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怎麼和老師溝通

  家長如果能掌握好跟老師交流溝通的小技巧,相信一定能家校配合教育出健康的孩子。下面小編整理了家長和老師溝通的方法,供你閱讀參考。

  家長和老師溝通的方法一、 要尊重老師,才有效果

  1、端正對老師總體的看法:不論你對老師怎麼看,而是要考慮你的目的是教育孩子。

  2、發自內心尊重老師:概念化的老師 ——所有教我們知識的人,指的是群體。老師的素質未必都能到你的要求,尊重老師實質是尊重自己。

  3、不要事事依靠老師:要不看成神,要不就白痴,就以為攤上個好老師就好了,孩子關鍵取決於自己和家庭的學習氛圍。老師按學校模式來做,沒有超能力 來管理到幾十個學生。把所有希望寄託在老師是不實際的。如你的孩子在學校遇到了問題,“某某老師,不好意思打擾您,我是某某的家長,我常聽到孩子談到您的 一些教法,我非常敬佩,真是非常謝謝您這麼認真的教孩子,今天孩子回到家裡,說他在學校裡發生……***把事件長話短說***,我想這問題得請教您,看我們做家長 的應該如何配合……”之後,耐心的傾聽老師的說明。

  家長和老師溝通的方法二、正確定位,真誠交流

  家長與教師,都是孩子成長路上最重要的引導者,兩者之間是目的一致的同盟者。因此,孩子在學校遇到問題,如果家長需要教師協助幫助孩子解決,則必須 及時告知教師,及時進行交流。家長與教師的交流,都要先對雙方進行正確定位:是朋友而非敵人;是協作者而非僱傭者;是責任共負而不是互相推諉。正確定位之 後,心態自然就會趨向冷靜、理智;理智的交流,就不會因孩子在校遇到問題而憤然偏激。而是會真誠地把孩子遇到的問題、以協作者的態度告知教師,並提出自己 的看法或疑問;接著,耐心地聽聽教師的解釋,全面瞭解教師的教育目的及教育風格。如果雙方的意見不一致,雙方可針對孩子的個性特點,選擇對孩子來說最適合 的教育方式。

  家長和老師溝通的方法三、積極主動,及時溝通

  在這個問題上關鴻羽教授說的好:“在家庭與學校的配合方面,家長應該主動一些,應該多向學校靠攏,多向老師請教。這是因為,學校是專門的教育機構, 有專業教育工作者,在教育理論方面往往比家長高出一籌。而我們當家長的多數人不搞教育工作,沒那麼多時間看教育理論的專業書籍;教師教育過的孩子成百上 千,積累了豐富的經驗,而我們家長一輩子才養活一個孩子,眼界難免狹窄;教師能夠從幾十個學生的比較中鑑別孩子的優缺點,而我們家長卻只看到自己的孩子, 對孩子的估價往往容易偏頗。

  作為學校往往比較強調老師要家訪,而作為家庭,應該強調家長主動去拜訪老師。這是因為現在教師負擔很重,不可能對每一個學生家庭都經常訪問,而我們 當家長的只有一個孩子,完全有時間去拜訪老師。[***家長注意:***家長最好一個月左右到學校去一次,瞭解一下孩子的情況。]只靠家長會了解是不夠的。開家長 會時,那麼多家長都在等著,老師不可以能對您孩子的情況談很多。別人不去的時候,您去訪老師,可以細談,從學習到紀律,從思想到生活,細緻瞭解一下。您 想,全班幾十個孩子,哪個孩子的家長經常去學校訪問教師,教師自然就得多觀察、多瞭解這孩子,不然家長來了說什麼,這無形中就督促教師多關注您的孩子了, 這不是很好嗎? 家長千萬不要等問題成了堆再去和老師聯絡。要想發現微小的變化,必須與老師經常聯絡。

  另外,家長如果主動和老師聯絡,要注意幾個細節:1、看時間表 :不要選老師午休時間,如果是在工作時間打電話或面訪,先問問老師方不方便,這是一種最基本的尊重;2、看場合,家長來學校接孩子,有時想跟老師面談,要 看老師是否正在開會或是否正有緊急的事要處理,如果是,最好不要打擾;3、如果家長對老師處理某件事的方式不太滿意,可以提建議,但不要命令教師怎麼 做;4、如果孩子與班上同學發生衝突,家長可以轉告老師協商處理,但不要直接到學校去找某個同學理論,這樣做,也會將問題激化。

