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的景點導遊詞
拙政園導遊詞精選
各位遊客 :現在我們位於的是蘇州古城東北面最大的名園“拙政園”。它與北京頤和園、承德避暑山莊、蘇州留園合稱為中國“四大名園”,被譽為“天下園林之母”。有人說,拙政園酷似我國古代文學鉅著《紅樓夢》中所描述的大觀園,這話究竟有沒有道理?還是請大家跟我走進拙政園,去探尋一下大觀園的影子吧!
現在我們看到高高的磚砌牆門的正上方,有磚雕貼金的門額“拙政園”三個字。拙政園始建於明代正德四年***1509年***。明代御史王獻臣因官場失意而還鄉,以大弘寺址拓建為園,借西晉潘岳《閒居賦》“拙者之為政”句意,自我解嘲,取名為“拙政園”。王獻臣死後,他的兒子以拙政園為下注,一夜之間輸掉了。自此拙政園400餘年來,屢易其主,歷經滄桑,幾度興衰。
拙政園與蘇州其他古典園林一樣,是典型的宅園合一,有宅有園,前宅有園的格局。拙政園的花園分東園、中園、西園三部分,整個造園以山水並重,以水池為中心,水面佔全園的五分之三,亭榭樓閣皆臨水而立,倒映水中,相互映襯。
各位遊客:現在從園門進去便是東花園。入園後,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東花園的主廳“蘭雪堂”。“蘭雪”二字出自李白“春風灑蘭雪”之句,有清香高潔、超凡脫俗之意。廳堂面寬三間,中間屏門上有一幅漆雕畫,是拙政園的全景圖。從圖上看,拙政園氛圍三個部分:東部,曾取名為“歸園田居”,以田園風光為主;中部,稱為“復園”,以池島假山取勝,也是拙政園的精華所在;西部,稱為“補園”,以清代建築為主。整個院子沒有明顯的中軸線,也不對稱,但錯落有致,疏密得體,近乎自然,是蘇州園林中佈局最為精巧的一座。
走出蘭雪堂,迎面有一組太湖石假山。這塊名為“綴雲峰”的假山高聳在綠樹竹蔭中,與西側涼快形狀怪異的石峰並立,叫做“聯壁”。水池邊山峰外形似船,俗名“翻轉劃龍船”。走到這裡,似乎有似曾相識的感覺,大家可能都會聯想到《紅樓夢》中大觀園進門處的假山,同這座假山極為相似。
蘭雪堂的東北面,臨水而築的這座捲棚歇山頂的建築,就是“芙蓉榭”。此榭為東花園夏日賞荷的絕佳之處。面對荷花池,背倚高牆,一邊開闊,一邊封閉,給人一種寧靜的氣氛。加拿大溫哥華“逸園”中的水榭,就是參照此榭設計的。
芙蓉榭以北是一片紫薇草坪,中間聳立的那座重簷攢尖八角亭,名為“天泉閣”。閣中有“天泉井”,相傳此井為元代大弘寺東齋的遺蹟。夏日可在此閣欣賞紫薇花。這座建築物,從外面看似乎是兩層,在裡面看卻只有一層。欣賞蘇州園林裡的建築物,高的樓閣要仰視。如果您站在“天泉閣”的戧角下,凝視飄動的浮雲,您似乎感到樓閣正在藍天中翱翔。這就是蘇州園林建築物上大都建有戧角的奧祕。這些戧角,除了有利於採光和通風外,主要是增加了動感和美感,成了蘇州建築的地方特色之一。
那座外觀輕快明朗,體量較大的四面廳,稱“秫香館”。顧名思義,就是欣賞稻麥飄香的地方。“樓可四觀,每當夏秋之交,家田種秫,皆在觀望中。”現在所見到的“秫香館”,其主體建築是60年代重修拙政園時從東山搬遷過來的,體量偏大,與原景略有不同。
秫香館西南,隔溪有一土山,上有長方亭,名“放眼亭”,取唐代白居易“放眼看青山”詩意,亦曾叫“補拙亭”。在亭中居高臨下放眼四望,東園景色盡收眼底。
