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經驗總結範文

  在教育過程中,家長要作表率,身教重於言教,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會對孩子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對孩子的習慣要常檢查督促。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範文,歡迎閱讀!

  篇一

  每一個孩子都是父母的寶貝,是一個家庭的希望,讓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將來有出息是每一位家長的理想和願望。孩子的健康成長受著學校、家庭和社會等多方面的影響和制約,其中家庭教育尤為重要,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其實對於如何做一個合格的家長,很多時候我也很茫然,但不管怎樣,育子這一關是天下所有父母都非過不可的,現在我把自己在教育孩子方面的一些心得體會拿出來,與大家分享並探討。

  一、培養良好的習慣是孩子健康成長的關鍵。

  英國有句名諺:“行動養成習慣,習慣形成性格,性格決定命運”,由此足見養成良好習慣的重要性。習慣包括學習、生活等方面,習慣一旦養成就很難改變,不好的習慣使學習效率低下,影響生活質量,與人關係不和諧。習慣是從小養成的,因此要教育孩子從小養成好習慣。

  首先要培養孩子獨立學習的習慣。家長不要一直在孩子身邊陪著孩子學習,這樣不利於孩子獨立思考,使孩子產生依賴心理,遇到困難不能自己想辦法解決。我從孩子幼兒園大班起就給他立規矩:放學後先完成作業,遇到難題先自己想。孩子通過獨立思考得出的答案會記得比較牢,也利於孩子的發散思維。獨立學習的習慣只要養成了,以後的教育就可以事半功倍了。

  其次要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生活習慣都是一些細小的事情,但對一個人的成長卻有著重大影響,古語云:“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家長可以從小給孩子制定一些規矩,如不能罵人,不能打人,不準說謊話,看見長輩要問好,對待別人要有禮貌,甚至規定吃飯時筷子不能在菜盤裡亂挑揀,事情很小,但很能體現一個人的修養,特別在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個人的品德和修養將和個人工作能力和學歷同等重要。

  當然,習慣的養成不能一蹴而就,要通過日積月累,家長首先要作表率,身教重於言教,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會對孩子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然後對孩子的習慣要常檢查督促。

  二、營造良好的家庭閱讀氛圍。

  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的養成與家庭的學習氛圍有密切的關係。由於所從事的職業的關係,我們的家裡藏書較多。平時的閒暇時間也大多花在閱讀上,家庭幾乎與撲克、麻將無緣,孩子從小就處於一個相對安靜的環境中,耳濡目染,自然養成了愛讀書的習慣。

  孩子小的時候就很愛聽故事,每天晚上我會選擇一些生動有趣的故事聲情並茂地念給他聽,唸了幾遍後就嘗試著讓孩子複述,鍛鍊他的記憶和表達能力。到孩子讀學前班掌握了大量的詞彙時,我就不再念故事,而是讓他自己看,有時孩子也會對我們接觸的書籍內容產生好奇,我們就會因勢循誘,用淺顯的語言來介紹有關的內容。有時孩子遇到問題我也是鼓勵他到書本中去尋找答案,實在找不到的就到網上搜索。

  為了既能保護孩子可貴的閱讀興趣,又不傷害孩子的眼睛,我還花費不少時間去網上搜索一些線上聽的好故事讓孩子聽,內容涉及天文、地理、歷史、自然等等。這樣孩子的求知慾越來越強,閱讀領域越來越廣,既積累了相關知識,又開拓了視野。

  三、肯定鼓勵與嚴而有度的要求相結合,培養孩子自信自律。

  教育孩子有古訓“嚴師出高徒”,現代教育觀念又強調“好孩子是誇出來的”。可有時要求太嚴怕壓抑孩子的個性,鼓勵太多又怕孩子驕傲自滿,真讓人為難。我認為比較妥當的做法是——肯定鼓勵和嚴而有度的要求相結合。

  肯定鼓勵,樹立孩子自信。俗話說:“數子十過,不如獎子一長”。在日常生活中,我對孩子的教育方法是多給予肯定、讚賞,自覺地樹立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不但學習上我對孩子進行鼓勵,在生活的各個方面我都是這樣做的,這可以使孩子經常保持樂觀、向上的心態。每天出門上學前我都會和孩子說:“希望你今天過得快樂!”每天放學見面我都會問:“今天過得好不好?學了什麼新知識?回答什麼問題得到老師誇獎了?”如果孩子真有出色的回答或表現,我也不吝讚美之詞。孩子如果考試失利了,我會和他分失敗的原因,用發展的眼光看孩子,相信他下次會做得很好。當孩子得意地拿著自己富於幻想的作品在我面前展示時,例如手工製作、繪畫、橡皮泥作品、益智積木作品等,我會有針對性的鼓勵,例如哪兒有自己獨特的見解和表現。哪怕孩子的見解非常稚拙,家長的哪怕一點鼓勵也可以發展孩子的創新意識,培養孩子的創新精神。及時的恰到好處的鼓勵,可以很好地培養孩子的自信心,是孩子進步成長的階梯。