  家長跟老師溝通需要注意的另外幾個注意事項,希望對家長能有所啟發。

  家長和老師溝通的方法四、家長要有好心態

  有的家長一旦被老師叫到學校來,心裡就會有種惶恐的心理,認定孩子又在學校犯錯誤了,又要到學校挨老師批評了。見到老師以後,常常不問青紅皁白,先 把孩子訓一頓再跟老師點頭哈腰賠不是,再說一堆保證以後會如何管教的話。這樣是家長把孩子在校犯錯等同於自己犯錯,遇事先道歉賠禮,而不是先跟老師瞭解問 題及問題的根源再對症下藥,這樣的溝通顯然是無效的。

  有的家長很反感老師把自己請到學校,認為這樣即浪費時間又丟臉,覺得老師喜歡小題大做,遇細風說暴雨,這樣的牴觸心理很明顯不利於教育的順利進行。 家長被老師叫到學校以後,不是認真追尋問題的根源,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而是把一腔怒火帶回家中,對孩子進行責罵批評。如果剛好當天因為別的事情不順利不 稱心如意,那孩子的遭遇會更慘,家長會把一切問題都歸責於孩子,懲罰隨心,只會增加孩子的恐懼心理和逆反心理,於事無補。

  家長和老師溝通的方法五、多配合 常聯絡

  多配合。老師的教學是需要家長配合的,要一起幫助孩子匯入正確的方法。一是配合教師及時糾正孩子的不良習慣與毛病,經常關心孩子的喜怒,瞭解他 ***她***的心理,促其成為“三健”人才***健康的身體、健康的心理、健全的個性***。二是平日裡要注意督察孩子作業。重要的是要讓孩子養成一個自覺完成作業的習 慣。

  常聯絡。與老師聯絡,要注意有話則長無話則短。聯絡的方式可以是面對面交流,也可以電話或簡訊交流。交流的主要內容:一是瞭解孩子在校的綜合表現。 諸如學習態度、體育鍛煉、參加活動等等,切不可一味關注孩子的學習成績,也可以把孩子在家的表現反饋給老師。二是提出教育教學建議。如果發現孩子的任課教 師在某方面存在一些問題,務必及時反饋給老師,如果不好直接與老師說,可以通過班主任進行轉達。但是,記住一點,作為家長一定要多信任老師,要學會分享孩 子成長中的喜悅,以健康的心態對待孩子的成長。

  家長和老師溝通的方法六、只有溝通,才是解決問題的前提

  孩子在學校遇到了問題,回來告訴家裡人,就是想得到一種傾訴,一種宣洩,一絲安慰。這應該是好事,他這是和你在溝通,他沒有把任何事都埋在心裡,然 後終於在某一天來個不良情緒的大爆發。如果這個時候,你用心地傾聽完孩子的訴說,適時抱抱孩子,輕輕地拍拍,輕言細語地安慰幾句,再給他擦擦流下的眼淚, 比什麼都強;等孩子靜下來的時候,再給老師打個電話問問情況或者和老師約見一下,具體作個瞭解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而且說不定第二天一到學校還沒等你處理 孩子已啥事都沒有了,說不定昨天打架的同學今天又勾著肩膀喊好兄弟了。

  如果一聽孩子受欺負了,就跳起來罵老師罵其他的孩子,然後衝到學校去理論,那麼以後這個老師的課你孩子不用上了:我爸***媽……***都說這個老師不好,我還上他課幹什麼;老師呢,也不用和那孩子交往了,說不定再和對方的家長幹上一場,後果不堪設想。

  家長與老師的溝通渠道有家訪、面談、電話聯絡等。不同的溝通方式,對於不同性格的孩子,會產生不同的效果。在孩子的心目中,家長和老師是既“怕”又 “愛”的矛盾統一體。對於性格“叛逆”的孩子,可能會因為出了問題,老師即時向家長反映,就反感老師“打小報告”,所以最好家長不要當著孩子的面說老師說 你怎麼這麼了***舉我的例子***。對於性格比較溫馴的孩子,出了問題,無論家長與老師怎麼溝通,都不會引起孩子的反感。因此,家長與老師的溝通方式採取“熱處 理”還是“冷處理”也是要十分注意的細節。

  交流溝通的時機也很重要。很多老師既是老師又是家長。在上課時間或課餘過多地打擾老師顯然不近人情。這點家長也應注意把握分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