東中花園以這條復廊分隔,復廊的牆壁上開有25個漏窗,不同的團被水中波紋反射疊印,隨著步移花窗的變換,園內景色也不斷地變化。穿過復廊的黑漆大門,便到了中部花園。看這座半亭倚牆而作,亭中有一圓拱門,三面凌空,長廊似虹,故名“倚虹亭”。站在倚虹亭旁,向西眺望,極遠處又有一亭,亭內也有一圓拱門,這就是西花園的“別有洞天”園門。而在亭臺樓閣旁,小橋流水之上,古樹花木之間,屹立著一座寶塔,那就是園外遠處的北寺塔,給人以一種“庭院深深深幾許”的感覺。這一借景的手法,運用得很成功,園主確實費盡了心機。因為中部花園東西長,南北窄,有一種壓抑感,浴室園主利用低窪的地勢鑿池疊山。用假山遮住兩邊的圍牆,而池面上留出了大量的空間,使人感到開闊而深遠。中部花園裡的建築物,大小不同,形狀各異,高低錯落,疏密有致。
中園是拙政園的主體部分和精華所在。總體佈局以水池為中心,分佈著高低錯落的建築物,具有江南水鄉特色。現在各位請看池島假山,池岸曲折,水繞山轉。假山上的“悟竹幽居”,山頂的“待霜亭”和“雪香雲蔚亭”點綴其上。從東面看,一山高過一山;從南面看,一山連線一山;從西面看,一山壓倒眾山,具有中國山水畫的傳統構圖特色,也體現了“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的意境。
下面我們先來觀賞“悟竹幽居”。此亭俗稱“月到風來亭”。與眾不同的它是一個方亭,4個大大的圓洞門使人馬上會聯想到八月十五的月亮。人站在其中向外看,猶如四個巨大的鏡框鑲嵌著蘇州園林一年四季的風光:北面青竹石筍,西面嫩荷吐尖,南面梧桐秋雨,東面梅花怒放。亭內有文徵明的書額和對聯:“爽借清風明借月,動觀流水靜觀山。”慢慢品味,似乎有皓月當空、清風徐徐和遠望群山、近看流水的那種賞心悅目的感受。
跨過九曲石板橋,沿著彎彎曲曲的山間小路緩步登山,這座輕巧若飛的亭子就是“待霜亭”。“待霜”取義於唐代詩人曾任蘇州刺史的韋應物的詩:“書後欲提三百顆,洞庭須待滿林霜。”字裡行間透出了一股霜濃橘紅的山野氣息和泥土芳香。
穿過叢林,越過小溪,步上石階,就到了“雪香雲蔚亭”。它位於島的中央制高點。居高臨下,與遠香堂遙遙相對,站在亭內,園中各處亭臺樓閣一覽無餘。停住上有文徵明手書的對聯,上方還有明代畫家倪雲露的“山花野鳥之間”題額。
各位遊客:現在我們來到中部花園的中心池邊,這裡四面環水,三面植柳,圍繞水面,有荷風四面亭、香洲、見山樓、倚玉軒、小飛虹、小滄浪和遠香堂等景點。
湖中島上的“荷風四面亭”上有一幅很有趣的楹聯,不僅描繪了此處的景色特點,還巧妙地點出了四季景:“四壁荷花三面柳,半潭秋水一房山。”楹聯上聯仿濟南大明湖“小滄浪”清代書法家鐵保所書的楹聯:“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下聯則仿照唐代詩人李洞的“看待詩人無別物,半潭秋水一房山”。
與“荷風四面亭”隔山相望的是“香洲”。“香洲”的“洲”同“舟”同音,實際上是一座船型建築物,可稱為石坊或旱船,似乎是一隻官船在荷花叢裡徐徐而行。而這艘石坊由亭、臺、樓、閣、榭五種典型建築組合而成:船頭為荷花臺,茶室為四方亭,船艙為面水榭,船樓為澄觀樓,船尾為野航閣。蘇州是典型的江南水鄉,古代大都以舟代步,家家臨河,處處通船,所以在園林中也建有石坊。同時石坊也可以經常提醒人們“水可載舟,亦可覆舟”的道理,藉此表白園主“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的心跡。
