蟋蟀發聲原理

  蟋蟀是現在很多人飼養的動物之一,那麼蟋蟀是怎麼發聲的呢?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蟋蟀發聲的原理,歡迎閱讀!

  蟋蟀的發聲原理

  在蟋蟀雄蟲的前翅上,有旋渦紋狀的翅膜.一邊翅膀長著銼刀狀的翅膜——絃器,另一邊翅膀長著較硬翅膜——彈器.當這兩種發音器相互摩擦,就能發出聲音.蟋蟀長有“耳朵”——聽器,可分辨同伴發出的聲音,但“耳朵”不長在頭上,而是長在大前腳的脛節***小腿***上,上面有薄膜,可感覺聲音的振動.

  雌蟋蟀的翅膀沒有發聲的構造,翅膀的花紋與雄蟋蟀不一樣,腹部末端有條細長的產卵管,從這可以分辨出它的雌雄來。

  蟋蟀的介紹

  蟋蟀,又叫蛐蛐兒、促織、將軍蟲等,是一種十分可愛的小動物。別看他小,它可是同恐龍一個時代的“老古董”,距今已經有1.4億年之久了。

  蟋蟀善鳴好鬥,它的叫聲不像蟬那樣聒噪,而是給人一種寧靜、放鬆的感覺。在寂靜無人的夜晚,披一件絨衣,泡一杯咖啡,籠一隻蛐蛐兒,伴著它歡快的叫聲,讀書寫字,是很愜意的一件事。

  蟋蟀的叫,也是很有意思的,他不像我們人類靠聲帶發聲,也不像鳥類靠鳴管發聲,而是靠翅膀摩擦發聲。蟋蟀的發音器在前翅上,那裡長有一對旋渦紋狀的翅膜,右邊的翅膀長有銼刀狀的翅膜,左邊翅膀是硬刺狀的翅膜,當翅膀張開左右摩擦時,就會發出音調。

  蟋蟀只有雄蟲會叫,雌蟲因為沒有發音器,是不會叫的。所以說,雄蟲鳴叫是“因為愛情”,當它們發現“長相甜美、氣質出眾的美女”時,會發出清亮婉轉的叫聲來向雌蟲求愛。

  蟋蟀的叫聲在昆蟲中是最為豐富多彩的,當求愛成功,它們會交尾以繁衍後代,這時雄蟲就會發出表示愉快的鳴叫,好像在說:“我要當爸爸了!”

  當兩隻雄蟲遇到一起的時候,情況就不一樣了,兩雄相遇勇者勝,它們會發出挑釁般的叫聲。而最終的勝利者就會發出清晰明亮、連續不斷的叫聲,而且聲音最高,似乎是在炫耀自己的勝利。

  如果沒有相遇,只是在很遠的地方聽到了彼此的叫聲,它們仍會提高警惕,發出短促、激烈的叫聲,來提醒對方,固有領土,不容侵犯。

  當然,還有一種叫聲就是我們平常聽到的,閒來無事自娛自樂的“哼小調”。音色清晰、洪亮,我們可以通過它此時的鳴叫來分辨他們的品質如何。

  蟋蟀的叫聲大致上就分為這五種,不同情況下會發出不同的叫聲,這需要我們去仔細的聆聽。漫步於深秋的田野中,你會聽到此起彼伏的叫聲,這時你駐足聆聽,就會知道這群小傢伙在幹嘛了。

  蟋蟀善鳴,但它的好鬥也同樣出名,鬥蟋蟀在我國已經有千年的歷史了。據記載,唐朝的時候,鬥蟋蟀才開始流行,所以說,電視劇《三國演義》裡,曹丕與鬥蟋蟀的僕人路遇五步蛇的情節,是無中生有的。

  蟋蟀喜獨居,所以相遇就會互鬥,撕咬、頂撞,直到其中一隻認輸逃跑,這時,勝利的一方就會發出得意的鳴叫。山東寧津縣出產的蟋蟀以個頭大,牙尖嘴利,勇猛無比著稱於世,多次獲得國內外大賽冠軍。

  飼養蟋蟀,無論是為了聆聽它們美妙的叫聲,還是為了娛樂而逗蟋蟀,都不要忘了這只是為了陶冶性情,不要為此而耽誤了學業,要知道玩物者喪志。

  蟋蟀的長繁殖方法

  蟋蟀的繁殖經過卵 -> 若蟲 -> 成蟲過程,屬不完全變態。

  蟋蟀腹部末端有一根產卵管,產卵時插入土中。常見的蟋蟀***如北京油葫蘆***每年發生一代,以卵在土中越冬。卵單產,產在雜草多而向陽的田埂、墳地、草堆邊緣的土中。

  越冬卵於10月產下,第二年4~5月孵化為若蟲。花生大蟋在廣西1年1代,若蟲在土穴中越冬,翌年3~4月出土,危害花生幼苗。初孵若蟲群居,數天後外出覓食,各自分別掘穴。6月上旬羽化為成蟲,繼續為害。

  若蟲蛻皮6次***即6個齡期***,每次3~4天,共需20~25天羽化為成蟲。成蟲壽命141~151天。成蟲、若蟲穴居深達0.6米甚至更深。新建的洞穴很簡單,只有一個逃避孔。在產卵前增建3~5個供產卵用的支穴,並出外搜尋花生嫩莖葉和種子,運回穴內儲存,以供飼養初孵的若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