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才能構建高效語文課堂
一、修訂課標追求的語文課改目標是什麼
【內容提要】激發興趣,養成習慣,享受快樂,以培養愛學習的人;創新教法,改進學法,經歷過程,以培養會學習的人;豐富積累,增強語感,傳承文化,以培養有底蘊的人;突出實踐,重視訓練,強化落實,以培養能運用的人;面向全體,提升素養,促進發展,以培養有後勁的人。
正當語文課程改革進入克難攻堅階段、急需引領導向的時候,特別是廣大中小學語文教師對語文課改到底要改到怎樣的程度、達到一個什麼樣的目標追求、應該運用哪些有效的途徑和措施等事關語文教育改革創新、母語教育水平和質量的關鍵問題,普遍感到困惑茫然的時候,教育部及時頒佈了2011年修訂版《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以下簡稱“修訂版語文課標”***。筆者作為一名長期在基層開展語文教學和研究的教研員,通過反覆學習、深入研究,深深感到“修訂版語文課標”的頒佈施行,是向我們發出了進一步深化語文課程改革的動員令,提出了更明確、更切實、更高遠的目標任務——就是語文課程改革特別是語文教學實施過程,要著力於培養以下“五種新人”:
***一***激發興趣,養成習慣,享受快樂,以培養愛學習的人
濃厚的興趣、自主的習慣,能推動人去主動地尋求知識、開闊眼界,也能激勵人去主動地鑽研感興趣的問題,使人的學習積極性、自覺性和創造性得到最大限度地發揮,並在學習的過程中享受到無限的快樂,使學習的效率和質量得到明顯地提升。我國宋朝理學家程頤說過:“教人未見其趣,必不樂學。”俗話說得好:習慣成自然,樂學能自主,愛學是根本。這些應該說都是經驗之談,體現了教和學的基本規律。但過去的“教學大綱”以及很多教師在實際教學實踐中,還僅僅是將“興趣、習慣、快樂”等教與學的動力因素,看作是實現教學目標的條件和手段,並沒有將它們確立為教學應該努力實現的重要目標。而“實驗版語文課標”,特別是“修訂版語文課標”,不僅把“興趣、習慣、快樂”視作實現教學目標的基本條件,而且還把它確立為語文教學必須實現的首要目標任務。比如,“修訂版語文課標”,把“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等,寫進了“課程的基本理念”;把“培植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養成語文學習的自信心和良好習慣”,寫進了“總目標”。在“階段目標”中就更加明確、具體。比如,第一學段中就確立了“喜歡學習漢字,有主動識字的願望”,“喜歡閱讀,感受閱讀的樂趣”,“對寫話有興趣”,“逐步養成講普通話的習慣”,“對周圍事物有好奇心”等目標;“修訂版語文課標”還在第二學段的“口語交際”中增加了“養成向人請教,與人商討的習慣”的目標。其它幾個學段的“階段目標”也是如此,始終都把“興趣、習慣、快樂”等教學的動力因素放在培養目標的首位。筆者通過深入解讀“修訂版語文課標”精神,並結合自身的教學教研實踐體會到,確立“興趣領先、快樂第一、習慣為重”的目標理念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求我們的語文課程,特別是語文教學的實施過程,從一開始就要讓學生對語文學習產生直接的、濃厚的興趣,迸發出無窮的動力,養成自主的習慣,使他們真正感受到學習語文的快樂,並進而感受到學習其它課程、甚至人生的快樂和美好,從而為他們成長為終身愛學習的人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礎。這正如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所說過的:“讓學生把你所教的學科看作是最感興趣的學科,讓儘量多的學生像嚮往幸福一樣幻想著在你所教的這門學科領域裡有所創造。做到這一點你應當作引以為榮的事。”他還曾說過:“學習願望的源泉——就在於兒童腦力勞動的特點本身,在於思維的感情色彩,在於智力感受。所謂課上得有趣,這就是說,學生帶著一種高漲的、激動的情緒從事學習和思考,對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驚奇甚至震驚;學生在學習中意識或感覺到自己的智慧力量,體驗到創造的快樂,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偉大而感到驕傲。”著名教育家蔡元培也曾說過:“我們教書,並不是像注水入瓶一樣,注滿了就算完事,最重要的是引起學生讀書的興味。”北京師範大學教授、生命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全國知名教育家肖川,在他主編的《<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解讀》的“序言”中寫道:“只有當我們所有的努力都是在切實幫助學生成為幸福人生的創造者和美好社會、自由社會的建設者,我們的教育才有了正當的價值追求。”他還寫道:“我們要讓學生在課堂中學得快樂、學得主動、學得富有成就感,我們的課程和教學要帶給學生更多充滿生命活力和生命情懷的學習過程,要有助於學生去創造自己的幸福人生。”
