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太廟的導遊詞
北京太廟平面呈長方形,南北長475米,東西寬294米,共有三重圍牆,由前、中、後三大殿構成三層封閉式庭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北京太廟導遊詞,歡迎大家參考。
北京太廟導遊詞
各位遊客們大家好,我是您們的導遊小謝,首先歡迎大家來到北京太廟。
太廟位於北京市東城區天安門東側。面積14萬平方米,平面成南北向長方形,正門在南,四周有圍牆三重。主要建築為三進大殿及配殿,前面有琉璃磚門及戟門各一座,兩門之間有7座石橋。明、清兩代為皇家祖廟。
北京太廟以古柏最為著名,園內有多株已有數百年樹齡的古樹,現為北京市勞動人民文化宮。太廟整個建築佈局嚴謹,魏峨巨集麗,莊嚴肅穆。1924年闢為和平公園,1950年5月1日改名北京市勞動人民文化宮。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太廟始建於明朝永樂十八年***1420年***,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改建。此後於清朝順治八年、乾隆四年屢次修葺與擴建,太廟面積為139650平方米。 太廟在明朝時歸內府神宮,清朝時歸太常寺。明清兩代每逢新皇帝登極,或有親政、大婚、上尊號、徽號、萬壽、冊立、凱旋、獻俘,奉安梓官,每年四孟及歲暮大袷等等,均需告祭太廟。
民國成立後,北洋政府於1926年將其命名為和平公園對公眾開放,兩年後歸內政部。民國二十年改為故宮博物院分院,次年8月對外開放。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總理周恩來將太廟劃撥給了總工會。太廟從此變為文化宮,設有劇場、電影院、球場、圖書館、展覽室等等。
太廟 即帝王祭祀祖先的宗廟,按周制,位於宮門前左***東***側。文獻記載,古代宗廟,是每廟一主:唐夏五廟,商七廟,周亦七廟;漢代則不僅京城立廟,各郡國同時立廟,於是其數達一百七十六所,這是和後來天子宗廟僅太廟一處的制度很不相同的。雲遊網 每廟一主變為一廟多室、每室一主的形制,大約是魏晉間事。魏有四室,晉為七室,東晉增至十室至十四室,親盡則祧遷。原在廟內兩廂別立夾室“儲”貯放已祧神主,後世則另立祧廟於殿後。至唐代,定為一廟九室;明清亦沿襲一廟九室,另立祧廟之制。祭宗廟以功臣配享的制度,漢代已有;明清太廟兩廡,是平日貯存配享功臣神主所在。
北京故宮紫禁城前出端門往東,經太廟街門進入太廟區。此區於太廟垣牆外滿布古柏。用常綠樹叢造成肅穆氣氛,是古代建築綠化的成功經驗。進入太廟戟門,則庭院空敞,與垣外適成對比。 經周恩來總理提議,第一次政務院會議批准,將太廟移交北京市總工會管理,闢為職工群眾的文化活動場所,“北京市勞動人民文化宮”匾額由毛澤東主席命名並親筆題寫,於1950年4月30日揭幕,5月1日正式對外開放。是勞動人民的“學校和樂園”和中外遊客旅遊的勝地。
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和優美典雅的環境吸引著眾多的遊人,藝術和教育培訓造就了大批人才,各種藝術演出和展覽也久負盛名,各種娛樂健身專案雅俗共賞,是休閒娛樂的極好去處,北京市勞動人民文化宮的成立,作為建國後的重大歷史事件載入《中華人民共和國大事記》。
1988年1月太廟被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98年北京市勞動人民文化宮被全總評為全國示範工人文化宮。 2002年3月北京市勞動人民文化宮被評為北京市一級公園。