經過九曲石橋,沿著遊廊走,就見到“見山樓”,古代叫做“藕香榭”。見山樓語出陶淵明“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名句。它三面環水,似蒼龍嬉水,樓是龍頭,水廊是龍身,雲牆是龍尾,門洞是龍嘴,曲橋是龍鬚。相傳此樓曾被用作太平天國忠王李秀成的辦公之處。登樓遠眺,可見蘇州西南的靈巖山。這裡視野開闊,為北部的主景區,與南部次景區小滄浪、小飛虹和得真亭的空間窄小的佈局形成對照。
從“見山樓”沿著遊廊往南走,可以來到“小滄浪”。“小滄浪”的出典是《楚辭·漁夫》,原話是“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用現代的語言來解釋,就是倘若朝廷清明,我就洗洗帽纓,準備出仕輔助朝綱;倘若朝廷昏庸,我就洗洗雙腳,決心引退逍遙自在。“小滄浪”是一座三開間的水閣,南窗北檻,兩面臨水,跨水而居,構成一個閒靜的水院。站在“小滄浪”前往北看,廊橋“小飛虹”倒映在水裡,水波盪漾,猶如彩虹。這裡是觀賞水景的最佳去處。只見藕香榭前各路水源匯聚一池,似乎“浩浩蕩蕩,橫無際涯”,到了香洲前,突然分流四去,其中一條支流彎彎曲曲,撲面而來,經過“小飛虹”,過“小滄浪”,有種餘味未盡的感覺。
從小滄浪往東走,就來到了“遠香堂”。遠香堂位於中部花園的中心位置,回抱于山池之間,後面寬闊的平臺連線荷花池。夏日荷花盛開時,荷風撲面,清香遠送,所以稱為“遠香堂”。遠香堂建築形體高大,而且廳內沒有一根阻礙行動和視線的庭柱,四面都鑲有玻璃,可以坐在廳裡品茶、聊天、看景。廳的南邊是一座峻峭的黃石假山,北邊是池島假山,東邊山坡上有“繡綺亭”,西邊池塘邊有“倚玉軒”,給人以近山遠水,山高水低的感覺。“遠香堂”匾額原為乾隆年間著名學者沈德潛手筆,現為近代書法家張辛稼補書。兩邊有一副對聯,共80字,是蘇州諸多園林中最長的對聯,記載了當年八旗奉直會館達官貴人聚會時的盛況。蘇州古典園林建築物,十分重視意境的設計,用大量的匾額楹聯書法作點綴,既記述了名園的歷史,又點明瞭景點的精華,還書法了園主的情懷。
遠香堂的東南角圓洞門中,深藏著一組各具特色的小建築,閒庭別院,這裡被稱為拙政園中的“園中園”,因種有枇杷而得名“枇杷園”。各位遊客走到這裡,見到前面一道雲牆,兩面種有牡丹,正當“山窮水盡疑無路”時,再往前走就發現黃石堆砌的假山遮住了旁邊的一個門洞。當我們步步走近時,門洞漸漸擴大,你會發現門洞像一輪明月,鑲嵌在白色的雲牆上。穿過門洞後,這輪明月又被這邊的黃石假山慢慢地遮住了。從月洞門外向南看,嘉實亭掩映於枇杷叢中;入洞門回首北望,掩映於煙波林木中的雪香雲蔚亭與月洞門、嘉實亭同在一條視線內,收到了隱蔽對景的效果,由此可見,蘇州古典園林在闢門開窗時,除考慮到出入和採光外,力求處處有景,景隨步移。
枇杷園以庭院建築為主,有玲瓏館、嘉實亭、聽雨軒和海棠春塢等。這些建築把空間分為3個小院,而小院既隔又連,相疊穿插,空間和景物處理上富有變化。每個庭院的天井,用肉眼看大小一般,但用腳步量一下卻發現相差甚大。原來“玲瓏館”前的雲牆造得較矮,視野開闊就顯得大。而“海棠春塢”尺寸比較小,但開了幾個漏窗,使天井顯得比較寬敞。“聽雨軒”前的天井面積比較大,就開了一個小池塘,使天井大小適宜,園景豐富。當年園主喜歡同家眷在這裡,一邊品嚐蘇州的船點,一邊細聽那餘地打在瓦楞片上、芭蕉葉上、碎石地上,發出各種
