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級語文蜜蜂教案

  當走向內容個性化、編制過程開放化、尊重學習主體自主化,教學目標自然會隨之而走向生成化。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給大家作為參考,歡迎閱讀!

  

  教學目標

  1.會認“試、驗、證”等10個生字,會寫“袋、概、減”等14個生字。正確讀寫“無論、試驗、紙袋、證實” 等詞語。

  2.學習默讀課文,瞭解主要內容,學習法布林的觀察發現和探索精神,以及嚴謹的科學態度和求實的科學作風。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表達課文蘊含的思想感情。積累語言。

  4.通過查資料,進一步瞭解有關蜜蜂的知識。

  教學重點、難點

  弄清為了驗證蜜蜂有沒有辨別方向的能力,作者是怎麼做的,結論又是怎樣得出的。

  教學準備

  生字卡、蒐集有關蜜蜂的有趣知識。

  第一課時

  課時目標

  1.會認“試、驗、證”等10個生字,會寫“袋、概、減”等14個生字。正確讀寫“無論、試驗、紙袋、證實” 等詞語。

  2.學習默讀課文,瞭解主要內容,弄清實驗過程。

  教學流程

  一、回憶舊知,匯入新課

  1.回憶舊知

  同學們,我們曾經學過《蜜蜂引路》這篇課文,誰能說說這篇課文講了個什麼故事嗎?

  2.匯入新課

  法國著名科學家,科普作家法布林為了證實蜜蜂會辨別方向的能力,做了一個非常有趣的實驗,你想知道是個怎樣的實驗嗎?讓我們走進《蜜蜂》這篇課文一同去看看,同時也看看實驗的結果怎樣。

  二、初讀課文

  1.循序漸進讀課文。

  第一遍:邊讀邊找出帶有本課生字的詞語,藉助後邊的拼音爭取把字音讀準確。

  第二遍:再讀課文,進行自我測試,看看自己是否還需要藉助課後的生字表。如果不小心忘了,還可以再看看生字表。

  2.互幫互助學生字。

  ***1***出示生字卡,請已經有把握的學生來做小老師,帶領大家一起鞏固,教師隨時糾正讀音,點評。

  ***2***交流是怎麼認識生字的,肯定各種不同的識字方法。

  ***3***出示生字卡片或課件,指名讀、開火車讀。

  3.指名逐段朗讀課文,爭取對課文的脈絡有更為清晰的認識。

  三、細讀課文

  ***1***明確默讀要求:不出聲、不指讀、邊讀邊想,還可以動筆畫出重要的詞語和句子。

  ***2***初次默讀,感知全文:這篇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麼事?

  ***3***再次默讀,帶著問題思考:為了驗證蜜蜂有沒有辨別方向的能力,作者做了一個怎樣的試驗?

  ***4***複述故事:用自己的話將試驗的過程說一說。

  【有目標地讀,有層次地讀,循序漸進,學生才能讀出水平來,以讀促悟,以悟促讀。】

  四、指導寫字

  1、 投影出示生字詞,自讀,指名讀,讀準字音。

  ***1***出示要寫的生字:論、試、驗、袋、證、概、阻,引導觀察,說說書寫這些字時要注意些什麼。

  ***2***學生自主合作學習,討論怎麼記住這些生字,並且介紹自己的識字方法。

  ***3***指導寫字:課件演示,逐字指導,學生通過觀察自己總結書寫,然後,教師用投影展示,集體評議學生寫的字。

  2.抄寫詞語。

  的教案的反思

  《蜜蜂》是法國著名的昆蟲學家法布林的作品,課文以第一人稱的敘述方式寫了他所作的一個試驗,即證實蜜蜂是否具有辨認方向的能力,體現了作者嚴謹的科學態度和求實作風。課文的敘述線索清楚,情節完整。首先寫“我”聽說蜜蜂有辨別方向的能力,想做個試驗;再寫“我”試驗的過程,試驗步驟非常清楚完整。選編這篇課文的意圖不僅讓學生進行語文能力的訓練,而且要讓學生了解作者觀察、思考、試驗的方法和探索精神。本課的重難點是弄清為了驗證蜜蜂有沒有辨別方向的能力,作者是怎麼做得,結論又是怎樣得出的。

  我在講授新課之前,首先讓學生進行了自學,自學內容包括生字詞彙的認讀書寫,其次,就是課文主要內容的概括。最後是優美句子的欣賞。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是三年級的教學重點之一。對於三年級的語文教學首先是從字詞句段開始的,這樣讓學生從易到難,一步一步開始,從字詞句段到整篇課文,讓學生抓住關鍵詞句,進而理解段落文章大意。不能讓學生直接從概括文章大意開始,這樣容易產生問題,學生一開始就有可能被難住,而就此產生牴觸情緒。在實際的教學過程,我也發現了這個現象,學生如果直接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就設定了障礙,學生在回答問題是產生了很多分歧,存在很多疑難問題。對於課文的學習應該先從字詞句段開始,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從簡單的地方開始,這樣由易到難一步步進行。

  在自學蒐集資料時,也出現了問題。由於缺乏指導,孩子只是盲目德爾蒐集資料,而不能進行分類整理,甚至蒐集了一些與課文無關的資料。所以在以後蒐集資料時應該給與一定的指導,給出一定的指導,讓學生明確蒐集哪些資料,怎樣蒐集整理資料。

  在學生理解讀課文受到的啟示時,給學生一些明確的答案。其實這樣是不可取的。這一部分是拓展延伸部分,可以讓學生根據實際情況回答,能回答多少算多少,無需給予一些限定,可充分發揮學生的理解分析能力,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