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的景點必遊精選
歡迎閱讀借鑑小編為大家準備的範文。希望你們喜歡小編的分享整理。謝謝支援閱讀。
河南焦作雲臺山導遊詞
各位遊客,今天我們一起來遊覽北國的名山聖水----雲臺山。
雲臺山屬太行山系,是豫北的名山。因山勢險峻,主峰孤密秀矗,形似一口巨鍋,兀覆在群峰之上,山間常年雲霧繚繞,故得名雲臺山。
雲臺山位於河南省焦作市東北30公里的修武縣境內。北鄰山西省,東接輝縣市,西與方山對峙,南面是一望無際的孤原。這裡有大小名峰三十六座,峰巒疊翠,雄奇險秀。主峰茱萸峰有一片茂密森林,為國家級森林公園,堪稱”園中園”。景區規劃總面積約55平方公里。分為三大體系:一、峰嶽景區:茱萸峰、三秀峰、疊彩洞、濃秀谷;二、溝谷景區:溫盤峪、子房湖、小寨溝、老潭溝、武周寨;三、宗教景區:真慶宮、萬善寺、玄帝觀、百家巖。這裡自然景觀優美,人文景觀豐富。漢獻帝劉協、魏晉”竹林七賢”、唐朝孫思邈、唐太宗李世民及其大將尉遲敬等均在此留下了歷史遺蹟。
雲臺山山險水秀,氣候涼爽宜人。這裡泉源豐富、植被茂密,原始次生林覆蓋了整個山巒,各種樹木和奇花異草種類達400多種。中藥材蘊藏豐富,除人蔘、靈芝外,還有聞名全內外的四大懷約,以及茱萸、當歸等200多種。唐朝孫思邈曾在些採藥練丹,至今這一帶山區還流傳著他服仙丹昇天的故事。在雲臺山景區售票處,有一村莊名”岸上”,背靠一天然屏障,山勢突兀,拓面而起,此山名為”翠屏峰”,峰頂有”閻王鼻”。你看那閻王仰臉向天,自鼻以上是黑的,鼻以下的部分是白的,當地人說此閻王黑白分明,辨是非,晝斷陽,夜審陰,是當地的主宰,權力至高無上。
在閻王鼻山腳下,有一佛教廟祠,即萬善寺。跨過山門,為彌勒殿。大雄寶殿供奉釋迦牟尼,這尊像是泰國捐贈的金佛。你看那佛像胸間的“”***音萬***,意為太陽光芒四射或燃燒的火,後來作為佛教吉祥的標記,以表示吉祥。寺院的後門,有一小溪自高處流入清池,是優質的礦泉水,泉旁小廟,是財神爺,他雖不能名列佛寺,但來燒香的人,卻也不忘燒柱香,以求財旺。
***溫盤峪、子房湖景區***
沿公路而上,過了迎賓洞,左邊的山谷相裂成隙。這便是溫盤峪景區。峪深80餘米,最寬處不過丈餘,峪上群山環抱,致使這又窄又深的峪內空氣不能與外界的空氣很好地交流,便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小氣候,這裡冬曖夏涼,溫度適中,彷彿處在恆久的溫暖中,故名溫盤峪。這谷南端的瀑布名為“白龍瀑“,傳說白龍在此居住。
走過山壁間開鑿的隧洞,我們進入溫盤峪景區。首先直入眼簾的是“一線天“。人行其間山體相合只留下一線天地,甚是奇妙。
景區內秀幽雄險,集泉、瀑、溪、潭於一谷,素來享有“盆景峽谷“的美譽。峽谷南北長約1公里,寬3-10餘米,兩岸峭壁山石秀麗,彷彿鬼斧神工,雕鑿而成一巨大盆景,又好象名山大川濃縮後的精華,園林專家稱之為”自然山水精品廊“,景區內有逍遙石、相吻石、靈龜戲水、雙獅吸水、龜背石等景觀。
峪內有九龍潭,相傳為古時九龍棲息之地,分別為白龍潭、子龍潭、眠龍潭、青龍、黃龍、臥龍、黑龍、首龍等,因峪內司溫,潭水常年氣溫在10度左右,夏季水涼不宜游泳,但卻是冬泳的好雲處。行至黑龍潭,一持瀑布從山壁間噴薄而出,如堆雪飄楊,十分壯觀。動態的水流入靜態的水中,十分美麗。
