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腐什麼時候發明的

  豆腐是最常見的豆製品,又稱水豆腐。主要的生產過程一是製漿,即將大豆製成豆漿;二是凝固成形,即豆漿在熱與凝固劑的共同作用下凝固成含有大量水分的凝膠體,即豆腐。下面小編給大家說說,供大家閱讀!

  

  劉安是世界上最早嘗試熱氣球升空的實踐者,也是中國豆腐的創始人。相傳是在前164年他發明了豆腐!

  當時淮南一帶盛產優質大豆,這裡的山民自古就有用山上珍珠泉水磨出的豆漿作為飲料的習慣,劉安入鄉隨俗,每天早晨也總愛喝上一碗。一天,劉安端著一碗豆漿,在爐旁看煉丹出神,竟忘了手中端著的豆漿碗,手一撒,豆漿潑到了爐旁供煉丹的一小塊石膏上。不多時,那塊石膏不見了,液體的豆漿卻變成了一攤白生生、嫩嘟嘟的東西。八公中的修三田大膽地嚐了嚐,覺得很是美味可口。可惜太少了,能不能再造出一些讓大家來嚐嚐呢,劉安就讓人把他沒喝完的豆漿連鍋一起端來,把石膏碾碎攪拌到豆漿裡,一時,又結出了一鍋白生生、嫩嘟嘟的東西。劉安連呼“離奇、離奇”。這就是八公山豆腐初名“黎祁”,蓋“離奇”的諧音。

  豆腐製作工藝

  豆腐的原料是黃豆、綠豆、白豆、豌豆等豆類。先把豆去殼洗淨,洗淨後放入水中,浸泡適當時間,再加一定比例的水,磨成生豆漿。接著用特製的布袋將磨出的漿液裝好,收好袋口,用力擠壓,將豆漿榨出布袋。一般榨漿可以榨兩次,在榨完第一次後將袋口開啟,放入清水,收好袋口後再榨一次。

  生豆漿榨好後,放入鍋內煮沸,邊煮邊撇去上面浮著的泡沫。煮的溫度保持在90~1 10℃之間,並且需要注意煮的時間。煮好的豆漿需要進行點滷以凝固。點滷的方法可分為鹽滷點滷和石膏點滷兩種。鹽滷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鎂,石膏的主要成分是硫酸鈣。

  這裡主要介紹石膏點滷的方法:先將焙燒好的石膏碾成粉末,加水調成石膏漿,倒入剛從鍋內舀出的豆漿裡,並用勺子輕輕攪勻。不久之後,豆漿就會凝結成豆腐花,在豆腐花凝結後約15分鐘內,用勺子輕輕舀進已鋪好包布的木託盆或其他容器裡。盛滿後,用包布將豆腐花包起,蓋上木板,壓10~20分鐘,即成水豆腐。在南方也有直接用生石膏加水磨漿,點滷時把磨好的石膏漿倒入豆漿攪拌。只是需要掌握好分量——需要豆腐老些則新增的石膏漿多此。若要制豆腐乾,則須將豆腐花舀進木託盆裡,用布包好,蓋上木板,在板上堆上石頭。壓盡水分,即成豆腐乾。

  豆製品

  毛豆腐,著名徽菜、釀豆腐,著名的客家菜、豆花***又稱豆腐腦、豆腐花***、麻婆豆腐、臭豆腐、幹豆腐、豆腐皮、茶幹、凍豆腐、豆卜。

  彩色豆腐這是市場上流行的一種更有營養,更健康的豆腐。彩色豆腐與傳統豆腐一樣,都是以大豆為原料。不同的是,它在製作中加入天然蔬菜果汁輔料,形成天然色彩,且含有豐富的營養成分,儲存了蔬菜中的纖維質,有利於人體吸收、消化。製作彩色豆腐的基本工藝與傳統豆腐略同,關鍵工序是菜汁的加入。

  彩色豆腐的色澤主要取決於蔬菜汁的色澤。如制綠色豆腐可選用芹菜,蘿蔔纓和芹菜纓,辣椒葉,紅薯葉等;製作黃色豆腐,可用胡蘿蔔等;製作紅色豆腐,可用番茄來榨汁。

  一塊標準豆腐的大小應該是長120mm 寬90mm 高60mm

  黑蒜豆腐、深海小海帶豆腐、亞麻籽豆腐是市場上創新的一種植物蛋白凝凍。是對普通豆製品的深加工,與普通豆腐相比,其營養價值更高。

  豆腐味甘性涼,有益氣和中、生津潤燥、清熱解毒的功效。不過豆腐雖好,多吃也有弊,過量也會危害健康。

  1、引起消化不良:豆腐含有豐富的蛋白質,一次食用過多不僅阻礙人體對鐵的吸收,而且容易出現腹脹、腹瀉等症狀。

  2、促使腎功能衰退:人到老年,腎臟排洩廢物的能力下降,大量食用豆腐,攝入過多的植物性蛋白質,會使體內生成的含氮廢物增多,加重腎臟的負擔,使腎功能衰退,不利於身體健康。

  3、促使動脈硬化形成:豆製品中含有豐富的蛋氨酸,在酶的作用下可轉化為半胱氨酸,半胱氨酸會損傷動脈管壁內皮細胞,易使膽固醇和甘油三酯沉積於動脈壁上,促使動脈硬化形成。

  4、導致碘缺乏:大豆含有皁角苷的物質,不僅能預防動脈粥樣硬化,還能促進人體內碘的排洩。長期過量食用豆腐很容易引起碘缺乏,導致碘缺乏病。

  5、促使痛風發作:豆腐含嘌呤較多,嘌呤代謝失常的痛風病人和血尿酸濃度增高的患者多食易導致痛風發作,特別是痛風病患者要少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