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守邊人魏德友的心得體會

  魏德友好樣的,他心有祖國、心有邊疆,為了巡邊而甘於奉獻,什麼時候,中華民族都需要這樣的偉大精神。以下是小編帶來的學習魏德友心得體會,希望對你有幫助。

  學習魏德友心得體會一

  中哈邊境新疆薩爾布拉克草原的黃昏,是一種空曠而孤寂的美。當橙紅色的日輪墜向遼闊的地平線,草原深處的涼意漸濃,黑夜張口吞噬大地,形影相弔的白楊昂首堅挺,流連淡淡的夕照。

  踏著彩霞的餘暉,草原的牧民們揮鞭趕著牛羊,從薩爾布拉克草原毗鄰邊境線的春秋牧場遷移到別處的夏季牧場。一望無垠的草原只剩下了76歲的魏德友和他的100多隻羊。守邊了半個多世紀,這位有著32年黨齡的老黨員習慣了孤獨的生活。

  用木條插上了羊圈的門,魏德友回到自己居住的土房,一骨碌躺到了床上。門外羊圈裡時不時傳來一兩聲低吟。除此之外,草原寂寂,四野悄悄。

  流動的崗哨

  薩爾布拉克草原地勢平緩,邊境線缺少天然屏障。除了哨點的邊防軍隊,護邊員的巡查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牧民們搬走後,草原變成了“無人區”,發生偷越境的概率相對較大。塔城裕民縣邊防大隊政委葉爾那說。

  魏德友是主動選擇留下來的。過著“家住路盡頭,放牧就是巡邏”的生活。

  每天的清晨或傍晚,魏德友要來回走8公里的牧道去邊境線,看有沒有人員經過的痕跡,到牧民留下的房子檢視情況。

  幾個月前,3個年輕人騎著摩托車往邊境方向走,魏德友扯著嗓子、一路小跑,在鐵絲網跟前截住了他們,勸他們離開。

  半個多世紀來,魏德友義務巡邊近20萬公里,勸返和制止臨界人員千餘人次,堵截臨界牲畜萬餘隻,未發生1起涉外事件。

  “這是我和戰友曾經戰鬥過的地方,我要守到自己動不了的那一天。”魏德友說。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邊境最危險的工作就是放牧。魏德友說,他和守邊牧民堅持通過放牧的方式捍衛領土,與手握鋼槍的外國士兵面對面也不曾後退。

  1973年,魏德友騎馬沿著沒有邊境設施標記的“爭議區”放牛,發現一架飛機在上空盤旋。等到飛機離開後,他在盤旋區域內尋覓可疑跡象,發現兩串朝向境內的腳印,向連隊彙報展開地毯式搜尋,最終可疑的人退回到邊境線以外。

  年逾古稀的魏德友仍沒有“退休”的想法。有一次巡邊遭遇暴風雪,迷失方向的他被困5個多小時。兒女擔心父親的安危,央求他回家養老,但一直沒能說動。

  魏德友的妻子劉京好告訴記者,對邊境,魏德友有割捨不下的感情,一天不到邊境看看,就感覺少了點東西。

  “現在走了,以前不就白守了”,魏德友說完向著羊群小跑一陣,像是示意記者:自己身體還硬朗得很。

  50臺收音機

  魏德友脖子上總掛著1臺黑色收音機。這是兩年前趕集的時候花80塊錢買的。收音機掉漆的地方鏽跡斑斑,坑坑窪窪的摔打痕跡記錄著歲月的磨礪。

  對這個不抽菸不喝酒的老人來說,收音機是除妻子劉京好之外的另一個“老婆”——放羊的時候,巡邊的時候,種菜的時候,機子不會離身。

  “除了睡覺,其他時候都開著。”草原上訊號不穩定,只能搜到4個臺,但有新聞、能聽歌,魏德友已經知足了。

  草原風大夾帶著沙土,收音機特別容易壞。從1964年到新疆生產建設兵團一六一團兵二連屯墾守邊至今,魏德友整整用壞了50臺收音機。

  年代不同的50臺收音機,是魏德友52年守邊歷史的見證。

  1964年,24歲的魏德友響應號召,從北京軍區轉業到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與30多名戰友遠赴萬里之外的茫茫戈壁屯墾戍邊。

  緊接著,他從老家接來劉京好,在邊境安下了家,養育了兒女。

  半個多世紀以來,昔日戰友陸續告老還鄉,邊防戰士一茬接著一茬,就連世世代代住在草原的牧民也都搬到了條件更好的定居點。而魏德友卻選擇留下來,獨自生活在空曠的草原深處。

  幾十年來,老兩口很少外出,想孫子孫女了,就讓他們過來住上幾天。

  他可以過得更好

  孤零零矗立在草原的土坯房,就是魏德友簡陋的家。

  用報紙糊的“天花板”已經泛黃,1張木頭桌子歪扭地立在坑窪的泥土地面上,家裡只有4張凳子,來人多了只能坐床上。

  房子裡沒有通常照明電。窗臺前6伏功率的太陽能發電機每天只供兩個燈泡的簡單照明和手機充電;除了收音機和手電筒,房裡再也看不到其他電器。

  夫婦倆吃的米麵需要小女兒翻越幾十公里牧道才能送進來,喝的是門口井裡打出來又鹹又苦的鹽鹼水。

  十年如一日,魏德友和老伴就過著這樣的苦日子。而原本,他們可以過比這好得多的生活。

  從兵團退休的時候,魏德友每月能領到將近3000元的退休工資,加上妻子劉京好的2000元,足夠老兩口安享晚年。

  魏德友在連隊有1套房子,但至今他也沒有去住過1天。

  前幾年,劉京好感染了布魯式桿菌。這種寄生在生羊肉的病菌發作起來會導致發高燒、渾身疼痛。劉京好時常要到城裡的醫院住院,留下老伴一個孤零零守邊。

  魏德友在連隊放過牛羊、餵過豬,退休後還替別人打工代牧過。魏德友的手一次粉碎草料的時候被捲進了機器裡,拔出來後10個手指頭都血肉模糊,露出了白骨,右手食指只剩下了半根。

