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是怎麼發聲的

  魚類是體被骨鱗、以鰓呼吸、用鰭作為運動器官和憑上下頜攝食的變溫水生脊椎動物,屬於脊索動物門中的脊椎動物亞門,一般人把脊椎動物分為魚類***53%***、鳥類***18%***、爬行類***12%***、哺乳類***9%***、兩棲類***8%***五大類。根據已故加拿大學者“Nelson”1994年統計,全球現生種魚類共有24618種,佔已命名脊椎動物一半以上,且新種魚類不斷被發現,平均每年已約150種計,十多年應已增加超過1500種,目前全球已命名的魚種約在32100種。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魚靠什麼發聲的相關知識,歡迎閱讀!

  魚靠什麼發聲:

  一、魚的外形

  紡錘形

  也稱基本型,是一般魚類的體形,適於在水中游泳,整個身體呈紡錘形而稍扁。在三個體軸中,頭尾軸最長,背腹軸次之,左右軸最短,使整個身體呈流線型或稍側扁,以利於水中運動前進時減少阻力,故這類魚善於游泳。常棲息於水的中、上層。可作長途遷移。例:鯉,鯽,鯊。

  側扁型

  這類魚的三個體軸中,左右軸最短,頭尾軸和背腹軸的比例差不太多,形成左右兩側對稱的扁平形,使整個體型顯及扁寬,因此,游泳的能力較紡錘型差,生活在水的中、下層。很少作長途遷移。如鯧魚、蝴蝶魚、鯿魚、胭脂魚、燕魚等。

  棍棒型

  又稱鰻魚型。

  這類魚頭尾軸特別長,而左右軸和腹軸幾乎相等,都很短,使整個體形呈棍棒狀。其游泳能力較側扁型和平扁型強。適於在水底泥土中穴居和水底砂石中生活。

  如黃鱔、鰻鱺及多種海鰻。

  平扁型

  這類魚的三個體軸中,左右軸特別長,背腹軸很短,使體型呈上下扁平,行動遲緩,不如前兩型靈活,多營底棲生活。例如魟、鰩、鮟鱇和鯰等。

  此外,還有一些魚類由於適應特殊的生活環境和生活方式,而呈現出特殊的體型,例如海龍、翻車魚、河魨、比目魚、箱魚等。無論哪一種體型的魚,均可分為頭、軀幹和尾三部分。無頸為其特點,頭和軀幹相互聯結固定不動,是魚類和陸生脊椎動物的區別之一,頭和軀幹的分界線是鰓蓋的後緣***硬骨魚類***或最後一對鰓裂***軟骨魚類***。軀幹和尾部一般以肛門後緣或臀鰭的起點為分界線,準確地講,是以體腔末端或最前一枚尾椎椎體為界。

  二、魚的消化系統

  魚類的消化系統由消化道和消化腺組成,消化道己有胃腸的分化,還有明顯的胰腺。魚類由於終生生活在水中,故消化器官和食性都適應水中生活。口位於上、下頜之間,口內無唾液腺,魚類的口咽腔內有真正的牙齒,能積極主動地攝取和捕食,較圓口綱更高階。板鰓魚類頜骨上的牙齒由盾鱗轉化而成,硬骨魚的牙齒因著生部位不同而分為口腔齒和咽喉齒。一般以浮游生物為食的魚類牙齒細弱而呈絨毛狀排列成齒帶。

  三、魚的發聲原理

  大多數的魚靠摩擦骨頭或它們游泳囊的附帶肌肉來發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