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教育孩子寫作文

  提高孩子的寫作水平,固然是語文教師教學工作的主要目標,但家長也有責無旁貸的責任,因為一個人成長經歷中的第一任教師就是家長,下面小編收集了一些關於教育孩子寫作方法,希望對你有幫助

  教育孩子寫作方法1

  一、強化動機 引起興趣

  俗話說:“有錢難買樂意”。凡事樂意幹,才會用心幹、自覺幹,也才能幹好。我們不是看到有的班級因缺了一節體育課,許多孩子圍著老師請求補課的事嗎?若是兩節作文課不上,孩子卻像卸下千斤重擔,心裡暗暗高興,是絕不會主動要求老師補的。為什麼呢?因為他們喜歡體育課,不樂意寫作文,覺得作文是苦差事。這種心理狀態不改變,作文怎能寫好?

  作文的主要任務是培養表達能力,發展思維。然而能力靠多練、多練靠自覺、自覺靠喜愛。要使孩子喜歡作文,家長就必須強化孩子的學習動機,想方設法培養孩子的作文興趣。一個人的興趣與愛好往往是建立在需要的基礎上的。家長應聯絡實際,逐步引導孩子認識作文是學好各門功課、做好各項工作必須掌握的一種重要技能。比如做筆記、寫發言稿、寫書信、開會記錄、考試解答問題等等,都離不開作文。把學習目的教育滲透到作文教學的每個環節之中,就能叩開孩子的心扉,使之成為強烈的學習動機、增強寫好作文的信心,引起作文的興趣。

  二、開源拓流 誘發興趣

  要讓孩子喜歡作文,就得引導孩子學會作文,使他們感到作文不難。孩子覺得作文很難,主要的難在內容上,也就是缺少寫作材料。怎麼辦?一是多觀察;二是多讀書。生活是寫作的源泉,讀書是寫作的“流”。引導孩子作文應該開源拓流,也就是注重開闢第二課堂,豐富學生的家庭生活。

  還要引導孩子注意觀察生活,就像魯迅先生所說的,留心周圍的事物,多看看,在觀察中,培養孩子的認識能力和理解能力,養成眼看、耳聽、腦想手記的習慣,在認識中學認識,在理解中學理解。為此,在觀察生活中,引導孩子邊看邊想,多問幾個“怎麼樣”、“為什麼”,既能認識事物的表面現象,又能認識事物的本質和彼此的聯絡,認清人和事物之間關係,逐步提高觀察、思考和運用語言的能力。

  閱讀是提高作文水平的重要一環。家長應創造條件讓孩子多讀書。比如辦好圖書室、圖書角;幫助孩子選訂一份好的報刊;多留些自由支配時間讓孩子讀書、看報。無論是觀察生活,還是閱讀,都要讓孩子用個 “小本本”,把所蒐集的材料記下來,把優美的詞句摘錄下來。記,就是積累、就是儲存。在引導孩子積累材料的同時,還要引導他們掌握語言表達規律。對於那些好文章,就要指導孩子閱讀,使他們在讀書的過程中學語言、學思維,在頭腦中積累材料、積累知識,在多讀中求理解、在多讀中學表達。眼睛看、心裡想,口中念,從讀書中積蓄詞語,揣摩寫作方法,開拓思路。正如古人所云:“故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再說,孩子一邊讀,一邊品嚐、玩味,就會越來越深刻地體會到其中的語言美、形象美,從而產生喜愛好文章的情趣,寫作的積極性就激發起來了。

  三、開展活動 激發興趣

  愛玩好動是孩子的天性,孩子的各種愛好是在活動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因此,家長應組織通過豐富多彩的家內外活動巧妙地把作文訓練寓於繞有興味的活動之中,激發、培養他們作文的興趣。比如,舉辦“我愛作文”報告會,“動筆寫寫”遊藝會,“觀察日記”展覽會以及作文競賽活動,組織“小記者”協會、“小記者”採訪小組;開辦各種形式的小報、小刊,讓孩子自寫、自編、自畫,這可是培養人才、培養寫作文興趣的好陣地。

