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唱發聲的基本原理

  歌唱發聲練習要求每個歌唱者首先要了解和熟記歌唱發聲器官的生理部位及其功能,掌握,全面理解其精神實質,通過反覆的練聲及歌唱實踐來消化和驗證其歌唱規律。小編就為大家介紹唱歌發聲的基本原理,僅供參考。

  

  就是氣息由肺部經支氣管、氣管撥出,振動喉頭的聲帶,發出聲音,然後通過各共鳴腔體得到共鳴,使聲音擴大,變成優美、悅耳的歌聲。聲音的高低是由聲帶振動的頻率決定的,聲音的強弱則取決於振幅的大小。音色的變化主要是由共鳴腔的不同調節而產生的,歌唱時由於情感表達的需要,在大腦支配下,共鳴腔快速的進行精細的調整就會產生豐富多采的音色。

  歌唱器官的主要構成

  歌唱器官主要由呼吸器官、共鳴器官、喉頭聲帶、咬字、吐字器官及聽覺器官構成。這些器官是受大腦統一支配,共同協作,缺一不可的整體。

  1 呼吸器官 也可稱為動力器官。有鼻、咽、喉、氣管、支氣管、肺、兩肋和橫膈膜。鼻、咽、喉、氣管、支氣管是呼吸的必經之路;橫膈膜、肺、兩肋在歌唱發聲中是起重要的風箱作用的。吸氣呼氣的動作主要是靠膈肌和胸、腹部許多肌肉的協同收縮來完成的。肺的下面是在呼吸活動中起重要作用的橫膈膜。它是隔開胸腔和腹腔的一片約兩、三分厚的肌肉薄膜。中心厚,邊緣薄,四周邊緣與胸、腹腔交界相連線,它隨著呼、吸肌肉群的緊張和鬆弛,兩肺的擴張和收縮而升降。

  2 共鳴器官 這是擴大與美化聲音的器官。鼻腔、胸腔、頭腔包括額竇、蝶竇、上中下鼻竇、篩竇等是固定的、不能隨意改變形狀的共鳴腔。咽腔分為喉咽腔、口咽腔、鼻咽腔。在喉的上面是喉咽腔,在口腔後面的是口咽腔,在軟顎後面的是鼻咽腔。喉腔、口腔能借助於肌肉的張縮而改變腔體的形狀與大小,是可變的共鳴腔。歌唱技巧的訓練在一定程度上就是訓練對這些共鳴腔體的調節能力。聲帶本身發出的聲音是很微弱的,只有在各共鳴腔體中得到共振,才能使聲音擴大與美化。

  3 喉頭聲帶 這是聲源。喉頭位於頸前正中部,由甲狀軟骨、環狀軟骨、披裂軟骨和肌肉、韌帶、黏膜等組成。喉頭中間是兩條由前向後、左右並列的薄薄的肌肉薄膜形成的韌帶,這就是產生聲音的振動體--聲帶。發低音時聲帶拉長、靠攏,但不貼緊,聲帶較鬆弛,對撥出的氣息的擋氣作用也不大,有漏氣現象,聲帶是整個的振動,振幅較大。隨著音高的上升,聲帶縮短並靠緊,其擋風作用也就明顯加大,聲帶變為部分振動和邊緣振動,振幅小。當唱最高音時,只有靠近甲狀軟骨的三分之一部分振動。歌唱時高低音變化快時,各條喉肌須協調地、自如地改變收縮的力量才能適應。

  4 咬字、吐字器官 包括脣、齒、牙、齒齦、舌、喉、上顎也叫口蓋,包括靠前部分硬的不能動的硬顎和靠後部分軟的能上下活動的軟顎、下顎、鼻腔、口腔、咽腔等。從喉發出的聲音只是單一的音響,只有在口腔裡,各咬字、吐字器官的積極協作,才使之變成字和詞。

  5 聽覺器官 音樂是聽覺的藝術,通過耳和耳內的聽分析器,鑑別聲音的好壞及音準、節奏等等。正確良好的聽覺對歌唱者是十分重要的。因此,每個學唱的人都應十分注意對音樂的各要素音準、節奏、節拍、音色、調性、多聲思維、結構、音樂表現等進行單項與多項的綜合技術訓練,提高自己的聽覺能力。

  瞭解了歌唱器官的構造,才能使歌唱者在歌唱時使各器官共同協作,獲得良好的聲音,使聲音更具有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