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職場社交口才規則

  在琳琅滿目的職場社交寶典裡,您是否找到了適合自己的方法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僅供參考,希望能幫助到大家!

  職場社交的四大缺失

  缺乏有效的溝通方式。我們都在談職場交往的關鍵就是做好溝通,然而,大多數人聚焦於溝通的方法,卻忘了溝通背後的東西---對關係的理解,自己的定位,表達能力,溝通切入點,對所談事項的把握,還有家長裡短的那些生活樂趣……

  缺乏傾聽。急切的想要讓對方聽懂自己所推廣的產品優勢,卻忘了詢問對方的需求;很想抓住機會向上司表達自己,卻忘了在日常工作中聽懂他所說的公司理念和發展方向,因此急於在上司面前表現的幾句話與這些理念差之甚遠;想要與同事有深入的交流,以便更好的合作,卻不知從何入手,忘了在平日裡多傾聽對方的聲音,拉近距離。

  缺乏發現。職場裡每天都是匆忙的腳步,各司其職,各就其位,會偶爾給人很疏離的感覺,認為它缺乏人情味。看著那些在職場裡就算沒有合作關係依然有得聊,有得交流,有得機會的人,很多職場人會油然而生羨慕之心,並苦惱於自己社交狀況遲遲沒有進展。殊不知,很多工作契機和合作關係都是從發現開始的,不發現就缺乏交流溝通的可能性,更談不上合作。

  缺乏信任。在職場裡,無論是與客戶相處、同事相處還是上下級相處,都存在著很多的猜忌,也就是不安全感,猜忌其他客戶搶了自己的風頭而忘了自己切實能提供的優質服務;猜忌同事之間是否存在著利益衝突,而在同事關係裡變得小心翼翼;猜忌上級會不會在繁複的內部資訊中影響對自己的工作認可,或擔憂合作事項的不同理念會導致更大的隔閡,於是變得縮手縮腳。

  社交高手面臨的阻礙

  專家指出,根據心理學理論,與人建立關係是受到早期依戀關係的影響,依戀關係與人處理關係的兩大表現緊密相關:一個是對人的信任程度,一個是自信程度。依此可以分出四類人,不同型別的人處理社交關係、提升社交技能的切入點是完全不同的:

  第一類是懷疑他人又沒有自信的職場人,這類人會害怕親密關係,在職場裡會發現這樣的人會刻意躲避與同事相處,採取迴避的態度來應對工作和同事的關係,這類人學習職場社交技巧之前,更需要先修煉內心,突破自我,學會轉換視角,發展正性的能量,畢竟在職場裡的交往更需要正性的去看待人與事物。接納是交流的前提,無論是接納他人,還是接納自己。這類人需要注意幾點:

  1、多發現與同事的話題,可以從日常感興趣的生活話題開始,擴大職場交流面;

  2、在交往中多與同事和上下級進行主動溝通,很多阻礙實際上是內心的阻礙;

  3、學會正確判斷事物,傾聽多方意見,仔細的體味自己對事物是否存在負性偏見,並加以改善。

  第二類是懷疑他人但有自信的職場人,這類人容易在職場裡顯現得比較偏執,善於表達自己的觀點,易產生與人不一致的想法,特別是與合作伙伴或者是與同事交往之間,溝通不好容易引發客戶衝突與同事矛盾。這類人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1、切忌在應該保持沉默的時候打斷別人的話;

  2、切忌經常以不悅、不耐煩並且對立的語氣說話;

  3、多用“您”而少用“我”,增強溝通的親近度和接納度。

  第三類是職場中相信他人卻沒有自信的人,這類人容易與人產生過度的親密關係,與人特別容易建立關係,在職場中會尋求人的關注,擔憂受到他人的批評或遭受到拒絕,容易猶疑社交物件對自己的看法而喪失溝通良機,這類人需要關注的是:

  1、多傾聽別人口中對自己的客觀評估,列出自身的優勢,多肯定自己;

  2、職場社交可以從訓練語音和儀態開始,大方並清晰的與人進行言語交流很重要;

  3、更加開放的去表達自己,說出自己的疑惑與不解,善於從交流溝通中尋找事物的正確處理方式。

  第四類是相信他人且有自信的職場人,這類人容易建立良好的職場社交關係,無論是書籍還是社交課程的資訊也更容易被接納。並不會因自身問題而停下成為職場社交高手的腳步。這類人如果一旦找到了職場的歸屬感,並積極學習、努力發展的話,假以時日,一定能成為職場社交高手。

  當然要讓自己成為社交高手,除了上述幾點要求以外,還應注重自己的和自身實力的提高。相信一個僅憑交際能力而打天下的人是不可能成功的。因此,除了處理好與領導、同事的關係以外,也不要忘了注重自身能力的培養。

