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計走為上計典故

  走為上計:指戰爭中看到形勢對自己極為不利時就逃走。現多用於做事時如果形勢不利沒有成功的希望時就選擇退卻、逃避的態度。那麼走為上計有哪些典故呢?下面給大家整理了相關資料,希望可以幫到大家!

  

  劉邦鴻門宴巧脫身

  公元前206年,西楚霸王項羽聽說沛公劉邦攻取咸陽後欲在關中稱王,十分惱怒。在謀臣范增的建議下,項羽在鴻門設下酒宴,準備在席間尋機刺殺劉邦。劉邦劉邦深知赴鴻門宴凶多吉少,但項羽兵強勢壯,如果不去便會有須臾之禍。於是,劉邦帶著謀士張良、武將樊噲以及衛士來到鴻門。入席後,劉邦對項羽說:“我和併力攻秦,轉戰在黃河北,我作戰於黃河南,但自己沒料到先攻進函谷關,打敗秦軍。現有壞人散佈流言,使與我發生了誤會。望三思而後行啊!”這番話說得項羽心軟了。范增見項羽無意殺劉邦,找來項莊舞劍,想伺機刺殺劉邦。張良的好友項伯看出范增的用心,於是也拔劍起舞,不時用身體掩護劉邦,使項莊難以下手。

  在這千鈞一髮之際,張良授意武將樊噲入帳。樊噲仗劍持盾闖進帳中,目視項羽,怒髮衝冠。項羽賜他一碗酒和一條豬腿,樊噲狼吞虎嚥地喝了酒吃了肉,然後陳述劉邦的勞苦功高和赤膽忠心,指責項羽聽信流言蜚語。項羽一時無言以對。

  劉邦藉口上廁所,與張良、樊噲一同出帳。樊噲護送劉邦抄小路即刻脫身。張良估計二人已走遠,才回帳向項羽辭謝道:“沛公不勝酒量,不能親自向大王辭行,特地讓我帶來白璧一雙、玉斗一雙奉獻給大王和範。”項羽問:“劉邦現在何處?”張良答道:“他聽說大王要責備他,心中恐懼,現已返回霸上了。”范增聽說劉邦偷偷跑了,氣急敗壞地砸碎玉斗,惱恨地說:“將來奪取項王天下的,一定是劉邦了。我們今後都要當他的俘虜了!”

  在鴻門宴上,劉邦見項羽猶豫不決,以上廁所為名,藉機脫身,確屬明智之舉。

  楚軍七次佯敗

  楚莊王為了擴張勢力,發兵攻打庸國。由於庸國奮力抵抗,楚軍一時難以推進。庸國在一次戰鬥中還俘虜了楚將楊窗。但由於庸國疏忽,三天後,楊窗竟從庸國逃了回來。楊窗報告了庸國的情況,說道:“庸國人人奮戰,如果我們不調集主力大軍,恐怕難以取勝。”

  楚將師叔建議用佯裝敗退之計,以驕庸軍。於是師叔帶兵進攻,開戰不久,楚軍佯裝難以招架,敗下陣來,向後撤退。像這樣一連幾次,楚軍節節敗退。庸軍七戰七捷,不由得驕傲起來,不把楚軍放在眼裡。軍心麻痺,鬥志漸漸鬆懈,戒備漸漸失去了。

  這時,楚莊王率領增援部隊趕來,師叔說,“我軍已七次佯裝敗退,庸人已十分驕傲,現在正是發動總攻的大好時機。”楚莊王下令兵分兩路進攻庸國。庸國將士正陶醉在勝利之中,怎麼也不會想到楚軍突然殺回,倉促應戰,抵擋不住。楚軍一舉消滅了庸國。師叔七次佯裝敗退,是為了製造戰機,一舉殲敵。

  戰場案例

  走為上,指敵我力量懸殊的不利形勢下,”其實,中國戰爭史上,早就有“走為上”計運用得十分精彩的例子。

  春秋初期,楚國日益強盛,楚將子玉率師攻晉。楚國還脅迫陳、蔡、鄭、許四個小國出兵,配合楚軍作戰。此時晉文公剛攻下依附楚國的曹國,明知晉楚之戰遲早不可避免。子玉率部浩浩蕩蕩向曹國進發,晉文公聞訊,分析了形勢。他對這次戰爭的勝敗沒有把握,楚強晉弱,其勢洶洶,他決定暫時後退,避其鋒芒。對外假意說道:“當年我被迫逃亡,楚國先君對我以禮相待。我曾與他有約定,將來如我返回晉國,願意兩國修好。如果迫不得已,兩國交兵,我定先退避三舍。現在,子玉伐我,我當實行諾言,先退三舍。***古時一舍為三十里。***”