  嚴而有度的要求,培養孩子自律。孩子年齡小,意志力薄弱,無論在學習和生活中都普遍存在著自控力差、缺乏堅韌性、堅持性,對孩子嚴格要求是必須的,也是明智的。比如我們要求孩子做事認真,就讓他從點滴小事做起。刷牙、洗臉、整理自己的學習用品等,一定不可以馬馬虎虎,敷衍了事;早睡早起,不可以因為節假日就睡懶覺而打破規矩;能自己解決的事一定要盡力去解決,不可以急躁,依賴他人;不可以沉迷於網路遊戲,玩夠家長給定的時間必須立刻結束等等。家長必須嚴格而且有耐心地要求孩子做一個自律的人,自律不僅對孩子現在的學習有益,而且對孩子今後在社會上的工作和生活也有很大的影響。

  當然對孩子的嚴要求要適度,期望值過高,只能對孩子造成較大的心理壓力,不利於孩子的全面發展和綜合素質的提高。嚴要求要符合孩子的個性特點、身心發展特點,要求過高,標準過嚴,孩子努力也做不到,會使孩子產生自卑心理,壓抑孩子的個性發展。要求過低缺乏前進的動力,又會影響孩子的提高。若目標適宜,也就是俗語講得跳一跳能夠摘到桃子,這樣可以讓孩子循序而持久的發展。

  四、親近自然,終身學習,與孩子共同成長。

  人的一生時光短暫,和孩子共同經歷的每一天、每一時段在將來都會成為最美好的記憶,所以我們一直堅持自己帶孩子,讓他感受我們對他的深深關愛與期望,同時我們也見證他的每一次變化和成長。我們儘量抓住和創造機會就帶孩子外出旅遊,見識外面的世界,平時經常帶孩子去附近的景點、公園或鄉村田野,與孩子一起玩遊戲,帶孩子去池塘裡撈魚,到大自然聆聽鳥語蟲鳴,春秋時節到地裡看莊稼,讓他明白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道理。

  世上沒有天生成功的父母,也沒有不需要學習的父母。在學習知識方面家長也應與時俱進。現在的孩子成長在高速發展的時代,遇到的新情況、新問題多。孩子對電腦、天文、地理、藝術、體育等知識的渴求日益增長,這就要求父母不斷學習,充實和更新自己各方面的知識。如今是個終身學習的時代,努力成為學習型父母,應該說是為人父母的基本要求。對孩子好奇的問題要能正確回答,即使不會回答,也應教給孩子找到答案的方法,千萬不能孩子問問題時,父母一無所知。這會傷了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慾,也損害家長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時間長了孩子就不願意和你交流了。

  我的兒子不是一個很優秀的孩子,作為家長,我也不是一個很成功的家長。教育兒子,我也是摸著石頭過河,也許等有點經驗了,卻發現兒子已經長大了。但是,我知道,我愛我的兒子,我會為了他不斷學習,不斷嘗試,無論結果如何如何,我始終堅信教育和愛的力量。

  篇二

  對於怎樣教育好子女,一直以來都是家長們共同探討的話題,其實,教育孩子的方式也是多種多樣的,但每個孩子的教育方法也是因人而異的。 自從女兒降臨的那一刻起,我就一直擔任著全職媽媽的這個角色。然而,我也面臨著一項堅巨的工程,那就是對女兒的教育。每個孩子都是世界獨一無二的,都有自己的特點。正如教育家陶行知所說:“幼兒如幼苗,必須培養得宜,方能發芽滋長。”

  以下是我的一點小心得:

  一、多給孩子行動上的鼓勵,每當孩子成績有滑落的時候,我會經常告訴她,態度決定一切。

  二、當孩子每做一件事,只要是她盡力了,我就會給她肯定和表揚,要善於和孩子用心去溝通,要對孩子察言觀色,及時知道孩子的想法。適時對孩子的錯誤想法進行疏通,朝著正確的方向引導。

  三、在品格和性格方面,多以朋友的方式和孩子交流,給孩子多一些信任。

  讓孩子多接觸社會,多接觸陌生人,從而懂得怎麼樣和別人相處。

  四、讓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幫助孩子養成認真負責的好習慣和責任心。我認為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比學習成績更重要,只要孩子有了好習慣,孩子將會受益終生。

  五、不管孩子是在生活上,還是學習上有苦悶或疑惑,我都會耐心而認真地傾聽,幫助解決孩子的思想問題,必要時也會尋求老師的幫助,慢慢的孩子就和我成了無話不談的好朋友。

  以上是我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的一點心得,相信孩子在我們的關注中,一定會健康成長的。