  提高作文能力要靠多寫多練,在表達中學表達。問題是不要逼著孩子練,而是指導孩子練,要讓孩子寫自己熟悉的事物,寫他們的所見、所聞、所想、所愛,

  鼓勵孩子各寫所愛,自由練筆,想寫什麼就寫什麼,愛怎麼寫就怎麼寫,並把寫日記作為正常練習的重點。總之,家長要通過多種途徑,培養孩子愛動筆、勤動筆的良好習慣。

  四、加強指導 增強興趣

  縱觀目前孩子的作文,內容空洞、言之無物是通病。如何改變這種狀況、指導孩子把作文寫具體呢?必須堅持四個原則。

  一是指導孩子自己觀察生活的原則。要孩子寫自己的生活,必須指導他們學會觀察周圍的事物,讓他們在自己的生活天地裡,獵取作文材料,提高認識事物的能力。

  作文,不單純是語言文字運用的訓練,而且也是認識事物能力的培養。記事,必須認識所要記述的事物;寫人,必須熟悉所要表現的人物;寫活動,必須瞭解活動的場面與過程;寫景,必須親眼觀察過所描寫的景物。孩子的生活是豐富多彩的,那麼為什麼有些孩子一寫作文時就感到頭腦空空,而覺得沒有東西可寫呢?原因是沒有認真觀察生活,缺乏觀察能力,對周圍的事物“視而不見,聽而不聞”,當然,也就沒有認識,因而也就無所表達。可見,孩子的表達,是以他們的認識為基礎的。孩子的作文,就是寫自己對生活的認識。有所認識,才有所表達。孩子認識世界的主要途徑是憑藉觀察,觀察生活,對孩子來說,是新奇的、富有魅力的。家長輔導孩子作文時,要引導孩子去看看、去聽聽、去問問、去想想。現實生活絢麗多彩的畫面,就會有聲有色地進入他們的意識。認識,可以從這兒增長;智慧,可以從這兒啟迪;材料,可以從這兒吸取。孩子對客觀事物有個正確的認識,然後才能正確地表現事物,所以,家長指導孩子作文,萬萬不可忽視指導他們自己去觀察生活。

  二是指導孩子運用語言表達的原則。孩子的作文訓練,主要目的在於發展他們的語言,學會準確、鮮明、生動地表現自己的思想情感。所以,家長的作文指導,必須堅持要孩子用自己的話去表達所要表達的事物。

  思維是語言的核心,語言是思維的外殼。作文是語言的訓練,也是思維的訓練。語言在他們全部的心理活動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無論描摹事物,還是說明道理,都是和孩子的思維緊緊聯在一起的。因此,只有要求他們用自己的話去寫自己所要表達的事物,才能最大限度地使他們受到語言的訓練,思維的發展。

  三是指導孩子表達自己情感的原則。家長的作文指導,必須引導孩子作文時寫真話、表真情。從語言與情感的關係看,語言是抽象的,但是語言一旦連綴成文,用於表情達意,它便有了血肉,有了情感,有了生命。這些生命的文字,如果是自己孩子寫的,那麼就應該表達自己的情感,表達自己的情趣。“文貴有真情”。因此,家長在指導作文孩子過程中,引導孩子去體驗生活中的光明面,去寫美的人物、事物、景物,就能激起他們對美好事物的熱愛、追求和嚮往。

  四是訓練孩子自己修改作文的原則。家長要有計劃地訓練孩子自己修改作文,培養修改作文的能力,正如《語文課程標準》所說:“重視引導學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過程中提高寫作能力,抓住取材、構思、起草、加工等環節,讓學生在寫作實踐中學會寫作。”這樣做,不僅提高了遣詞造句、佈局謀篇的能力,還提高了他們的鑑賞能力,從而增強孩子的作文興趣。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只要家長像春雨潤物那樣對循循孩子善誘,耐心指導,孩子就會逐漸喜歡作文、愛寫作文、學會作文,作文也一定會走向一個新的境界。

  教育孩子寫作方法2

  1多讀小學生除了語文課本外,要大量、廣泛地去閱讀課外讀物,厚積薄發,這個時侯不必要求範圍,不必要求掌握了多少,完全是走量,從自己最感興趣、最喜歡的科目讀起,而後,有目的、有計劃地去建議或推薦一些好的書籍,比如:唐詩、宋詞、三字經、弟子規、左傳等等,使學生對讀課外書發生濃厚的興趣。在這個過程中,也不要要求快,欲速則不達。

  2多觀察觀察是說和寫的的基礎,教學生在觀察中有順序,有主次,再加以分析、整理、記錄,好記心不如爛筆頭。

  1、觀察大自然的變化;每當初春、盛夏、嚴冬或秋收季節的來臨,無論是家長還是老師多帶學生去感受大自然的變化,體味詩人、名人優美語句的描寫,家長或老師要有意無意地去引導帶動孩子走進那絕美的意境,體會詩人的心境。

  2、學校和家庭凝聚起來,多組織學生參加遊覽活動,在遊覽的過程中有目的的去啟發學生抒情、擬人的表達手法。

  3、學校校內課外活動的組織,每當活動落幕、遊覽結束都要求孩子去寫,把自己所看到的,想到的,聽到的都寫出來,哪怕句與句,段與段,毫無聯絡,整文不夠完整,都沒有關係,只要敢寫、能寫,離愛寫就不遠了,剩下的在學生不斷、反覆的看、聽、寫的過程中自然會得到提升。

  3多寫從自己最熟悉的事物下手,比如描寫自己的布娃娃,同學的肖像等,以達到見文即知此人。練筆的方法有記日記,寫讀後感,遊記等前文已經說過。其中日記最受歡迎,只因取材廣泛,形式自由,寫什麼,寫多長,都由自己決定。同時,日記還可以把課堂上學到的各種寫作方法融入練習,是大多數小學生練筆的首選。諸如以上所說的方法都可在不知不覺中培養愛寫的興趣,學生從被動變主動,從厭寫變愛寫的蛻變。

  4多發揮想象力與創造力注重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創新力。因為生活是作文的源泉,想象是作文的翅膀,創新是作文的生命。寫出自己的個性,敢於標新立異,這本身就是創新。要求學生為故事添上結局。充分發揮想象力,創新力,為故事畫上孩子們心中的句號。讓學生學會多角度看問題,換位思考,認識到事物的多面性。“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同一個事物,同一個問題,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去觀察、思考,得出的結論是千差萬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