北京市勞動人民文化宮自成立以來,成為首都乃至全國職工文化活動的中心,開展了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培養了大批各方面人才。同時,作為黨和國家重大活動的重要場所,經歷了許多重大的歷史事件。隨著改革開放步伐的加快,文化宮正將太廟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藝術有機地結合起來,逐步形成了獨具特色且富涵文化價值的學校和樂園。
太廟佔地約十六萬五千平方米。太廟本身由高達9米的厚牆垣包繞,封閉性很強。南牆正中闢券門三道,用琉璃鑲貼,下為白石須彌座;凸出牆面,線腳豐富,色彩鮮明,與平直單一的長牆強烈對比,十分突出.這一***處理是相當成功的。入門有小河,建小橋五座;再北為太廟戟門,五間單簷廡殿,屋頂平緩,翼角舒展,尚為明代規制。 入戟門為廣庭,北上為太廟正殿,原為九間,清代改為十一間重簷廡殿,與太和殿同屬第一級而尺度稍遜。殿內列皇帝祖先牌位,置龍椅上,代表生人。殿內用黃色檁香木粉塗飾,氣味馨芳,色調淡雅.牌位以西為上,分昭穆而列,平日則存於殿後寢宮。寢宮以北,用牆垣隔出一區為“祧廟”。正殿前東西廡列功臣牌位,祭祀時用為陪祀。 整個太廟建築群,基本為明嘉靖年間重建規模,是研究明代建築群整體組合造型處理的良好典型。
太廟殿宇均為黃琉璃瓦頂,建築雄偉壯麗。前殿面闊11間,進深4間,重簷廡殿頂,周圍有三重漢白玉須彌座式臺基,四周圍石護欄。其主要樑柱外包沉香木,其餘木構件均為金絲桶木,天花板及柱皆貼赤金花,製作精細。太廟雖經清代改建,其規制和木石部分,大體保持原構,是北京最完整的明代建築群之一。太廟以古柏著名,樹齡多達數百年。 太廟總體佈局:太廟的主體建築為三大殿,大殿對面是大戟門。大戟門外是玉帶河與金水橋,橋北面東、西各有一座六角井亭,橋南面為神廚與神庫。再往南是五彩琉璃門,門外的東南有宰牲房、治牲房和井亭等。 太廟的正門:設於天安門內御路東側,稱太廟街門,是皇帝祭祀太廟時所走之門。該門與天安門內御路西側社稷壇門相對稱。太廟的正門在對外開放後,改設為長安街上現勞動人民文化宮的正門。 太廟五彩琉璃門:是祭殿的正門,此門得名於五彩琉璃的裝飾。門內為玉帶河及金水橋,其作用和名稱與紫禁城之內的金水橋相同。
太廟大戟門:此門得名於門內外曾陳列有八個戟架,每個戟架上陳戟15枝,共陳戟120枝。大戟門有五個開間,當中三間均為前後三出陛,中階九級,左右則各七級。門外東間有一座小金殿,專供皇帝祭祀時更衣盥洗所用。
太廟燎爐:大戟門內稍東與西南方各有一座黃磚燎爐,專為焚燒祝帛而設。 太廟前殿是三大殿中的主殿,這裡是皇帝舉行大祀之處。始建於明代,明末清初被毀得只剩有中間三間和殿柱。順治年間重修太廟大殿,完工後的大殿十一楹,深四楹,重簷列脊,殿額有滿漢文對照的"太廟"。殿外的三重臺基用漢白玉石欄環繞,月臺御道正面依次刻有龍文石、獅紋石和海獸石。殿內的大梁為沉香木,其餘用金絲榆木;地鋪"金磚";天花板及四柱,均貼有赤金葉。殿內供奉木製金漆的神座,帝座雕龍,後座雕風。座前陳放有供品、香案和銅爐等。兩側的配殿設皇族和功臣的牌位。 中殿,寬九楹,深四楹,通過石露臺連線前殿,殿外的石階下左右各有二個石燈。殿內正中室供太祖,其餘各祖分供於各夾室。神龕之外陳列著與神牌數目相同的帝后神椅,對於皇后的祭祀,明代僅供原配,清代兼祀繼配。
太廟後殿,四周圍以紅牆,有門五楹,殿九楹。殿外石階中刻龍紋石,殿內供清朝立國前被追封的帝后神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