在漢朝初建國後,張良在幫助劉邦建立漢業之後,功高震主,惟恐遭到劉的毒害,再三懇求,告老還鄉而去。張良回到家鄉之後,仍然坐臥不安,覺得還不太保險,便偷偷地微服出午,隱居到了去台山。因張良字子房,故此處的村莊叫:子房村“,源叫“子房湖”。現在的景區是在原有湖泊上加高修建的,湖面300餘畝,長約8華里,最寬處300米,水深呈階梯狀分佈,北淺南深,深處約地100米,水容量為1億立方,是一中型水庫。
沿湖而行,可見對面山巒中有“達摩峰”。相傳印度僧人達摩來中國傳教,到達少林寺,面壁10年仍常有雜念湧入心頭,於是走出寺廟,要找一處絕妙的靜處修行。後來就來到去台山,在子房湖西畔山巒上靜坐。此處人跡罕至,達摩高居山巔,終山嵐流雲為伴,山靈一片淨化像山樣入定下來,不久即化仙而去,此處則留下了“達摩峰”和與之遙遙相對的“佛龕峰“。
在子房湖西畔,可見一溝名”黃楝溝“,裡面景色宜人,最奇處是溝朝天伸展而出的幾個山峰,相連成佛掌,故名“佛掌峰”。佛掌峰上有“天堂”,是一獨家獨戶的自然小村莊。古時,苛捐雜稅沉重,有人躲在佛掌峰上,開墾良田,遍栽果樹,在上邊過起了自給自足的小農生活。躲過了官府的索取,無憂無慮,快樂似神仙,故給自己的家園名之“天堂”。
再往前走,即見子房湖盡處,有兩個小村莊繞子房湖東西而扎,這即是子房村,是張良的後世子孫繁衍而成的。在隋末唐初,劉武周和李世民先後在此屯糧食、兵器,故後人稱之為“東倉”“西倉”。
朱仙鎮導遊詞 ·中嶽廟導遊詞 ·岳飛廟導遊詞 ·河南嵩山少林寺導遊詞
***老潭溝、小寨溝景區***
老潭溝景區的特點為山雄水秀,峰高瀑急,沿水路溯水而上。山勢高峻挺拔,水流急湍深邃。
過了低山頭,前面出現了兩條岔道,一條是臺階石梯,登上後可沿山坡石阪路向前行,路兩旁鬱鬱蔥蔥,樹可遮天,這些樹木在石縫中生長,多有幾百年的樹齡;一條路是水路,橡皮船過“幽潭”,攀“仙渡”,可見昔屋一間,有若與世隔絕,旁有小道,直通“天瀑”。
河南濟源九里溝風景區導遊詞
九里溝景區屬王屋山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的一部分,它西和王屋山景區接壤,北同山西省蟒河自然保護區毗鄰,總面積85平方公里,景點80餘處。景區以典型奇異的山水風光為主體,並點綴古老的道教文化。境內奇峰飛瀑,鹿猴爭鳴,雲繞巒海,風動林濤。你將會領略到迴歸自然的妙趣……
今天我們遊九里溝,從延壽臺、通幽亭開始,沿步道可達盧全茶館、九龍飛瀑、獼猴馴化場、蟾堂古廟、金爐頂、東王母洞、侍朗寨等景點,需一天時間。好了,各位朋友,我們的車已到達停車場,請大家下車跟隨我進入到美麗的大自然中去。
玉川泉我們首先看到的這股清泉被稱為五川泉。古時候,濟源雅稱“玉川”。這裡是唐代著名詩人、我國茶仙盧全的故里,所以盧全自號“玉川子”,此泉也就叫做玉川泉了。盧全詩云:“買得一片田,濟源花洞前,千里石壁折,一條流沁泉。”在花洞前,詩人盧全春種秋收,自食其力,一副與世無爭的清高形象。
延壽臺我國古時有“品茗延壽”之說,此臺階108級,爬到88級表示“米壽”,99有表示“白壽”,108級表示“茶壽”,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祝君努力攀登,長命百歲。
通幽亭清乾隆《濟源縣誌》載:九里溝“扶榛而入,溝壑深邃,四周高峰障目”。峽谷通幽就從這裡開始,你若誠心回自然,這裡的潺潺流水,鳥語花香,一石一木將使你摒棄鬧市的喧囂。塵世的煩惱,帶給你的將是超凡脫俗、溫馨愉悅的感受。