  他撤退九十里,已到晉國邊界城濮,仗著臨黃河,靠太行山,足以禦敵。他已事先派人往秦國和齊國求助。

  子玉率部追到城濮,晉文公早已嚴陣以待。晉文公已探知楚國左、中、右三軍,以右軍最薄弱,右軍前頭為陳、蔡士兵,他們本是被脅迫而來,並無鬥志。子玉命令左右軍先進,中軍繼之。楚右軍直撲晉軍,晉軍忽然又撤退,陳、蔡軍的將官以為晉軍懼怕,又要逃跑,就緊追不捨。忽然晉軍中殺出一支軍隊,駕車的馬都蒙上老虎皮。陳、蔡軍的戰馬以為是真虎,嚇得亂蹦亂跳,轉頭就跑,騎兵哪裡控制得住。楚右軍大敗。晉文公派士兵假扮陳、蔡軍士,向子玉報捷:“右師已勝,元帥趕快進兵。”子玉登車一望,晉軍後方煙塵蔽天,他大笑道:“晉軍不堪一擊。”其實,這是晉軍誘敵之計,他們在馬後綁上樹枝,來往奔跑,故意弄得煙塵蔽日,製造假象。子玉急命左軍併力前進。晉軍上軍故意打著帥旗,往後撤退。楚左軍又陷於晉國伏擊圈,又遭殲滅。等子玉率中軍趕到,晉軍三軍合力,已把子玉團團圍住。子玉這才發現,右軍、左軍都已被殲,自己已陷重圍,急令突圍。雖然他在猛將成大心的護衛下,逃得性命,但部隊喪亡慘重,只得悻悻回國。 這個故事中晉文公的幾次撤退,都不是消極逃跑,而是主動退卻,尋找或製造戰機。所以,“走”,是上策。

  走為上計解析

  走為上,指敵我力量的不利形勢下,採取有計劃的主動撤退,避開強敵,尋找戰機,以退為進。這在謀略中也應是上策。

  三十六計裡面“走”為上計,可見中國人對走的偏愛。古人早就知道走是儲存實力、逃避危險的最好的辦法,不然也就不會有溜之大吉、一走了之的說法了。 古今中外“走”的辦法可以說是千奇百怪,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保全自己。有的人因出走而得勢,有的人因出走而罹難,可見“走”這中間的學問是相當大的。

  在我方與敵方的較量中,如果我方處於劣勢,硬拼,是以雞蛋碰石頭,沒有生路;屈服,永遠受制於他人,更不可能有生路。惹不起,躲著走,方是求生求存求復興的上策。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三十年河東,四十年河西”,這叫“走著瞧”。曹操也可以說是跑得有聲有色。自從刺殺了董卓之後,一直是東跑西顛,濮陽敗給了呂布,宛城又輸給了張繡,赤壁被周郎火燒,華容道又差點死在關公刀下,到了潼關鬍子也割了,袍子也丟了,在那些地方不跑命早就沒有了,可曹操卻坐了天下。

  關羽是大起大落,過五關斬六將,要多威風有多威風,走出了水平,也走出了本事。可是到了走麥城,這一小步沒走好,卻把大英雄的命丟了。

  還有一種走計,稱為“棄權”,常用於國際國內各種政治場合。在評比、選舉或決策制定等事件中,各路諸候爭權奪利,都試圖以自己的意志左右局勢;或者弱小,哪一方都得罪不起,或者雖然強大,但哪一路神仙也不敢得罪,便宣稱放棄參與表態的權利,在保留意見的同時,保留了其它許多東西,說不定還能坐收漁翁之利。 第二次世界大戰,戴高樂如果不走,一直留在法國,可能命早就沒了,可是他走了,等到回來的時候便成了法國總統。

  走為上計按語

  古人按語說:“敵勢全勝,我不能戰,則:必降;必和;必走。降則全敗,和則半敗,走則未敗。未敗者,勝之轉機也。如宋畢再遇與金人對壘,度金兵至者日眾,難與爭鋒。—夕拔營去,留旗幟於營,豫縛生羊懸之,置其前二足於鼓上,羊不堪懸,則足擊鼓有聲。金人不覺為空營,相持數日,乃覺,欲追之,則已遠矣***《戰略考》·南宋 ***。可謂善走者矣!”

  敵軍處於全面優勢的態勢,一方軍對無法戰勝敵人,只有投降、講和或退卻三條出路。投降就是徹底失敗,求和屬於半敗,退卻則未必失敗。未必失敗就有可能找到勝利的轉機。

  如南宋將領畢再遇與金兵對壘,有一天晚上,他拔營撤退,旗幟照常留在營內,並預先把一些活羊吊起來,把它們的兩隻蹄子放在鼓面上。羊受不了倒懸的痛苦,掙扎中兩隻前蹄便頻頻擊打在鼓面上發出響聲-----懸羊擊鼓。金兵沒有察覺宋軍撤走了,幾天後才發現宋軍的營地空了,這時宋軍早已遠去了。這可以稱得上是善於退卻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