正因為如此,我們在踐行新理念、進行新教學的過程中,不應僅僅把“興趣、習慣、快樂”作為實現教學目標的條件看待,要重要的是要著力實現“修訂版語文課標”所確立的“興趣、習慣、快樂”等方面的培養目標,千方百計讓學生興趣盎然地學習,自動積極地學習,真正讓學生從小享受到學習的樂趣、感受到人生的快樂,從而為他們成長為終身愛學習的人奠定積極的心理基礎。
***二***創新教法,改進學法,經歷過程,以培養會學習的人
長期以來,中小學的教法和學法更多關注的是學習結果***實質是單一的分數和升學率***,不注重引導學生經歷知識形成的過程,更不重視指導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領悟學習方法、增強學習能力、形成發展後勁,嚴重忽視學生是通過什麼樣的學習方式來學習的。往往通過機械記憶、灌輸教學得到的高分,掩蓋了中小學學生在學習方式、創新能力、綜合素養上存在的問題和缺陷。雖然無論是用哪種教法和學法使學生學會的,單純從試卷***分數、升學率***上看到的結果是一樣的,但由於獲得知識的過程與方法不一樣,往往導致了真正意義上的收穫***素質、能力***是大不一樣的。特別是對學生掌握學習方法、形成學習能力、促進終身發展的影響是極不一樣的。這正如澳大利亞教育家比格斯所說的:“即使學生面臨的教學環境都一樣,由於學習過程中的不同的學習方式,學習結果也會有所不同……雖然有各種因素影響學生學習的結果,但主要因素還是學習的過程和方法。” 現代化、資訊化時代的知識更新速度越來越快,以引導“現代的人***主要指學生***”去學習“過去的知識”等到“將來才用”為主要特徵的學校教學,從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角度講,可以說是杯水車薪。同時還說明,那種一勞永逸、以不變應萬變的知識,要獲得它純屬奢望。記得達爾文曾說過:“最有價值的知識是關於方法的知識,而良好的工作方法是以良好的學習方法作基礎的。”笛卡爾說過:“沒有正確的方法,即使是有眼睛的博學者也會像瞎子一樣盲目摸索。”
也正是因為如此,“修訂版語文課標”堅持繼續推進和深化學習方式以及教學、評價方式的轉變,積極吸收當代教育的新理念,使學生在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實踐中,領悟和掌握方法,學會學習和創新。比如,“修訂版語文課標”在“課程的基本理念”中增加了“初步掌握學習語文的基本方法”的新要求,繼續“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學內容的確定,教學方法的選擇,評價方式的設計,都應有助於這種學習方式的形成。”在“教學建議”中提出“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積極倡導並認真探索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積極開發課程資源,精心設計教學方案,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學習。”在“評價建議”中增加了“運用多種評價方式,全面反映學生語文學習水平”的要求。
這些“理念、建議”,實質就是要求我們在語文課程實施中,要在注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點燃學生學習火花、形成自主學習習慣的同時,還要大膽創新教學模式,改革教學方法和手段,優化教學實施過程,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引導學生在學習中學會學習,教給學生開啟知識大門的“金鑰匙”,努力使我們的學生成為會學習、會創造的新一代。也就是要像教學研究專家蔣金鏞教授所要求的:“聰明的教師以學定教、為學而教,讓學生明白教的法子就是學的法子;教為學服務,為學生會學而教,是教師教學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這也正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就指出過的:“好的教師不是教,而是教學,教學生學”。
***三***豐富積累,增強語感,傳承文化,以培養有底蘊的人
長期以來,我們的語文教學,把篇章結構的分析、語法知識的傳授、結論性知識的灌輸等等,作為教學的“重頭戲”,既費時又低效,造成學生普遍積累不夠、底蘊不足、文化單薄、素養不高,嚴重削弱了“語文課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的發揮,體現不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一重要的“課程性質與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