  艱苦的生活和不幸的遭遇,從未讓魏德友退縮過。“只有守在這裡,心裡才踏實。”這個信念一直植根在這名老黨員的心裡。

  學習魏德友心得體會二

  52年時間,魏德友始終堅守在兵團第九師161團二連,放羊、巡邊,他一直做著這樣看似平凡但讓人感動至深的事。連日來,魏德友老人巡邊的事蹟,在我區各族幹部群眾中引起強烈反響。大家表示,魏德友的精神品質可歌可泣,堅定的理想信念、獻身黨的事業的赤膽忠心令人欽佩和敬仰,要以魏德友為標尺,立足崗位,為兵團事業發展不懈奮鬥。

  兵團第七師131團號召全團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幹部,以魏德友為榜樣,結合“兩學一做”學習教育,掀起學習熱潮,擬定學習計劃,組織1300餘名黨員幹部認真學習先進事蹟,並組織召開學習先進事蹟專題討論會,通過討論加深對魏德友先進事蹟的理解,形成立足崗位學先進、見行動、比貢獻的濃厚氛圍。

  兵團第十三師淖毛湖農場組織全場黨員幹部認真學習魏德友先進事蹟和崇高精神,教育和激勵廣大幹部群眾,做像魏德友同志那樣理想信念堅定、富有責任擔當、甘於吃苦奉獻、矢志維穩戍邊的兵團人。

  7月29日,看到《新疆日報》刊發的《向巡邊老人致以崇高敬意》的訊息後,塔城地區政協工委、地委編辦、地區紅十字會住裕民縣阿勒騰也木勒鄉阿勒騰也木勒村聯合工作組成員張春明說,魏德友老人屯墾戍邊的精神讓自己感動,心中有祖國、用心愛祖國,他的精神值得自己用心學習,而今自己的住村地點就與161團臨近,作為一名共產黨員,今後會以魏德友老人為榜樣,立足基層工作,服務奉獻各族群眾,傾心盡力去完成“訪惠聚”各項工作任務,向黨和人民交一份滿意的答卷。

  161團職工張華說,魏德友老人身上所體現的愛國情懷值得大家深思與學習,裕民縣有全國聞名的小白楊哨所,魏德友老人就如哨所旁那筆直挺立的白楊樹,紮根邊疆、頑強生長,默默戍守著祖國的邊防,他吃苦就是為了大家生活的甜美,他做的事既是平凡的,又是偉大而光榮的,他永遠是各族幹部群眾學習的榜樣。

  “同飲一方水,同在一片藍天下,魏德友老人用自己的行動展現了愛國愛疆的高尚情懷。”裕民縣哈拉布拉鄉居民徐長生說,哈拉布拉鄉與161團毗鄰,早就知道魏德友老人的感人事蹟。我們每個人都很平凡,但只要大家心有祖國,心有人民群眾,甘於奉獻,每個人都能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作出不平凡的成績。

  裕民縣81歲的居民蔣超說,魏德友好樣的,他心有祖國、心有邊疆,為了巡邊而甘於奉獻,什麼時候,中華民族都需要這樣的偉大精神。雖然自己年事已高,但依然會以魏德友為榜樣,時時刻刻把祖國裝在心中,處處維護國家的利益,要能捨小家、為大家,為祖國的繁榮昌盛、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儘自己的一分力量。

  學習魏德友心得體會三

  “我們要以魏德友同志為榜樣,學習他愛崗敬業、履職盡責、迎難而上的擔當精神,在工作中踏踏實實見行動、比貢獻為居民服務。”7月29日,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二師三十三團擁軍社群居委會黨支部書記李輝在支部黨員會上說道。

  會上,李輝要求在職黨員和離退休黨員要以魏德友同志為榜樣,結合“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學習魏德友同志堅定信念、對黨忠誠,遵守紀律、服從安排的政治品格,淡泊名利、吃苦耐勞、不計得失、甘於吃虧的奉獻精神,忠於職守、堅韌執著、腳踏實地、認真較真的崇高境界,熱愛家鄉、保衛祖國、勇於犧牲、寸土不讓的國防國土意識,與兵地各族群眾互幫互助、和諧相處,樂觀向上、低調淳樸的生活態度,不忘初心、繼續前進。在社群我們身邊還有很多個“魏德友”,他們為團場奉獻了一生,因此在平時的工作生活中我們要真心實意為老同志排憂解難,做到政治上尊重、思想上關心、生活上照顧、精神上關懷,使轄區老軍墾老同志始終感受到黨和團場的溫暖。

  “學習了魏爺爺戍邊52年的故事,作為一名預備黨員,在以後的工作中,我要傳承他這種無私奉獻,吃苦耐勞的精神,紮紮實實的工作,為團場做貢獻。”該社群職工李麗在聽完魏德友的事蹟後深受鼓舞。

  通過學習魏德友同志先進事蹟,大家深受感動,紛紛表示要向魏德友同志學習,做像魏德友同志那樣理想信念堅定、富有責任擔當、堅持艱苦創業、矢志維穩戍邊的兵團人,努力堅守在平凡的工作崗位,認真做好每一件事情,不忘入黨初心,努力勇往直前,做讓職工群眾滿意的好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