蘇州園林的導遊詞
各位遊客大家好,歡迎到蘇州遊覽觀光。我是大家的導遊員小賈,在接下來的旅程中將由我和大家共同度過 在遊覽的過程中,希望各位能積極配合我的工作,我也會盡全力為大家提供優質的服務,在此小賈先謝過給位了。
我們今天要遊覽的景點是蘇州園林,提到它呢我想問一個問題:蘇州園林是園林嗎?大家會想:小賈你問的問題好沒水平啊,如果蘇州園林不是園林,那我們去哪遊玩啊?各位其實啊,蘇州園林真不是園林,它是指中國蘇州城內的園林建築,是一個統稱,主要以私家園林為主,其歷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時期的吳國。到清末蘇州已有各色園林一百七十多處,現儲存完整的有六十多處。在1997年,以拙政園、留園、網師園和環秀山莊為代表的蘇州古典園林被評為世界文化遺產。
好了遊客朋友們,現在呢我們就來到了拙政園。它與北京頤和園、承德避暑山莊、蘇州留園合稱為我國“四大名園”,被譽為“天下園林之母”,始建於1509年,據傳它的建造者王獻臣在建園之初,曾請吳門畫派的代表人物文徵明為其設計藍圖,形成以水為主、近乎自然風景的園林。王獻臣死後,他的兒子一夜豪賭,將園輸給了他人。各位從園門進來呈現在我們眼前的便是東花園。入園後,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東花園的主廳“蘭雪堂”。“蘭雪”二字出自李白的詩句“春風灑蘭雪”,廳堂中間屏門上有一幅漆雕畫,是拙政園的全景圖。大家請看,拙政園分為三個部分:東部,曾取名為“歸園田居”,以田園風光為主;中部,稱為“復園”,以池島假山取勝,也是拙政園的精華所在;西部,稱為“補園”,以清代建築為主。整個院子沒有明顯的中軸線,也不對稱,但錯落有致,近乎自然,是蘇州園林中佈局最為精巧的一座。
各位走出了蘭雪堂,迎面而來的是一組太湖石假山。這塊名為“綴雲峰”的假山高聳在綠樹竹蔭中,與西側形狀怪異的石峰並立,叫做“聯壁”。走到這裡我們可能都會聯想到《紅樓夢》中大觀園進門處的假山,是不是和這座假山極為相似。
遊客朋友們走出了東花園,我們便來到了中園。中園是拙政園的主體部分和精華所在。總體佈局以水池為中心,四周分佈著高低錯落的建築物。從東面看,一山高過一山;從南面看,一山連線一山;從西面看,一山壓倒眾山,體現了一種“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的意境。各位請跟我走,我們面前的這座亭子叫作“悟竹幽居”。此亭俗稱“月到風來亭”。是一座方亭,4個圓洞門使人聯想到十五的月亮。站在其中向外看,猶如四個巨大的鏡框鑲嵌著蘇州園林一年四季的風光。亭內有文徵明的書額和對聯:“爽借清風明借月,動觀流水靜觀山。”
看過了東園田園風光,欣賞過了中園的池島假山勝景,最後我們來到了西園。西花園的主體建築 “卅***sa***六鴛鴦館”和“十八曼陀羅花館”是鴛鴦廳結構。從外面看是一個屋頂,裡面是四個屋面;從裡面看是一個大廳,南北分為兩個客廳,北面客廳是夏天盛涼用的,南面客廳是冬天取暖用的。
遊客朋友們,接下來大家可以在此拍照留念,咱們30分鐘後集合,謝謝大家!
