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加強英語語法教學

  在英語的語法教學過程中,需要運用哪些正確的方法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的方法以供大家學習。

  目前,很多中學英語教師感到語法教學很棘手,尤其是在公開課和開班課上儘量避開語法教學,取而代之的是口語課或閱讀課。有些教師過分強調口語的重要性,而忽視語法教學在英語學習中的作用。語法是培養語言運用能力的基礎,語法教學好不好會直接影響到整個外語教學。

  加強英語語法教學之歸納和演繹教學

  以歸納的方法教學就是讓學生先接觸語言材料,通過給學生輸入大量真實的語言例項,使學生對所學語言形成一定的感性認識,並進行思維加工,從中歸納出語法規則。這一過程能夠培養學生的記憶、思維和綜合能力。演繹的方法是對學生較難理解的語法教學內容,可以採用先給學生呈現語法規則,再適當舉例或讓學生舉例的教學方法。例如:

  如何將直接引語轉變為間接引語,在歸納總結轉變規則之前,我先給學生呈現以下句子:1. He said, “I am a student.”

  2. She asked, “Will you go to the zoo?”

  3. “Where is John?” the teacher asked.

  4. “Make sure the door is shut when you leave.” The teacher said to us.

  其中1、2句直接引語的內容我請班裡學生A表達,然後由學生B告訴其他同學剛才學生A說了什麼,在這一過程中體會人稱、時態的變化,同時指導學生一般疑問句轉變時要用連詞whether或if引導且疑問語序要改為陳述語序***主語在謂語前面***,句末用句號。接著第3、4句直接引語部分由我表達,班裡學生主動舉手,由一名學生告訴其他學生老師說了什麼,同時指導學生特殊疑問句及祈使句轉變時應注意的問題。最後總結歸納出如何將陳述句、一般疑問句、特殊疑問句及祈使句的直接引語轉變為間接引語。接著再用“傳悄悄話”的活動方式,讓學生操練,要求學生在“傳悄悄話”的過程中儘量運用不同句式,學生通過這一活動,練習鞏固了轉變規則,達到熟練掌握間接引語的句型結構的目的。

  加強英語語法教學之遊戲教學

  心理學家認為,學習興趣是一個人力求認識世界,渴求獲得文化科學知識和不斷探求真理而帶有情緒色彩的意向活動。語法教學一向被認為是“枯燥無味”的代名詞,很多學生認為語法難學,沒有意義,所以語法教學一定要設法引起學生的興趣,若能讓學生在遊戲活動中運用所學的語言知識,不僅可以複習和鞏固所學的語言知識,而且還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例如:在教授現在進行時的語法內容時,我設計猜測遊戲,讓一位學生做動作,讓全班學生運用句型“What’s he /she doing? He/She is doing ... ;”猜測動作。

  再如,教學“There be”句型時,我將全班分成3--4個小組,每組由一位學生髮出指令,例如:There is a table/bed/...; in the living room.其他學生按照指令畫出某人的起居室;然後小組之間交換所畫的圖,並用“There be”句型描述圖片內容。在這樣的趣味性活動中,學生既掌握了新的句型,也複習了已學的詞彙,同時還獲得極大的成就感,增強了學習的自信心。

  加強英語語法教學之小組協作教學

  小組協作任務型教學是任務型教學比較好的實施方式,它採用兩人活動或小組活動形式,避免了班額大,不同學生之間知識水平和智力發展參差不齊,同時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交際得不到充分的發揮等教學問題。運用小組協作式任務型教學,可以改變目前語法教學過於重視語言形式而忽視語言實際運用能力的培養的狀況,從而優化英語語法教學,可以使學生由被動變為主動實踐,使枯燥的語法學習變得生動活潑,可以增強學生的學習自主,性,促進學生之間的合作與交流,提高其解決問題的能力。

  例如:語法課本中有一單元是學習情態動詞的被動語態,在呈現語法結構後,我把全班分成若干小組,每組4—6人,要求每小組成員就學校的校規進行討論,運用“Students should be allowed to……/Students shouldn’t be allowed to……”進行討論,各小組得出若干意見後,每組派一名代表到講臺發表意見,最後綜合全班同學的一致的意見向校長提建議。由於這一活動與每位同學密切相關,人人都踴躍發表自己的意見,學生積極地“動”起來了,教學也隨之“活”了起來。學生在小組協作討論中,反覆運用以上句型,達到了掌握運用情態動詞被動語態教學任務的目的。

  加強英語語法教學之語境教學

  傳統的語法教學主要是把學生的注意力引導到掌握語言知識上,而不是形成語言運用能力上。但是,學習語法的目的不應只是掌握語言形式,而應使語言學習者能夠在特定的場合及情景中運用語言形式來實現交際目的。語境教學是指教師引導學生在不同的語言環境下,正確理解判別同一詞語或同一句子的不同意思。例如:

  What are you doing for vacation?

  “I’m babysitting my sister.