  篇三

  當好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是我們每一位家長都要經歷的事情。當我們的孩子瓜瓜墜地的那一刻起,我們就責無旁貸的要承擔起養育他並且要教育他的責任。我是一位兩個孩子的母親,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也許我更有心得,在這裡,我想和大家就教育孩子的問題來共同探討一下,一是把我教育孩子的那些好的心得與大家分享,二是想吸取一下大家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更好的經驗。

  首先我要強調的是,既然我們是孩子的父母,那我們就不應該讓我們的父母去幫助我們來教育我們的下一代。因為我們的父輩與我們的孩子之間是有代溝的,他們的教育方法與教育理念在如今這個年代已經過時了,要想讓我們的孩子在二十一世紀成為人才,那在教育上面就需要我們自己親自出馬才為上策。雖然我們和孩子之間也有代溝,但比起爺爺奶奶,他們還是更容易接受我們的觀念,而如今很多的父母因為各種原因都忽略了親自出馬,來教育和培養我們的下一代。

  我本人是一位“職業”媽媽,自從有了孩子,我放棄了工作,在家裡專心照顧我的孩子。在撫養他長大的同時我沒有忘記要好好的教育他,給他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在他剛剛學會走路但還不會說話的時候我就告訴他,媽媽把家裡打掃得乾乾淨淨,你不要把你的玩具隨便擺放,那樣會讓本來乾淨的房間顯得又髒又亂。孩子雖然不會說話,但我相信他一定能聽的懂我在說什麼,也一定能看到我在做什麼。每當他把自己的玩具到處擺放的時候,我都會在他的身後隨手把玩具撿回到他的玩具箱中。久而久之,他明白了,他的玩具不能放在地上或者是其他地方,在他不玩的時候,玩具一定要放回箱子裡面。從此他每次玩玩具時都會從自己的箱子裡拿一兩件出來,不想玩了就放回箱子裡面。這雖是一個小小的舉動,但他卻讓我的孩子養成了愛乾淨的習慣。還有就是與大人講話,我告訴他,和比自己年齡大的人說話一定要說“您”,你、我、他的稱呼只能和自己的同齡人或者是比自己小的人才可以說。見到老人,你必須叫爺爺、奶奶;見到和爸爸媽媽年齡相當的人要喊叔叔阿姨,見到和哥哥年齡差不多的人一定要叫哥哥或姐姐,主動叫人這是一個好孩子應該做的。在我的教育下我的孩子不但贏得了街坊四鄰的誇獎,在學校他一樣贏得了老師們的讚揚。

  在學習方面,我的孩子比較主動。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把手洗乾淨,然後寫作業。無論作業多少,他都會認真的寫完才吃晚飯。一至四年級,他沒有養成自己檢查作業的習慣,到了五年級,他主動要求自己來檢查作業,因為他知道了自己不會檢查作業對他沒有好處。我在孩子的學習上沒有太多的操心,順其自然比較明智。比如他考試沒考好,成績不是很理想,我沒有責罵,但我也並不是無動於衷,我的孩子會感覺到我默默無聲中的那份失落與期望,更能體諒到我是在給他留著面子,此時的他會暗下決心,下一次的考試他會給我 一個驚喜,給自己一個交代。其實我們的孩子都是二十一世紀的“神童”,他們或許在某些方面比其他孩子要出眾很多,這就需要我們做家長的多多觀察,多多發現。我本人不贊成一概而論,例如:聽哪位專家說,孩子要多給讚揚,少給批評。我以為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個性,假如我們一味的尊崇專家的建議,對我們的孩子只說好,不說錯,也許對某些孩子而言這樣可以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但更多的孩子則是好壞不分。當我們發現孩子錯得離譜時,我們的責罵也許會讓他們接受不了,所以才會有離家出走,跳樓自殺等惡性事件的發生。當然,我們也不能總挑孩子的不是,那樣孩子一樣不會有好的結果。最主要的是我們做家長的要用心去和孩子交流,去和孩子接近,及時發現孩子的優點,及時糾正孩子的錯誤,及時幫助孩子處理棘手的問題。我們不能總把自己擺在家長的位置而忽略了孩子的自尊,也不要總把孩子的尊嚴放在首位而忘記了我們做家長的責任,針對自己的孩子,我們要看準時機,以不變應萬變,把眾多專家的理念總結到一起。該尊重孩子的時候我們一定要放棄自己的尊嚴,該提醒孩子的時候我們要一針見血,該鼓勵孩子的時候我們不要吝嗇更多的好詞好句,該讓孩子原諒的時候我們一定要拿出百分之百的誠意來讓孩子知道,這件事情是我們錯了,希望孩子能原諒我們的過錯。看到孩子不需要任何條件和理由的就原諒了我們,此時我們做家長的心裡是否留有愧疚,愧疚我們為什麼會一直抓住孩子的小辮子久久不肯放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