注:其歷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時期的吳國***建都姑蘇時***公元前514年***,形成於五代,成熟於宋代,興旺於明代,鼎盛於清代***
***2000年,滄浪亭、獅子林、耦園、藝圃和退思園作為蘇州古典園林的擴充套件專案也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蘇州盤門景區導遊詞
各位遊客大家好!
歡迎您來蘇州盤門景區遊覽,我是導遊員小萌。今天有幸陪同大家遊覽盤門景區,共度美好時光,我感到十分榮幸。
蘇州歷史文化名城遐邇聞名在於她的歷史悠久、人文薈萃、風景優美。盤門景區位於蘇州長古城西南隅,在唐宋年間曾是南北交通要衝,加上瑞光禪院香火旺盛,形成商貿雲集的繁華地區,到了咸豐十年***1860年***太平軍攻打蘇州,清軍潰退縱火,使昔日繁華付之一炬,盤門逐步成為冷水盤門,但仍儲存眾多古蹟涵豐富,景觀獨特。
盤門景區佔地24.86公頃,早在1983年蘇州市政府就立項改造盤門景區,1986處重建城樓,修復城牆及駁岸各300米; 1988年起部公修復了伍相祠;1990年整修加固了瑞光塔;為了加快盤門景區的建設速度,1997年,市面上政府把這項任務交給了蘇州市國際經濟發展控股集團有限公司,並列入蘇州市跨世紀重點實事工工程之一。盤門景區建設總投資歷約3.2億元人名幣***除吳宮大酒店***,整個景氏由五個部分組成: 南面為聞名中外的古水陸城門,早在春秋時期吳國伍子胥設計和督造,是現今全國僅存的一座水陸城門,著名學者陳從周先生曾稱道:北看長城雄偉,南看盤門秀麗。
北面是由中新合資建造的五星級賓館,耗資近十億人民幣的吳宮喜來登大酒店,目前是蘇州檔次最高,經營較好的酒店之一。
東、中、西區,97年市委、市府決定由蘇州市國際經濟發展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負責實施改造,通過近二年的建設,搬遷居民七百戶,單位近十家,投資近二億人民幣。目前已建成東部商市區,佔地2.1公頃,仿明清古建群1.2萬m2。中部也就是我們所處的位置,中央庭園佔地113畝,投資近1.2億元,自98年10月開工,至99年9月竣工,恢復、修繕景點二十幾處。 西部為高檔別墅區,依園傍水。現已投資四仟餘萬元,用於拆遷和基礎設施改造,建成後高檔別墅為70套,高檔公寓1.2萬m。九九年建成開發的中央庭園,位於景區中部,傳承"一池三山"的造園思想,園中挖地成湖堆山,水面與內城河連成一脈,水路貫穿景區各個景點,重建的塔園、麗景樓、四瑞堂、濤隱翠野及鐘鼓樓、瑞光勝蹟牌坊、白牛助役、白龜聽禪、放生池、水上蓬萊、綠坪廣場、雙亭廊橋、碧波夕照、春水宮影、聽楓拜月、千年夾石、蟠龍迎貴等二十多處重要景點,山池亭榭、湖光山影、綠地草坪、古樹名花,和歷史文物盤門水陸城門、瑞光塔、吳門橋等構成一個極富江南特色的盤門景區。 請大家看那座高大的牌坊,這是進之景區的標誌性建築。
牌坊作為一種用以紀念先賢,旌表功德之外,已引申用來表示儀注,引導遊客進入遊覽勝蹟的象徵。牌坊高 8.8米,寬12.8米,8、8、1、2、8皆音是發、發、要、你、發,象徵欣欣向榮,不斷髮展。牌坊採用吳地之傳統風貌重簷四柱三間三樓石木結構,坊頂兩精飾開口哺龍脊,合角處、戧脊上分別塑飾12只雄師和12條飛龍,象徵中華騰飛。正間坊前額為譚以文書《瑞光勝蹟》,後為酈方書《赤烏遺蹤》,告訴人們:盤門景區瑞光勝蹟源自三國時期赤烏年間,額書雄渾紋飾,牌坊簷角高挑,群昂飛動與古塔相得益彰。