  這類具有相同語法形式的句子。此時,應告訴學生,BE+V-ing在不同的語境中表達不同的意思,例如:“I’m babysitting my sister.”可以指“我正在照看妹妹”但根據上文的問句“What are you doing for vacation?” 此處“I’m babysitting my sister”意思就應是“我將要照看我妹妹。

  又如“hang”一詞,作為動詞意思可以是“懸掛,吊著”,也可以是“絞死,吊死”之意,那麼要正確理解它的意思就要根據特定的語境來判斷。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掌握hang這一詞,我給出了以下兩道題***用詞的適當形式填空***:

  1. He_____***hang*** his dry clothes on the line yesterday.

  2. He_____***hang***for murder.

  在題1中,整句應理解為“他把他的溼衣服吊在繩子上,所以hang此時應為“懸掛,吊著”的意思,而第2題應是“他因殺人而被處以絞刑”的意思,那麼hang就應理解為“絞死,吊死”了,根據hang為“懸掛,吊著”時過去式為hung而hang為“絞死,吊死”時,過去式和過去分詞為hanged,所以第1題應填hung而第2題答案為hanged。

  可見,在語境中教學語法能使學生更清楚地理解語言和詞語,而不是隻注意語言的形式和詞的片面意思,這樣才能使學生認識到:同一語句和詞語在不同場合和不同情景中可能具有不同的意思,從而促使學生真正做到活學活用。

  加強英語語法教學之語篇教學

  語法教學應與聽、說、和閱讀活動緊密結合。閱讀過程是學生髮現問題和思考問題的過程,通過分析閱讀中遇到的一些語法現象,學生會加深對這些語法現象的理解,這絕非單純向學生灌輸語法知識所能替代的。如果教師只是讓學生機械地在句中操練某個語法點,學生會感到枯燥無味;若將語法點放入語篇中,讓學生在閱讀文章時對文章中的語言現象首先形成一定的感性認識,就能引導學生根據語境歸納和總結出語法規則。這樣既可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印象,又不會使學生感到乏味。

  例如:

  Dear Tom,

  How was your day off? Did you have fun camping? I didn’t have a very fun day. I visited my cousins. It rained all day. In the morning, I stayed in the house and watched DVDs, played computer games, and read. In the afternoon, Uncle Martin put some of his old things out in the yard and had a yard sale! However, no one came to the sale because the weather was so bad. Luckily, we brought our umbrellas and raincoats, so we didn’t get wet.

  See you soon,

  Nick

  這封信件非常適合學生學習動詞的過去時,其中有動詞過去時的肯定式、否定式及疑問式,而且裡面還包含個別不規則動詞的過去式,文章又與學生的生活密切相關,即描述他們是如何度過假日的,如“visited my cousins/ stayed in the house/ watched DVDs/ played computer games/ read”等;教師可以要求學生仿照此信件給自己的朋友寫一封信,描述自己剛剛度過的假日。這樣的寫作活動既能讓學生通過語篇來學習語法,學到系統的語法知識,又可以提高閱讀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

  總之,針對不同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可以採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使語法教學不再“枯燥”,讓學生在運用語言的過程中學習語法知識,只有這樣,語法教學才能在英語教學的全過程發揮重要作用。

  小學英語語法教學反思一:

  在這兩年的小學英語教學實踐中,發現自己在語法教學方面走了不少彎路。我一直認為,學生學習英語如果不瞭解英語語言的內部規則,必將影響學生準確的表達。即使是在強調以語言的交際功能為主的現在,學生也需要一些語法知識,準確、系統地掌握語言,因此我總是要求學生掌握住我所講解的語法知識,但結果與我的要求相差甚遠,我曾一度很是苦惱。最近我在網上查閱了一些關於這方面的資料,同時也聽了專家的講座,我有一種恍然大悟的感覺,現在我終於明白,原來小學階段的語法教學有來自學生接受能力的侷限性,也有其不同的方法和要求。

  1、小學英語語法主要出現在單詞、句型、短小文章中, 因而語法教學主要是結合這些具體的學習活動, 讓學生感受、領會、掌握一些基本的語法知識。語法教學要做到精讀多練, 或適當點撥、反覆操練, 直到熟練掌握、形成語感、建立一套新的語言習慣。

  2、小學英語語法教學中歸納和總結英語語法是很必要的。在接觸、理解、體驗、操練、運用之後,進行歸納和總結,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但在做總結歸納的時候還要根據學生的不同階段和思維的特點來採取相應的方法。

  3、語言學習離不開實踐和反覆練習。因而在教學中特別是語法教學中必須強調語言知識的實踐性和練習的多樣化。

  在小學英語語法教學中教師應該創設一些符合孩子實際生活的情境來組織學生呈現、操練與運用語言。語法教學,不能只停留在講與學生學的基礎上.應該結合課堂創設的情境加以訓練,這樣將有助於學生遠離單調、枯燥的學習心理。在小學中高年級,教師儘量讓學生在教師的設問、提示下,來歸納和總結簡單地語法規則。語法規則是好學不好用。語言實踐活動會逐漸地培養用規則的能力。有一些老師以為孩子犯錯誤是因為這個語言點講解得不夠,我們講的很多東西是相互聯絡的。活動給孩子們提供了一個較真實的情景去使用語言,讓他們在玩樂中無意識地訓練了所學的語法。精講多練,促成內化。淡化對語法的講解和記憶,留更多的時間和精力用於例項、實踐、實用;啟發、誘導、點化學生在語境中反覆接觸和應用語言。