  如何在職場上套近乎技巧分享:

  冷笑話“溫熱”氛圍

  人物:小武廣告公司平面設計師辦公室裡,一群同事正為一個設計方案而冥思苦想,過了許久還沒拿出滿意的方案,大家都覺得有些沮喪和疲倦,氣氛較為沉悶。

  “你們知道哪種植物和動物長得最像雞嗎?”入職不久的小武腦子靈活,性格外向,看到氣氛不對勁,就想活躍一下氣氛。於是,平時愛講冷笑話的他,就試著講個冷笑話給同事們聽聽。幾位同事停下手頭工作,想了一下,搖搖頭。“答案是樹和馬。”小武公佈答案。“為什麼?”同事很好奇。“因為‘數碼相機樹馬像雞’啊。”小武說。幾位同事先是一愣,待聽出這句話的意思後,呵呵地笑了起來,此前緊張的氣氛頓時緩解,隨後大家的思維也很快活躍起來,工作得以順利進行。

  因為真誠,也因為擅長選擇合適的時機講冷笑話與同事分享快樂,小武很快被同事們接納,還被大家封為公司的“首席冷笑話大王”,人緣頗好。

  絕招分解:能言善道的人,不一定時時受歡迎,但會調動氣氛的人,人緣一定不會差。這裡,小武的冷笑話不“冷”,反能“熱”氣氛,打通人際脈絡。職場新鮮人可以利用其“旁門左道”,如說冷笑話、模仿明星人物等,有助提高人際關係。海翔教育培訓中心培訓總監王強認為,畢業生進入職場後,適時表現自己,多些熱情,在工作中保持“新鮮感”很重要。

  “革命”友誼逛出來

  人物:倩倩傳媒公司文案策劃“小菲不但是我的同事,更是好朋友。”一說起和小菲認識的過程,倩倩一臉喜悅。她對記者稱,她能同小菲成為朋友,很偶然,屬於“緣分天註定”的一類。

  倩倩今年3月份被佛山一家傳媒公司錄取。因不懂粵語,她跟部門裡的3個廣東同事相處得並不融洽。“他們3個人經常聚在一起用粵語聊天,我一句也聽不懂。偶爾插上一兩句話,隨後又被他們的粵語蓋過,我似乎成了局外人。”工作了一個月,她和同事的交流只限於工作。

  不過,一件小事改變了倩倩的生活。“五一”期間,倩倩逛超市買東西。在食品區,她看中一款餅乾,伸手要拿,誰知另一隻手也同時伸向那包餅乾,倩倩抬頭一看,那隻手的主人竟是同事小菲,兩人對視後大笑,簡單交談幾句,隨後便一起逛超市。

  經過這次巧遇,倩倩和小菲經常相約到附近的商場逛街購物。“逛街逛出了‘革命’友誼”,如今兩人友誼指數急升,其他同事都戲稱她倆為“連體嬰”。

  絕招分解:“緣分天註定”這話確實讓人嚮往,但職場如戰場,防人之心不可無。職場上,同事之間存在利益矛盾,關係到金錢、職位晉升等內容,已不像大學時代的人際關係那麼簡單。但職場上也存在真摯、真誠的情誼,遇上值得深交的朋友,也是要好好珍惜。但對於剛畢業的大學生,應該保持清醒的頭腦,“別人對你好,自然你也要對別人好,但也要多留個心眼,多關注表面外的一些東西,做出正確的判斷。”

  玩桌遊拉近距離

  人物:小黃網路公司技術工程師每逢週末,小黃都會和若干同事約在禪城區東方廣場的一家咖啡館裡,一夥人團團坐,興致勃勃地玩桌遊“三國殺”。大夥在鬥**的同時,又能傾訴工作或生活的不愉快。那親密的氣氛,外人還以為小黃是個“老同事”呢。

  其實,小黃入職不到一個月時間。他7月底進入禪城一家網路公司做技術工程師,一開始頗受冷待。剛開始的一個禮拜,小黃每天上班下班,跟同事幾乎沒有交談。“網路公司裡,以男同事居多,我一個新人,加之‘同性相斥’,我很難融入大家的圈子裡”。

  直到有一天,他聽到同事在討論桌遊遊戲,在大學被稱為“桌遊高手”的他,趁機邀請同事週末一起玩。經過幾番桌上“廝殺”,同事們對小黃的**表示由衷認可。同時,小黃又樂意指導不懂玩“三國殺”的同事。通過遊戲,他很快融入到集體的圈子中了。

