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尋隱者不遇
《尋隱者不遇》是唐代詩僧賈島的作品。下面由小編為大家整理尋隱者不遇的有關知識,希望大家喜歡!
《尋隱者不遇》 作者簡介
賈島***779~843***,唐代詩人。字浪仙。范陽***今北京附近***人。早年出家為僧,號無本。元和五年***810***冬,至長安,見張籍。次年春,至洛陽,始謁韓愈,以詩深得賞識。後還俗,屢舉進士不第。文宗時,因誹謗,貶長江***今四川蓬溪***主簿。曾作《病蟬》詩“以刺公卿”***《唐詩紀事》***。開成五年***840***,遷普州司倉參軍。武宗會昌三年***843***,在普州去世。賈島詩在晚唐形成流派,影響頗大。唐代張為《詩人主客圖》列為“清奇雅正”升堂七人之一。清代李懷民《中晚唐詩人主客圖》則稱之為“清奇僻苦主”,並列其“入室”、“及門”弟子多人。晚唐李洞、五代孫晟等人十分尊崇賈島,甚至對他的畫像及詩集焚香禮拜,事之如神***《唐才子傳》、《郡齋讀書志》***。賈島著有《長江集》10卷,通行有《四部叢刊》影印明翻宋本。李嘉言《長江集新校》,用《全唐詩》所收賈詩為底本,參校別本及有關總集、選集,附錄所撰《賈島年譜》、《賈島交友考》以及所輯賈島詩評等,較為完備。
《尋隱者不遇》原文
尋隱者不遇
唐·賈島
松下問童子,言師採藥去。
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
《尋隱者不遇》[註釋]
隱者:隱士,隱居在山林中的人。者,……的人。
不遇:沒有遇到,沒有見到。
童子:沒有成年的人,小孩。在這裡是指“隱者”的弟子、學生。
言:說,告訴。
雲深:雲霧迷濛。指林深,因多雲霧,故云。
處:行蹤,所在。
《尋隱者不遇》[譯詩、詩意]
蒼松下,我詢問了年少的學童;
他說,師傅已經採藥去了山中。
他還對我說:就在這座大山裡,
可是林深雲密,不知他的行蹤。
在山林中的一棵松樹下,我向隱者的小弟子詢問他師父的去向。他回答說師父採藥材去了。隱者師父其實就在這座曠遠的大山裡。但是山上雲霧迷濛,那個小弟子也不知道他師父到底在什麼地方了……
《尋隱者不遇》[賞析]
這是一首名作,評者甚眾。蔣一葵《唐詩選匯解》:“首句問,下三句答,直中有婉,婉中有直。”李鍈《詩法易簡錄》:“一句問,三句答,寫出隱者高致。”王文濡《唐詩評註讀本》:“此詩一答,四句開合變化,令人莫測。”
全詩只有二十字,又是抒情詩,卻有環境,有人物,有情節,內容極豐富,其奧祕在於獨出必裁地運用了問答體。不是一問一答,而是藏問於答,幾問幾答。 第一句省略了主語“我”。“我”來到“松下”問“童子”, 見得“松下”是“隱者”的住處,而“隱者”外出。“尋隱者不遇”的題目已經交待清楚。“隱者” 外出而問其“童子”,省掉問話而寫出“童子” 的答語:“師採藥去。” 那麼問話必然是:“你的師父幹什麼去了?”“我” 專程來“尋隱者”,“隱者”“採藥去”了,自然很想把他找回來。因而又問童子:“他上哪兒採藥去了?”這一問詩人也沒有明寫,而是從“只在此山中”的回答裡暗示出來的。聽到這一答,不難想見“我”轉憂為喜的神態。既然“只在此山中”,不就可以把他找回來嗎?因而迫不及待地問:“他在哪一處?”不料童子卻作了這樣的問答:“雲深不知處。”問話也沒有明寫,可是如果沒有那樣的問,又怎能會有這樣的答呢?
詩人巧妙地以答見問,收到了言外見意的藝術效果。“我”的問話固然見於言外,“我”與“童子”往復問答的動作、情態及其內心活動也見於言外。比方說,你讀到“雲深不知處”的時侯,只要設身處地,眼前就會出現一幅圖畫:“童子”一邊說,一邊遙指;“我”跟著“童子”遙指的方向望去,東邊是白雲,西邊也是白雲;蒼巒翠嶺,時露林梢,時而又淹沒於茫茫雲海。那麼,“隱者”究竟何處“採藥”呢?
四句詩,通過問答的形式寫出了“我”、“童子”、“隱者”三個人物及其相互關係,又通過環境烘托,使人物形象更加鮮明。
“隱者”隱於“此山中”,則“尋隱者”的“我”必然住在“此山”外。封建社會的知識分子一般都熱衷於“爭利於市,爭名於朝”,“我”當然是個知識分子,卻離開繁華的都市,跑到這超塵絕俗的青松白雲之間來“尋隱者”,究竟為了什麼?當他佇立“松下”四望滿山白雲,無法尋見“隱者”之時,又是什麼心情?這一切,都耐人尋味,引人遐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