  三, 要用心設計見成效的情景習作習題。

  以前對於語法教學實在感到很難無從下手,但今天我不這樣認為了.教師在給學生設計練習題時,除了要有一定的針對性外,還要注意帶給學生一定的語境.,應該多設計一些語境.情景教學中滲透語法知識.我覺得創設情景很重要,在真實自然的語境中學生才能真正的感受體驗語言.我認為情景教學不但教師喜歡學生會更喜歡,我一定多嘗試.小學英語語法教學要有歸納和總結,但不同年級用的方法可以不同,總結歸納的層次應該是有所區別的,為此,要重視教材和教學程式的內在邏輯性,培養學生多問、多思、多想象、多聯想的習慣。

  總之語法的教學要遵循三個原則:

  1, 生動有趣的教學情景對學生掌握語言、利用語言是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的。

  2,只有理解了意義,孩子們才能加以運用, 為了鞏固孩子的語法知識,提高孩子語言的準確性,教師也要在適當時候使用意義先行原則.

  3,最關鍵的是實踐、實踐、再實踐,要在實踐中為學生量身定做語法大餐,太多了學生不能消化吸收,還會厭倦 , 根據孩子的天性,在教學中要做到"以人為本",新課程標準所倡導的"以人為本"的理念要求教師的教學設計與教學活動都要符合學生的本能與天性 ,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小學語法教學生動起來. 不僅有利於調動孩子的學習積極性,提高教學效果,還有利於孩子身心、情感的健康。

  小學英語語法教學反思二:

  語法知識是語言運用能力的組成部分,語法教學是英語教學過程中必不可少的。所以教師要注重語法知識的傳授。每道高考題的單項填空題都是一個語法點:如冠詞、情態動詞、動詞時態、語態、非謂語動詞、形容詞、副詞等。此外,在完形填空、閱讀理解文章中都有較難的語法句子,若對這些語法現象不理解,必定會影響學生對文章的整體理解,會影響答題的得分率。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重視語法

  1. 在教授語法知識時,我先向學生介紹具體的句子,然後讓學生觀察、分析並找出規律,歸納出語法規則,這樣學生更容易接受、理解語法知識。比如,在教學動名詞作主語這一語法專案時,可先在黑板上給出例句:Nodding the head means “yes” and shaking the head means “No”. 學生會立即理解其意義,但教師先不要說明語法點,而是呈現更多的句子,以檢驗學生對這一語法點的理解。如:Pointing at others isn't polite. Going to bed early and getting up early is a good habit. Watching too much TV is bad for our health. 之後,讓學生歸納這些句子的共同點,學會自然找出其中的語法:動名詞作主語;動詞加-ing變為名詞在句子中作主語;然後再反覆操練,培養學生的語法感,使得學生做到活用及自然流露。這樣的語法歸納教學能使學生充分理解和更好地掌握語法知識。

  2. 教授語法時,我還常利用比較、分析、轉化的形式啟發學生找出關鍵點,並重點加以突破。例如,教非謂語動詞——分詞作狀語時,可以利用比較的方法,進行句型轉換,讓學生掌握這一語法難點。例如:

  ① When he heard the news, he jumped with joy.

  →Hearing the news, he jumped with joy.

  ②He stood in the street. He waited for a friend.

  →He stood in the street waiting for a friend.

  ③As he was tired, he couldn't go any further.

  →Being tired, he couldn't go any further.

  ④Once it is seen, it isn't easily forgotten.

  →Once seen, it isn't easily forgotten.

  讓學生觀察上述句子,會發現現在分詞、過去分詞在句中作狀語可以表示原因、時間、條件、伴隨,相當於一個狀語從句。經過句型轉換和比較,看似複雜的語法點簡單化了,學生就能輕鬆掌握了。

  在教定語從句時,其結構較複雜,也可採用比較的方法來理解:例如:

  ① This is the island. We visited the island last year.

  →This is the island which we visited last year.

  ② The house was repaired last year. Luxun once lived in the house.

  →The house where Luxun once lived was repaired last year.

  經過轉換對比學生會發現:①句中的which是定語從句的賓語,指代它所修飾的先行詞island。②句中的lived為不及物動詞,where在句中充當地點狀語。

  3. 此外還有必要通過任務型教學來鞏固語法專案,讓學生在課堂上完成任務來進行知識的鞏固。這種任務可以是填空練習、英漢互譯、造句練習、做遊戲等活動,通過這些活動來訓練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思維能力及快速反應能力,同時也加深了對所學語法現象的記憶。


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