遠眺金爐頂這裡是觀景臺,向東望即可見金爐頂,那裡的廟宇建築巨集偉,分南頂北頂,傳說因為曾有金香爐而得名。昔'日田真人在此苦練硬功,因南和武當山迢迢相對,亦稱北武當。山上風景如何?有石刻楹聯為證:“五雲深處丹崖碧嶺蓬萊景,萬樹叢中白鶴青松閬苑風。”待會兒,我們就要登上人爐頂,大家可親臨其境自我體驗。
盧全茶館盧全,號玉川子,濟源市思禮村人,唐代詩人,尤以品茶、論茶而著名,亦稱茶仙,一生潛心鑽研茶道,著有茶譜,現收藏於北京圖書館。濟源地區許多山茶均為盧全研製,王屋山的冬凌草,製成冬凌茶能潤喉消炎,還可防癌治癌;九里溝懸崖絕壁上有一種石茶,每年採摘後經過九蒸九餾,消炎利尿有奇效。“待客遠尋巖下藏,烹茶滿酌洞中泉。”相傳盧全經常在此烹茶賦詩,他的七碗荼歌,在日本演變成茶道,因此盧全被公認為茶道之祖,在日本久負盛名。這裡建有盧全展館及茶社,歡迎大家品茗參觀。
九龍飛瀑九里溝瀑布眾多,較為出各的有桃花崖瀑布、北安嶺瀑布、石槽瀑布等。其中這裡的九龍飛瀑最為典型,豐雨期瀑布寬26.9米,最大落差36.9米,數股激流從斷崖絕壁傾瀉而下,霧氣升騰,聲振幽谷。更奇的是每當麗日晴空,下午3~5時,置身瀑布下舉目而望,彩虹光環奪目,導彩紛呈。西邊漆樹溝中有逸仙洞,洞中套洞,上下兩層,上層進洞往西可直達水洪池,傳說這裡是神仙聚會對弈的場所。
石槽瀑布溪水在數百米長的石谷中連跳七級、年深日久,沖刷成S型石槽,銀瀑彎曲飛瀉,浪花點點,如流似瀑,十分奇特。“清風疏翠枝,玉泉洗碧石”,盛夏在此小憩,清風洗面,碧泉滌塵,愉悅無窮。
獼猴馴化場我們進入了獼猴活動的地區。太行獼猴活躍在懸崖峭壁之間,善於攀緣,行動敏捷,是當今世界上進化最快的一種。九里溝這裡共五群,約六百餘隻,它成群結隊,遊蕩於茫茫的大山林海之中,雖是野生散養,但經強力馴化,現有三群獼猴可招之即來,與人同樂。
九里溝是天然的野生動物樂園,除獼猴外,還有受國家保護的一、二類野生動物如金錢豹、梅花鹿、香獐、相思鳥、紅尾錦雞、娃娃魚、水獺等。
蟾堂大家看,峽谷盡頭,群峰壁立,石塞內一座小巧玲瓏的瞻堂古廟躍人眼簾。蟾堂始建於唐,屢經修聾,是道教因山就勢、自取形勝、天人合一、巧奪天工建築的典範。此石龕進深26米、闊59米,世稱海蟾洞,傳說是道教北五祖劉海蟾修道之所。主要建築有玉皇樓、天王殿、五龍殿、無生殿和蟾爺殿。無生殿的檢聯為:“心存恭敬神如在,意秉虔誠聖有靈。”五龍殿後有龍洞,深不可測,進到洞內涼氣逼人,勝似天然冰箱。天泉流入此洞不知去向,據說和東海相通。
天泉塞頂天泉,亦稱蟾泉,垂直飛瀉,傾灑如注,落地成潭,泉水清涼甘甜,含有多種對人體有益的微量礦物質元素,飲之可祛病強身,延年益壽。
蠟燭峰蟾堂古廟相對的是蠟燭峰又叫獨秀峰,據傳昔日九里溝修建廟宇時,信男善女夜以繼日趕著施工,劉海蟾祖師深感其誠,在此設一蠟燭,通夜不熄,照亮群山,後演化成峰。
原大寨原大寨地勢險要,可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相傳元末明初有一姓原的首領在此安營紮寨,聚兵造反。原大寨山上平坦,土地肥沃。在此有“回耬收”的說法。1937年濟源革命先烈黨繼新、薛子忠曾先後兩次在此起義,威震晉、豫兩省。
金爐頂現在,我們已經登上了金爐頂。這裡一山雙峰,呈馬鞍狀,主要建築有玉皇殿、三清聖廟,前列月臺、拜殿、山門,左右配殿有五龍祖師寶殿及王母孔聖閣、靈官山神廟。楹聯為:“風生壑口清幽自在群仙府,霞照山頭淡漠追遙列聖宮”。相傳修此廟時,由於交通不便,磚瓦都是用羊馱上來的。過去大殿中有鐵鑄神像,58年被毀。金爐峰亦稱靈山、小北頂。東面這道山嶺被稱為走馬嶺,是王莽攆劉秀所經過的地方。撅子溝中金蟾峰,昂首望天形象逼真。有詩云:“孤峰螺髻小,縹緲出雲端。”山上觀日出日落別有一番情趣。
