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墓什麼時候發現的

  編者按:在墓室清理當中發現有人頭骨、肢骨等部分遺骨,專家初步鑑定為一男兩女三個個體,其中墓主人為男性,專家認定年齡在60歲左右,與曹操終年66歲相近,推測是曹操的遺骨。

  據《三國志》等史料記載,公元220年曹操卒於洛陽,靈柩運到鄴城***今臨漳縣西南鄴北城***,葬在鄴城的西門豹祠以西丘陵中。曹操墓是一座多墓室的大型磚室墓。那麼?

  2008年,河南省文物局擬對安陽縣境內一東漢大墓進行搶救性發掘。2008年12月,經報國家文物局批准,河南省文物局組織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開始進行發掘工作。

  這座東漢大墓,曾多次被盜掘,但仍倖存一些重要的隨葬品。據統計,出土器物250餘件,包括金、銀、銅、鐵、玉、石、古、漆、陶、雲母等多種質地。器類主要有銅帶鉤、鐵甲、鐵劍、鐵鏃、玉珠、水晶珠、瑪瑙珠、石圭、石壁、石枕、刻名石牌、陶俑等。其中刻銘石牌共出土59件,有長方形、圭形等,銘文記錄了隨葬物品的名稱和數量。極為珍貴的有8件,分別刻有“魏武王常用挌虎大戟”、“魏武王常用挌虎短矛”等銘文。在追繳該墓被盜出土的一件石枕上刻有“魏武王常用慰項石”銘文,這些出土的文字材料為研究確定墓主身份提供了重要的、最直接的歷史依據。

  同時,該墓還出土有大量畫像石殘塊。這批畫像石畫工精細嫻熟,雕刻精美,內容豐富,有“神獸”、“七女復仇”等圖案,並刻有“主薄車”、“咸陽令”、“紀樑”、“侍郎”、“宋王車”、“文王十子”、“飲酒人”等文字,為漢畫像石中罕有的精品。

  在墓室清理當中發現有人頭骨、肢骨等部分遺骨,專家初步鑑定為一男兩女三個個體,其中墓主人為男性,專家認定年齡在60歲左右,與曹操終年66歲相近,推測是曹操的遺骨。

  後經河南省專家論證,確認此東漢大墓即為史籍記載中的高陵。

  延伸閱讀:

  墓葬年代

  從墓葬形制及結構看,西高穴二號墓與洛陽發現的曹魏正始八年大墓基本相同。如均為帶有較長斜 坡墓道的大型多墓室磚室墓,前室均有兩個側室,方向為坐西向東略偏南;前室平面為正方形,四角攢尖 頂;都出土有鐵質帳構架等戶表明兩墓年代應接近,並有明顯的傳承關係。從出土器物形制來看,西高穴 二號墓出有東漢晚期的典型器物,如陶鼎、敦、壺、案等,具有明顯的東漢晚期的時代特徵,其時代應早 於魏晉。另外,二號墓用磚為特製的大型墓磚,與洛陽鄺山發掘的東漢墓磚也基本相同。因此,根據墓葬 形制及結構、出土陶器形制,並結合所出東漢五殊錢、畫像石的內容等多方面證據,西高穴二號墓的時代 應為東漢晚期。

  墓主人身份

  西高穴二號墓應為魏武王曹操的高陵,其理由如下。

  首先,該墓為東漢末期大墓,與曹操所處時代相符。該墓所出刻銘石牌多出自後室南側室中,位置集 中,有的直接壓於漆木器和鏽蝕的帳構架之下,位置應沒有被擾動。這些石牌具有當時流行的“物疏”性 質,其上所刻文字內容有“木墨行清”、“香囊姍雙”等,均為當時特有用語。這些石牌字型為漢隸,俗 稱“八分體”。也與當時字型相同。

  該墓前室所出刻有“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大戟”等石牌上的“魏”字寫法,具有東漢末期的時代特徵。 在“委”和“鬼”字中間加一“山”字,這是東漢至魏晉時期存在的特殊寫法,北魏以後中間的“山”字 已不再出現。這也是判定此墓為東漢至曹魏時期的有力證據。“常所用”等用語也符合當時語法習慣。如 《三國志&S226;吳書》上就有孫權“即敕以己常所用御嘖青嫌蓋賜”給周泰的記載。

  其次,該墓與同期墓葬相比,規模巨集大,結構複雜,埋葬較深,僅其墓道就可見一斑。墓道長近40、 上口寬近10、最深15米。寬度比已被認定為北齊開國皇帝高洋的灣漳大墓寬兩倍還多,長度也多出10米。 因此,此墓應為王侯一級的,與魏武王曹操身份相符。整個墓室深達15米,也與曹植在其《誄文》中所寫 的“窈窈弦宇,三光不入”相符。

