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的發音發聲方法及技巧

  你知道京劇有哪些發聲方法和技巧嗎?小編就為大家介紹京劇的發聲方法,僅供參考。

  京劇的發聲方法

  ***1***真嗓亦名大嗓、本嗓。京劇演員發音方法之一。演唱時,氣從丹田而出,通過喉腔共鳴,直接發出聲來,稱為真嗓。用真嗓發出的聲音稱真聲。如丹田氣經過喉腔時,演員將喉腔縮小,使之發出比真嗓較高的音調,則稱為假嗓。真嗓與假嗓在行腔時銜接自然,不露痕跡,就能使音域寬廣,高低音運轉自如。京劇的生行***老生、武生、紅生***、淨行、醜行、老旦等行當,在演唱時均用真嗓。小生演唱用假嗓,但唸白則用真假嗓結合。

  ***2***假嗓亦名小嗓、二本嗓。京劇演員發音方法之一。系與真嗓、大嗓、本嗓相對而言。用假嗓發出的聲音稱假聲。發聲時,與真嗓相比喉孔縮小,部位抬高,氣流變細。假嗓發音的音調較真嗓為高。京劇的旦角、小生的演唱均用假嗓,但二者聲音的剛柔力度有所不同。

  ***3***左嗓,京劇聲樂名詞。主要指男聲中一種不正常的嗓音,能高而不能低,另外聲音剛而扁,圓潤不足,有些專唱高調門的老生或武生,即以此嗓演唱。老生嗓音有純粹左嗓,亦有本嗓而略帶左者。另外,左嗓有時亦用作另一解釋,指嗓音與伴奏樂器不合,即一般所謂的不搭調。

  ***4***吊嗓亦作調嗓。京劇演員的練唱方法,也是演員唱功鍛鍊的步驟之一。演員每天除喊嗓、唸白外,還須用胡琴***或加鼓板等***伴奏,大聲練唱戲中的唱段。有的先用一般調門,然後適當升高。吊嗓的作用:1。通過大聲練唱,使聲音符合在舞臺上演唱的要求,由於不間斷的鍛鍊,可使嗓音日益嘹亮圓潤,氣力充沛,口齒清晰有力,並保持耐久能力。2。熟悉伴奏,全面瞭解唱腔和伴奏的關係,共同掌握尺寸,解明曲意,表達曲情,使演唱與伴奏的配合達到水乳交融,進而達成藝術上的相互默契,協調整個唱段的表演風格。

  ***5***喊嗓,京劇演員練聲方法,通過喊嗓可以鍛鍊各個發聲部位,正確地發出各個韻母的本音。喊嗓時間一般在清晨,於空曠地區,大聲喊出“唔”、“伊”、“啊”等單母音,由低而高,由高而低,反覆進行。待聲音舒放後,再以唱段進行練習。

  ***6***丹田音,又名響堂,京劇聲樂名詞。演員歌唱時肺部蓄足氣,小腹用力,氣似從丹田***人身肚臍下約三寸處謂之丹田***發出聲。現在一般傳統演唱戲曲練聲方法,也認為丹田音最能響堂***即聲音送得遠,聽得清***。

  ***7***雲遮月,京劇聲樂名詞。這是對老生的圓潤而較含蓄的嗓音的一種比喻。這種嗓音,開始聽來似覺乾澀,以後愈唱愈覺嘹亮動聽,使人感到韻味醇厚,潛力無窮,是長期鍛鍊而形成的一種優美音質。譚鑫培、餘叔巖的嗓音都屬於這一型別。

  ***8***塌中,京劇聲樂名詞。演員在中老年時期,由於生理關係,發生失音現象,完全不能歌唱,叫做塌中。有的演員愛護嗓子,到老仍保持母音不變。用假嗓歌唱的演員,老來塌中的較多。

  ***9***腦後音,京劇發聲的一種。又名背工音。一般發音,氣從丹田而出,經過喉腔共鳴,直接發出來。腦後音雖然同樣氣從丹田,但發音時,喉腔稍加壓縮,開啟後咽壁,提高軟顎,將聲音送入頭腔,與鼻音相聚,使聲音迂迴在腦後,通過頭腔共鳴,發出一種含蓄渾厚的音調。腦後音發音蒼勁有力,能達遠聞,而近聽又不覺其尖厲。老生和淨角唱腔中,凡遇閉口音***如“一七轍”***的高音,多用此種唱法。旦角唱腔用腦後音者較少,程***硯秋***派唱腔有時用之。

  ***10***荒腔,亦作黃腔、黃調或涼調。京劇聲樂名詞。指演員唱曲音調不準,習慣上專指略低於調門的變音。大部分都是由於演員先天生理條件所造成,如聲帶變異、耳音不準等。有時也由於練聲不得法所致。

  ***11***冒調,京劇聲樂名詞。指演員唱曲音調略高於規定的調門。大部分是由於先天生理條件所造成。有的是由於生理條件***如聲帶***臨時發生故障;有時也由於練聲不得法所致。

  ***12***走板,京劇聲樂名詞。指演員唱曲不符合規定的節拍。京劇唱腔中有一板三眼、一板一眼、流水板等各種不同的板槽,行腔時如背離板眼的規定,失去節拍的分寸,即謂走板。

  ***13***不搭調,京劇聲樂名詞。指演員唱曲音調或高或低,不合於規定的調門。習稱跑調。

  ***14***氣口,京劇演唱方法之一。指演員唱曲時吸氣的方法。京劇各種唱腔長短不一,節奏快慢各異,演員須掌握準確吸氣方法,才能唱得從容不迫,優美動聽。氣口包括換氣、偷氣兩種。換氣指唱腔間歇中的吸氣,偷氣是在樂句若斷若續中吸氣而不使聽者覺察。