鹿邑老君臺導遊詞
老君臺原名昇仙臺或拜仙台,原為明道宮的一部分,位於老子故里鹿邑縣城內東北隅,老君臺後街路南。相傳老子修道成仙於此處飛生,因而得名。宋真宗大中祥符七年***公元1014年***追封老子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故又名老君臺。
據清光緒《鹿邑縣誌》記述:“天寶二年***734年***建太清壇。文昌宮於臺記。”臺高13米,是一座以古代大磚構築,由14個平面圍成的高壇形古建築,狀若圓柱且有稜角,頂部面積765平方米,底面積略大。全臺以古式大磚堆砌,由24個平面圍成圓柱形,臺上環築七十釐米高的圍牆,形與城牆相似。臺上有正殿三間,東西配殿各一間。正殿內原有老子銅像一尊,高兩米許,鑄工精巧。殿門簷下東西各嵌一碑,上書“道德真源”、“猶龍遺蹟”。山門內東側原有鐵柱一根,高七尺,徑七寸,突兀而立,古色默然。
山門下青石臺階共32層,加上正殿前一層,恰為33層,正符合老子升33層青天之說。進入老君台山門,是正殿,面闊三間,進深間,硬山式清代建築,殿內西偏殿各一間。合上13棵檜柏青翠蔥鬱,常年涼風習習,百鳥飛鳴。
老君臺下波光煙靄,湖水縈洄,景色宜人。映山門向南約裡許的中軸線上,依次有望仙橋、明道宮、文昌宮、八角亭、游龍堤坊、萬教之祖牌坊等。牌坊附近有“老子故里”、“孔子問禮處”兩塊碑碣。牌坊上書“地古永傳曲仁裡”下題“天高近接太清宮”,楣鐫“萬教之祖”,正書蒼古遒勁。昇仙臺因老子道德高崇。
據大清光緒版《鹿邑縣誌.古蹟.明道宮》記載“明道宮在東門內昇仙臺前,唐名紫極宮,天寶二年***公元743年***為太清壇。”由此可知,該臺始建於唐代,至遲也應在天寶年之前,距今已有一千二百多年的歷史。以後歷經宋元明清各代,皆有增修增建。 老君臺為圓柱形且有稜角,高8米,臺底面積706平方米。周圍用大磚堆砌,內實以土,上立垛口女牆,類似古城牆。臺上有大殿、東西偏殿和山門一座。殿前壁上嵌有“猶龍遺蹟”、“道德真源”、“孔子問禮處”等明代碑刻三方***通***,清代贊助碑二通。殿內原有老子紫銅坐像一尊,殿左前方有鐵柱一根,傳為老子“趕山鞭”。大殿後原有老君煉丹房。臺上還有古柏十三株,山門下有石階三十三級,應老子飛昇三十三層青天之說。 老君臺自古以來就是著名遊覽勝地,古往今來慕名來訪者絡繹不絕,唐高祖李淵、唐高宗李治、玄宗李隆基、女皇武則天、宋真宗趙恆,以及文學大家蘇東坡、歐陽修等都曾來拜廟祭祀。或觀瞻遊覽,留下了千古不朽的詩篇華章。 1978年,鹿邑縣政府公佈其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3年在此建博物館。1986年,老君臺被定位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1年隨太清宮遺址一起被國務院列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7年隨老子故里旅遊區一起被國家旅遊局列為國家AAAA級景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