穿過牌坊,來到莊重肅穆的將軍門樓,大門兩側為高低錯落的仿古建築組成的明清商市區,位於塔圓的東、南、北三個方位的三座將軍門樓由1.5米高的仿宋式塔園圍牆相連線。
入東將軍門即是塔園,聞名中外的瑞光塔是國家級保護文物,由於塔基比外面路基低近一米,因此塔院呈下沉式,有石階拾級而下。瑞光塔高53.57米,其中塔剎9.14米,為七級八面樓閣式佛塔,塔作為一種佛教藝術,是名勝古蹟的重要標誌之一。
蘇州建塔的歷史悠久,造塔初衷是為了存放佛祖和高僧的舍利子。佛教界認為:舍利是佛的象徵,具有列比聖潔和崇高,供奉舍利就是供奉菩薩,所以要先造廟後建塔,塔必須造在廟的旁邊。塔從印度傳入我國後,受我國建築藝術的影響,塔的形式大都以樓閣式佛塔為主,而塔的層次與平面圖形受到了中國陰陽五行思想的影響。林家數數看,瑞光塔有幾層?對,應該是七層。為什麼是七層,而不是六層或八層呢?因為按照五行陰陽學說:偶數是陰,奇數為陽,陰為地,陽為天。塔的平面圖形在地,應為偶數;塔的層數是往上朝天,則應為奇數。一般塔的層數以七層為多,所謂"七級浮圖"就是塔的同義詞。
瑞光塔起源舍利塔,據史志記載:赤烏四年***241 年***,西域康居國***地處中亞西亞***高僧性康,千里迢迢來到三國時期東吳郡講經說法,吳大帝孫權為迎接他,特在盤門內建一座普濟院。六處後即赤烏十年***274年***,建十三級舍利塔於寺中,以報母恩,這是
瑞光塔前身,也是蘇州歷史上最早建的塔。現存的瑞光塔建於北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於仁宗天聖八年***1030年***竣工,歷經二十年餘時暗。宋宣和年間***1119-1125年***朱緬貲重修,賜額瑞光禪寺。靖康兵毀,宋淳熙十三年***1186年***,法林禪師重葺,復塔七級。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曇芳再修,永樂元年***1403年***、十五年***1417年***兩修,清康熙十四年***1675年***、乾隆四年***1739年***,道光年間三次修建。咸豐十年***1860年***又遭兵毀,禪寺全毀,僅剩孤塔。古塔從此形影相弔,年久失修,塔體發生傾斜。從1979年開始,蘇州市政府組織國內專家、學者對古塔進行了測繪、考試,制訂出科學的維修方案。
1987年由市修塔辦公室組織施工,1990年竣工。修復後的瑞光塔,內有樓梯和迴廊可直上頂層。外立面恢復宋塔風貌,每層均有平座,勾欄和伸展深遠的飛簷角,簷角下懸銅鈴,風吹便會發生清脆的鈴聲。
瑞光塔作為一座七級八面磚木混合結構的樓閣式佛塔,無論是營造技藝,裝飾藝術,還是塔藏的稀世珍品,都是古代匠師專的智慧結晶 1978 年4月在塔的第三層塔心窖穴曾發現一批極為珍貴的五代、北宋文物,其中以真珠舍利寶幢***俗稱珍珠塔***最為珍貴,已定為國家級文物。真珠舍利寶幢僅珍珠就用了四萬多顆,技藝之精,用材之貴,造型之美,是國內在古塔中發現的最精美的工藝品,堪稱列價之寶,現珍藏在蘇州博物館。
好了,各位遊客朋友,我的講解到此結束。祝願大家遊玩愉快.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