  ***15***換氣,京劇演唱方法之一。演唱時凡遇長腔或拔高處,必先吸氣,作好充分準備。換氣不是停腔再唱或明顯稍頓再接唱,而是在行腔吞吐字音的瞬間,乘便呼吸,蓄氣待換。唱腔中在何處換氣,因人而異,一般稱為氣口。

  ***16***偷氣,京劇演唱方法之一。指換氣時不著痕跡,在觀眾不覺察時偷換。如《捉放曹》中陳宮所唱“馬行在夾道內我難以回馬”,唱完前六字及“內”字長腔,利用“我”這一襯字向內“偷”吸一口氣,以便唱足下面“難以回馬”的腔,即謂之偷氣。

  ***17***嘎調,在京劇唱腔中,凡是用突出拔高的音唱某一字時,習稱嘎調。如《四郎探母》中楊延輝唱“站立宮門叫小番”一句中的“番”字,《定軍山》中黃忠唱“掃明天午時三刻成功勞”一句中的“天”字等,均稱嘎調。

  ***18***長吭,長***音掌***是增長,吭是嗓音的俗稱,此處指音量。長吭好似加大音量。

  ***19***砸夯,比喻演員演唱似夯地基時的鼓努為力,含貶意。演員不善於掌握演唱方法,用氣過頭,或使蠻力,演唱***多在尾音***出現笨拙的重音,謂之砸夯。

  京劇的發聲訓練步驟

  ***1*** 用氣,要用橫隔膜呼吸,即所謂丹田之氣,初練時可平臥床上將本書放在隔膜上看橫隔膜的起伏。呼吸進行時要慢而且長,久而久之,可以達到兩個目的:***甲***唱的時候呼吸能夠運轉自如。***乙***可用最少的氣來發音,在鍛鍊中提高肺活量,唱起來顯得氣長。

  ***2*** 嘴形,肌肉象嬰兒一樣的鬆馳,嘴張圓,上顎與軟顎同時往上,下顎不用力*** 由側面看去是上顎往前,下顎略往後縮的姿勢*** ,舌頭不要堵住咽門,舌頭放鬆,用小嗓學工廠裡的汽笛叫聲,即由低漸高,再由高漸低,聲音作弧形。這樣練過一個時期以後,就能在一口氣裡由低漸高,再由高轉低地迴圈幾次而不中斷。任何一個物體受力振動而發聲,有它一定的限度,如果用力太猛就形成氣對聲帶衝擊,非但不能使發音響度增加,相反地會使嗓開花,由於衝氣時肌肉緊張而影響橫隔膜和肺的活動,造成氣短的毛病 ***有人唱起先特別在唱高音時,太陽穴以及脖子的筋暴起,面紅耳赤,這就是肌肉高度緊張擠住氣的現象***。

  ***3*** 養成在一開始唱任何一句或一字時輕輕呼氣的習慣,使聲音由輕到響。這一辦法也可以收到鍛鍊橫隔膜呼吸的效果,呼吸輕就必須使橫隔膜的動作緩慢,因而有助於達到上述***1***項中的兩個目的。另一方面,聲音由輕到重,不傷嗓子,使它經累持久。這辦法練久了即使不用主觀控制、有意識地向口腔外呼氣,也能得到較響的聲音。起初練時宜慢,熟練以後,掌握了由輕到響的聲音,呼吸過程縮短,就不會影響唱快速度的音調。

  京劇發聲的共鳴位置

  發音的關鍵雖然主要在於聲帶的變化,但人的口腔,及周圍的各部分是一個天然的共鳴腔,這對發音的響亮、寬窄、厚薄也起著一定的影響。跟吹奏樂器一樣第一個條件就是用氣,這是有很大的關係的,這在前面已經講過。第二就是吹的杆子及喇叭筒子的大小了,如果把我國的嗩吶上的筒子拿掉吹一下聽,聲音和裝上筒子的時候音量的差別是驚人的。因此人們常常由於自己所慣用的共鳴腔的形態不同而有不同的共振部位***猶如嗩吶裝上了好壞不同的筒子一樣***,其中在上顎和咽喉處的共振部位是最好的。怎樣才能達到這一目的呢? 方才講的用氣基本上已為這個共振的部位創造了條件,如果再加上整個口腔的肌肉鬆馳就容易找到這個位置了。怎樣來辨別自己是否找到了這個位置了呢? 這個位置如果找到了以後,就會使自己有整個腦子及口腔各處都同時振動著的感覺,即所謂整體共鳴了。這裡要注意,有一個唯一不能同時振動的地方就是喉頭。京劇旦角的發音分以下幾種:

  1.鼻音:在鼻樑處振動,發音不夠寬亮,發鼻音時用手堵住鼻孔即不能發音***如傷風***。

  2,喉音:振動集中在喉頭處,發音厚而不亮,不能拔高,唱時容易引起咳嗽,還容易招致肌肉緊張。

  3.腦後音:振動部位主要在咽腔的最上最後部,這種聲音很難發得祥亮,但也很動聽,發音時頗為吃力,一般老生用時較多,青衣則只有程派獨具這種風格的唱法,一般是不宜於初學練嗓的。

  4.利用前上顎與上齒上脣所發出來的聲音,它是把振動集中在最前面的脣齒處,有時很亮但很薄很尖。這是小女孩最易發出的聲音,由於嘴脣處太用氣力,以致震動的部位較前,較低。

  5.根據以上四種分析,最好的震動位置是在上顎和咽腔處,發出來的聲音鬆脆、圓潤,也就是梅派最準確的發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