  絕招分解:“不管你願不願意,你都必須融入同事的圈子。而處理與同事的關係時,更不能以個人好惡為標準,看誰不順眼就不理誰,這樣只會讓自己的工作陷入困境。”王強認為,作為職場新人要注意禮貌,搞好團結。首先要理解並習慣職場的複雜人際關係,然後把握好時機,適時且主動地融入同事們的交流圈,參與到同事們共同的愛好中去。

  零食充當“潤滑劑”

  人物:小欣旅遊公司會計

  小欣是南海大瀝人,平時喜歡吃零食。今年6月份,小欣進入桂城一家旅遊公司做會計。“上班的第一天,如何跟同事們打招呼好呢?”。

  媽媽建議小欣帶點零食上班。“上班的第一天,我媽給我準備了一大包糖果和餅乾,讓我在見面時分給同事,以此緩解初次見面的尷尬。”這招立見成效,還一一記住了同事的姓名。

  此後,小欣不時地會帶一些小零食或媽媽做的小吃,和同事一起品嚐。“與人相處,講的就是主動。你主動向同事示好,樂意與他交往,那麼同事也會感受到你的誠意。好人緣也可以‘吃’出來!”小欣表示,不管用什麼方式,真誠就是最好的人際潤滑劑。

  絕招分解:職場上的人際關係,其實考驗的是情商,也考驗你的為人處事是否周到。“要和同事建立友好和諧的關係,作為職場新人,應該從平時的小細節做起,小到問候,大到工作。”

  此外,身為職場一員,你有時可能不得不“隨大流”,加入同事的小圈子,但不要失去原則,切不可排斥非圈子裡的同事,也不能做不符合公司規定的事。

  剛進單位時,陳平的媽媽就千叮嚀萬囑咐:“你資歷淺,見到同事要熱情一些,這樣大家就會對你好一點。”可是進了單位之後,陳平卻發現,他與同事們打成一片,和其他同事一樣也以“姐”、“哥”稱呼同事,結果,到後來,大家卻並不怎麼待見他。進入職場該用什麼稱呼,一時也成了陳平的一件苦惱事。

  莫用“哥”、“姐”套近乎

  今年7月,陳平大學畢業之後進入浙江華星集團,在公司裡,很多同事 為了拉近彼此的距離,互相都以“某哥”、“某姐”稱呼。陳平聽到了覺得蠻好,便也用這樣的稱呼和同事打招呼。可是漸漸地,陳平發覺自己對同事的這種稱呼並不受同事歡迎,他期望拉近彼此之間距離,或是贏得好感的目的也沒有達到。

  陳平告訴記者,他們公司是一家企業單位,不像很多機關單位面對資歷老的同事時可以用“老師”稱呼。他們公司除了有職位的上司要用職位稱呼之外,其他都用“哥”、“姐”彼此稱呼,為什麼人家叫叫挺好,自己也這樣稱呼別人,別人為什麼就不樂意呢?

  後來,一個比陳平早進入公司的同事告訴他,原來他一進公司就用這樣稱呼,很多同事都覺得陳平太愛套近乎,沒大沒小,因此才對陳平留下了不好的印象。一般剛進公司的新人可以用“老師”來稱呼其他同事,直呼別人“哥”、“姐”那是要等彼此關係再熟悉一點才能這樣稱呼。

  私人關係不要帶入工作

  無獨有偶,和陳平一樣,今年畢業的小唐在入職的頭兩天,如何稱呼辦公室裡的同事、領導,也成了他最大的困惑。

  小唐大學畢業進入公司後發現,公司是金融體系內的單位,因此很多同事、領導都是他們學校畢業的,有的甚至是他的直系學長、學姐。有了這層關係,小唐開始 主動上前與同事、領導套近乎。“學長,沒想到我們是一個導師教出來的”、“師姐,當年在學校就久仰大名,現在終於一睹廬山真面目了”……甚至對於部門領 導,小唐也直接以“學長”相稱。

  然而,小唐不知道的是,公司一向最忌諱拉幫結派,看他一個新人這麼“親切”地稱呼領導,不少人揣測起他 是不是有什麼背景。而被他稱作“學長”的領導,也頗為尷尬,又不好明說。不久,小唐發現,部門主管跟別人經常有說有笑,但一跟自己說話,態度就一本正經, 除了工作上的事,其他話題很少交流。

  “我究竟哪裡做錯了?”小唐百思不得其解,終於鼓足勇氣向一位前輩請教。前輩指點說:“你的問題就在於沒分清私人關係與工作關係。很多公司歷來就有派系之爭,私下越是有關聯的,在工作中就越要避嫌。“主管這麼做,也許就是被你那句“學長”搞怕了。”前輩這樣對小唐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