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成長勵志文章

  在我們成長路上,不妨找一些來看看,那麼都有哪些呢?一起來看看吧。

  :壓力是成長的開始

  你吃過豆芽菜嗎?你自己種過豆芽菜嗎?有沒有發現,自己種的豆芽菜都細細長長的,好像營養不良似的?可是巿場上賣的豆芽菜,肥肥胖胖,看起來就是又嫩又脆,很好吃的樣子!其實那是有方法的!

  商家在孵豆芽的時候,先把種子灑下去,接著會在上面蓋上一層玻璃片之類的重物,當種子要冒出芽來的時候,首先就會碰到這個壓力,為了長出芽來,並有力量舉起這層重物,種子們會相約,有默契地一起喊:「一、二、三頂」、「一、二、三頂」,於是就長成了肥肥胖胖的豆芽菜!因為它們通過壓力的逆境考驗,所以反而長得又胖又好!

  另一個故事是,日本人很喜歡吃一種魚,可是這種魚必須從西伯利亞空運到日本。不知道為什麼,每次空運過程中,都會有高達40%的魚因為飛機搖晃暈機死亡。為了降低魚的死亡率,於是有人提出在水箱中放入魚類的天敵——螃蟹,這樣一來,魚為了躲避螃蟹的攻擊,自然會集中精神、全力戒備以保護自己,不畏外在環境的威脅。結果,真的奏效了,魚的死亡率從40%降到5%.態度決定勝負從這兩個故事中,你看到什麼了呢?環境愈嚴苛,為了求生存,愈能激發人的潛能。我一直深信一個觀點,那就是觀念影響行動,行動造就了結果。而觀念代表著你對所處的環境抱持的態度。

  有句話說:態度決定勝負!試問問自己,對你自己,對未來,你現在抱持什麼態度?

  :贏自己一把

  很久以前有一個很笨的孩子。功課咋樣先不說,只知道每次開家長會,老師宣佈班上學生的成績,他老爸吊著一顆心只想早一點聽到念他孩子的名字,結果是念出他孩子的名字時,老師就做了完結式的停頓,接下去就說:完了。

  他老爸也不生氣,只說:兒子,這世界上許多人你沒法比。你只跟你自己比。你只要每天都能贏自己一次,我就高興了。有一次兒子考試得了60分,樂得老爸摟著兒子啃排骨似的,因為兒子上次只得了58分。後來這孩子機靈了,知道自己功課比不過別人,就不再想當什麼牛頓、阿基米德了。他作文做的好,於是就每天寫文章給自己看,讓自己每天贏自己一把。結果,這孩子輕而易舉的撿了箇中文系的保送指標,把他的大學給唸完了。

  這很笨的孩子就是我。

  有記者問奧運金牌得主劉易斯:你是世界上跑的最快的了,你沒有競爭的目標怎麼辦?劉易斯答:我下一步該做的是——粉碎自己!

  劉易斯真叫智慧。他給我的這篇文章做了最精闢的點化。

  一直記得在京城採訪一個紅歌星時,他在我的採訪本上寫下的留言,他寫的是:願你的今天勝過昨天!我覺得這話挺有哲理的。想想她這幾年步子邁的那麼穩實,便是有一定的道理了。

  是的,仔細想想:你最好的朋友是你自己,你最大的敵人也是你自己。如果你不是很刻意的活給人家看,你知道每天能與你競爭的只有你自己——你活著對自己苛刻些,你就活著張力些質感些;你活的鬆弛些,你就只能是乏味些平淡些。沒有人時時充當你的對手,也沒有人時時記著給你打分。只是今天與昨天之間,你知道自己的輸贏。

  所以我說,你且記住了:人生終歸是你自己的。你不妨時時給自己提個醒。

  贏——自——己——一把!

  贏自己一把,這的確算是一簇智慧的火焰。

  :樂觀者的座右銘

  當你背向太陽的時候,你只會看到自己的陰影。——紀伯倫

  有一則小故事是這樣的:

  有個太太多年來不斷抱怨對面鄰居的太太很懶惰:“那個女人的衣服,永遠洗不乾淨,看,她晾在院子裡的衣服,總是有斑點。我真的不知道,她怎麼會洗衣服都洗成那個樣子……”

  直到有一天,有個明察秋毫的朋友到她家,才發現不是對面的太太衣服洗不乾淨。細心的朋友拿了一塊抹布,把這個太太家窗戶上的汙漬抹掉,說:“看,這不就乾淨了嗎?”

  原來,是自己家裡的窗戶髒了。

  每一個人都曾經遇過不少憤世嫉俗的人,或者,你也有過一些看什麼都不順眼,永遠覺得命運對自己比較壞的朋友,但在傾聽他們的怨言之後,總會發現有句老話說得很妙: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

  看到外面的問題,總比看到自己內在的問題容易些;而把錯誤歸咎給別人,也比檢討自己來得容易檢討自己和責怪自己,又是兩回事了。於是,憤世嫉俗的人常從年輕憤怒到老,遇上有人過得比自己好,都想咬對方一口。斜視久了的眼睛看什麼都不順眼。

  最近,我在網路上看到一則新辦公室守則,應該也是一位憤世嫉俗的上班族寫的,韻腳還押得真不錯。全文如下:

  苦幹實幹,做給天看;東混西混,一帆風順。

  任勞任怨,永難如願;會捧會現,傑出貢獻。

  負責盡職,必遭指難;推託栽贓,鴻圖大展。

  全力以赴,升遷耽誤;會鑽會溜,考績特優。

  頻頻建功,打入冷宮;互踢皮球,前途加油。

  奉公守法,做牛做馬;逢迎拍馬,升官發達。他的寫法可能讓不少人覺得“大快人心”。沒錯,上班難免會受點委屈,看老闆臉色也是必然的事情。但除了洩點恨之外,他所寫的未必是實情。在過去的某些公家機關,也許真的有“少做少錯,多做多錯”的現象,但是在這個連公家機關都必須講究效率、公營單位也要自負盈虧的時代,能夠只靠推託拍馬升官的人,畢竟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