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弘揚工匠精神優秀演講稿
對於什麼是“工匠精神”,千人有千解,但有兩個核心元素不可或缺:精雕細刻、精益求精。放眼當下,真正創造時代傳奇的企業家,身上也都有鮮明的“工匠精神”烙印。小編為大家整理了弘揚工匠精神優秀演講稿,歡迎大家閱讀。
目 錄 |
弘揚工匠精神演講稿 |
發揚工匠精神演講稿 |
2017年大國工匠精神演講稿 |
工匠精神的個 人 事 跡演講稿 |
2017年大國工匠人 物 事 跡演講稿 |
弘揚工匠精神優秀演講稿篇1
大家好!
所謂工匠精神,就是工匠對自己產品精雕細琢、精益求精的科學態度和鍥而不捨的勁頭。工匠在追求卓越、打造精品的理念指導下,不斷改進創新提高,最終形成獨具特色的上乘佳品。這也是工匠們的難能可貴之處。
中華民族的工匠精神源遠流長,古代的造紙術、印刷術、火藥和指南針;
近代的蘇繡、景德鎮陶瓷等名揚海內外;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時期令人驕傲的“兩彈一星”、深海探測、超大型計算機等等,都少不了“工匠精神”。正是成千上萬個工匠的嘔心瀝血,才使一些中國品牌在全球叫響,才成就了今天令人矚目的偉大事業。然而,與世界發達國家相比,我們的工匠還不夠多,“工匠精神”還不夠強,我國還不是裝備製造業強國,許多產品還處於中低端水平。只有看到這個差距,才能面向未來,實現中國裝備製造業的騰飛發展。
“十三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也是鐵路現代化建設的關鍵時期。在這期間,迫切需要那些細緻嚴謹,一絲不苟的工匠精神作有力支撐;也迫切需要各單位各部門建設人才高地,大力弘揚工匠精神,尤其是找準“短板”,有針對性地解決實際問題,為工匠們創造良好的工作氛圍,使他們在鐵路建設發展中,展現新作為、作出新貢獻。
弘揚工匠精神優秀演講稿篇2
大家好!
在人們的印象裡,國家實用新型專利已經非常高大上了。6年獲得22項國家使用新型專利,這可不是一般人能夠取得的成就。就算是專門從事科研工作的人,也不一定能夠做到這一點。朱愛民,一位紡織專業的從業人員,能夠做到這一點,正是由於他的鑽研精神。本來可以在辦公室“坐班”,他卻要求到生產一線去鍛鍊,而當自己所學與生產實際相結合,就碰撞出了靈感的火花,促進了很多實際問題的解決。
對於生產型企業而言,懂技術的能人非常緊缺。有的生產裝置比較高階,一旦出了問題,想要修起來沒有那麼容易。要是找外面的人修,就要花費不少錢財。如果單位裡面有人能夠修理這種裝置,無疑會為企業節省很大一筆物質財富。就拿朱愛民來說,他在獲得22項國家專利的個人榮譽的同時,也為企業減少了運營成本,這形成了員工與企業的雙贏局面。碰到問題迎難而上,專心致志解決問題,將理論與實際相結合,一絲不苟、精益求精,就拿促進實際問題的解決。這其實就是在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的“工匠精神”。
弘揚工匠精神,要增強主人翁精神。有的人可能有小富即安或者是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的心態,這些都是要不得的。企業是我家,發展靠大家,每個人都增強主人翁精神,把企業當成自己的家,積極為企業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企業發展才能迎來一片豔陽天。弘揚工匠精神,要專心致志地對待工作,做好工作中的每件事。朱愛民能夠脫穎而出,正在於他碰到問題不退縮,潛心鑽研,虛心學習,掌握了相關技術,有了看家本領,碰到問題才不至於心慌。長期的堅持,讓他成為了眾人羨慕的技能狀元。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有的人可能認為,自己跟他的差距其實也不是那麼大。眼高手低、得過且過,形成了自己與技能狀元之間的差距。
6年獲得22項專利,為企業降本320多萬,這樣的成就正是發揚工匠精神的成績單。每位企業員工都應該積極發揚工匠精神,讓自己的技術更熟練、更精湛,這樣既能為企業創造經濟效益,同時又能實現個人的社會價值,改善個人的薪資待遇。技能狀元的產生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長期的認真鑽研鑄就的。一絲不苟、精益求精,認認真真對待工作中的每件事,是通往技能狀元的必由路徑。
願企業員工都能大力弘揚工匠精神,爭當技能狀元。願全社會都能大力弘揚工匠精神,讓工匠精神蔚然成風!
謝謝大家!
弘揚工匠精神優秀演講稿篇3
“工匠精神”從紀錄片、媒體報道中走進《政府工作報告》,這不只是一個曾被遺忘詞語的“命運”轉折,更像是一個時代精神的轉折。從表面來看,它是要契合供給側改革的需要,鼓勵企業提供更高品質的產品;但從更深層意義來看,這是決策層在價值觀層面的一次成功倡導,其指向是涵養一種內心充滿定力、凡事精益求精的時代氣質。
時代對工匠精神回饋什麼“工匠精神”背後是精緻的產品、匠人平和的心境以及追求極致的時代氣質。但不能盲目樂觀,要看到這種轉身是艱難的、需要時間的。無論我們用何種氣勢磅礴的語氣坐而論道,都不會讓社會一夜之間憑空出現許多“大國工匠”。
一項針對1794名15至36歲年輕人進行的調查顯示,95%的受訪青年表示欽佩能在某個領域做到極致的人。但佩服歸佩服,行動起來就難多了。因此,儘管“工匠精神”理應是當代人尤其是年輕人氣質的重要元素,但絕不會自然而然地成為他們的內在追求。不啟用年輕人追求極致的內心,“工匠精神”將可能只是浪漫的傳說。
“工匠精神”應該成為一種時代風氣。無論是故宮修補文物的匠人還是製作宣紙的手藝人,靠的都是個人的自覺,而大家所津津樂道的德國或者日本的“工匠精神”,顯然是一種群體性的選擇。這種選擇有個體的因素,但更多的是來自社會風氣的認可和制度的保障。因此,教育要參與培育新的社會風氣,建設新的制度,為從坐論“工匠精神”到自覺踐行“工匠精神”的轉身準備制度養料,進而使其發酵成如同空氣一般自然存在的國民素質、民族精神。
當然,我們還必須直面一個問題:時代對“工匠精神”的回饋是什麼?有報道說,航空“手藝人”胡雙錢在35年裡加工了數十萬個飛機零件,沒出現過一個次品。但這種手藝在過去並沒有讓他過上相對富足的生活。這無疑讓人遺憾。教育要傳遞新的信念,社會也要有力地迴應這種信念,要讓年輕人清楚,這種遺憾正慢慢成為歷史。時代正在艱難轉身,風向已經改變,是時候俯下身子,做一個專注的“工匠”或“極客”,發現和創造美好,服務他人,推動社會創新和進步了。
下一頁更多精彩的“弘揚工匠精神優秀演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