  第三,曹操於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六月,令日:“因高為基,不封不樹”。此墓葬所處位 置海拔103一107米,比3公里之外的固岸北朝墓地海拔高出10米,符合其“因高為基”的要求;此次發掘 ,在墓室上面未見有封土,與曹操令日:“不封不樹”的要求符合。

  第四,該墓位於西門豹祠西,與曹操令日:“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其規西門豹祠西原上為壽陵 ”相符。西門豹祠位於鄴城故城西、漳河南岸,今漳河大橋南行1公里處,地屬河南安陽縣安豐鄉豐樂鎮 。其故址尚存,現為一高臺地,高出地面約2——3米,其上為一東漢至南北朝時期的遺址。在這裡的地面 上,至今還散落著不少東漢、東魏、北齊時期的磚瓦殘片,這說明在當時該處曾存在地面建築。

  據《水經注》濁漳水條記載:“漳水又東逸武城南。……漳水又東北逸西門豹祠前。祠東側有碑隱起 ,為字詞堂,東頭石柱勒銘日:‘趙建武中所修也’”。這是目前所知西門豹祠中較早的文獻記載。其建 於後趙建武年間,即公元335——348年。此勒柱石刻現存於臨漳縣文物保管所。

  唐代的《元和郡縣圖志》相州鄴縣條中明確記載:“魏武帝西陵在縣西三十里”。同書亦載,西門豹 祠在“縣西十五里”,與現西門豹祠的位置相符。而西高穴村東距鄴城故址14.丁公里,其位置與文獻所 記載的曹操高陵的位置也相符。

  第五,1998年4月,在西高穴村發現了考古後趙建武十一年***公元345年***大僕卿驗馬都尉魯潛墓誌。 墓誌記載:“故魏武帝陵西北角西行四十三步,北迥至墓名堂二百五十步”。此墓誌是最早明確記載魏武 帝高陵具體方位的出土文獻,它將魏武帝曹操高陵的位置鎖定在漳河南岸的西高穴村範圍內。此墓誌所記 載的墓主人魯潛去世的年代距曹操去世時僅125年,魯潛墓誌所記載的資料應該是可靠的。

  第六,該墓出有刻“魏武王”三字的銘牌7塊,以前室所出的刻有“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大戟”的石牌最 為完整。石牌出土時已斷為兩節,一節的位置距南壁1.4、西壁3.75米;另一節距西壁2.7、南壁1.15及墓 底0.5米。石牌出土位置明確,所提供的資訊也準確,是認定墓主身份的直接證據。

  《三國志&S226;魏書&S226;武帝紀》記載,建安十八年五月丙申,天子策命***曹***公為魏公。此後又分封為魏王 ,建安二十五年一月,“庚子,王崩於洛陽,年六十六。……諡曰武王,二月丁卯,葬高陵”。同年十月 ,曹丕代漢自立,建立魏朝,追尊其父為武皇帝,廟號太祖。因此,曹操的爵位先為魏公,再為魏王,去 世後諡魏武王,後為魏武帝,這是一個脈絡十分清晰的過程。魏武王是曹操下葬時的稱謂,因此其稱謂相 符。

  第七,據《三國志&S226;魏書&S226;武帝紀》,建安二十一***公元213年***年夏四月,天子冊封曹操為魏王,邑三 萬戶,位在諸侯王上,獲得“參拜不名、劍履上殿”的權力。此墓所出圭、璧體型較大,也可反映出該墓 葬的王侯等級,而且圭、璧配套使用又是帝王陵墓的一個突出特徵。這表明墓主人具有王一級的身份和地 位。在目前已發現的7座東漢諸侯王墓中,該墓規格是很高的,也與文獻記載的“位在諸侯王上”的內容 相符。

  第八,曹操在其《遺令》中叮囑其後人要“斂以時服,無藏金玉珍寶”。在該墓中未發現有為其安 葬所製作的金玉禮器。所出土的金絲、金鈕釦等均為衣服上的飾品,而且在記載其隨葬品的石牌中也沒有 關於金銀珠玉的記載。此外,圭和璧等大型禮器,均為石質。其中一件玉佩,其尖部已經殘缺,說明是墓 主生前常所用的東西,這也是其“斂以時服”的有力證據。

  第九,該墓所出陶器,器形偏小,做工粗糙,均為泥質素面灰陶,未見漢代墓葬中常見的彩陶。這也 符合曹植在《誄文》中“明器無飾,陶素是嘉”的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