隨著海拔的增加,溫度降低,降雨量更多,母質礦物風化程度弱,矽鋁率約為2.2。因為溼潤赤鐵礦開始水化生產生鐵礦,表現黃色,風化弱。分為Ah層,B

  五、大明山和弄拉自然保護區的土壤可持續開發利用對策

  大明山赤紅壤:赤紅壤的地理位置具有優越性的生物條件和氣候條件,除現有耕地仍應加強培肥和保護性種植措施外,大面積山丘赤紅壤資源有著發展熱帶經濟作物的優勢,生產潛力極大。在可持續開發利用上,應從全域性出發,實施區域種植,重點以發展熱帶、亞熱帶水果、藥材或木材為主,並根據不同生態環境及土壤條件,建立各種優質品種商品基地。大明山赤紅壤較瘦瘠,應採取封山育林,恢復植被控制水土流失,建立自然植物保護區。如根據赤紅壤屬於酸性土壤,我們應該種植適合生長在酸性土壤條件下的植物,逐步增加土壤中的有機質積累,慢慢培肥土壤,使土壤更加適合植物生長髮育,最終改善土壤性質使土壤變成優質土。在經濟條件可以支援的下,可以大面積改良土壤的酸性,使土壤酸鹼性慢慢趨向中性,適合更多植物生長髮育。

  弄拉自然保護區土壤:廣西馬山縣古零鎮弄拉村,其土壤中鈣、鎂和微量元素含量豐富,表面植被髮達,雖然上世紀60年代時山林破壞嚴重,但60年代末開始造林,80年代有進一步發展林業,最近二三十年來生態基本恢復。弄拉屬於石灰岩性岩溶山區,岩溶山區的生態建設是一項長期、複雜而艱鉅的任務。石山地區雖然土壤少,容易水土流失和受到石漠化的威脅,但也有獨特的資源優勢。岩溶山區有峰叢窪地、峰林平原、高原峰林等許多不同型別,應該根據不同型別建立不同的示範區。另外還應該利用好水資源。水資源普查表明,廣西有地下暗和400多條,大泉400多個,有很大的開發和利用價值,應該把水資源的合理利用作為生態建設的重要的一環。弄拉保護區的土壤是紅色石灰土粘性大,下層沒有形成團粒結構,不適宜根系伸展。針對紅色石灰土土壤情況,應開展經濟價值較高的金銀花、苦丁茶等中藥材種植;發展牛羊養殖,以牛羊喜食的任豆樹樹葉為飼料,大量種植任豆樹,以圈養代替放養,達到了保護草地資源的目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都很顯著,起了很好的示範推廣作用。增加植被的種植量逐步改善培肥土壤,增加土壤有機物和碳固存的積累,保護水土流失,營養流失,逐步完善生態建設。

  六、野外實習心得和體會

  這次土壤野外實習共有3天,通過這三天的野外實習讓我們受益匪淺。這使我們把所學到的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去,使理論跟實踐相結合,促使我們提高了學習的熱情和積極性。本次實習令我們加深了對土壤學的瞭解,更深刻認識到了學習土壤學的意義,體會到什麼是學以致用。並學會了一定的觀察土壤剖面的方法要領和細節。深刻體會到學習土壤知識可以應用到實踐中去,改善土壤和可持續開發利用土壤。使某些地區土壤問題嚴重的地區得到改善和改良,逐漸恢復生態建。實習中我認識到在野外實習需要大家一起團結合作,合理分工,大家努力工作相互配合,注意安全,聽從老師安排和帶領是完美地完成一次野外實習的關鍵。野外實習意味著我們要吃苦耐勞,這就需要我們擁有健康的身體和飽滿的精神,十二分的好奇心和興趣。通過這幾天野外實習我們考查了大明山植物土壤的地帶性分佈和馬山弄拉自然保護區的非地帶性分佈的石灰鈣質淋溶土的土壤植物型別及分佈規律。整個實習過程中,我們留下汗水收穫了知識,同時理解了:地理科學是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相結合的學科。同時非常感謝周興老師和羅獻寶老師的辛苦付出和教誨,感謝全體同學們的團結互助跟我一起度過一個難忘的土壤野外實習。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