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告三個要素的說話技巧
忠告,對於幫助他人的和建立真誠的人際關係,起著難以替代的重要作用。反過來講,不能給予他人忠告的人不是真誠的人,這種人不會將自己的真實感受忠告於對方。也就是說,不愛別人的人不會給予他人忠告的,不被愛的人也同樣得不到忠告。因此,我們應該歡迎忠告,更應該給人以忠告。怎麼才能說話忠言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關於,歡迎借鑑參考。
“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旨在教育人們要勇於接受批評。然而,良藥大多苦口難嚥,為此人類研究使用糖衣把藥包起來,這樣藥效不減,吃藥的人卻便於服用。同理,忠言也不一定非得逆耳。如果言者講究藝術,把忠言說得順耳些,聽者就不易反感,反而會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現實生活中,能夠接受他人批評的人並不少,但是由於批評或建議者的方式方法不對,導致批評建議不被接受、甚至反目成仇的例子也並不鮮見。中國古代講究“文死諫、武死戰”,為了辯論一件事的是非曲直,往往會導致一批人身首異處。這些忠臣良將的精神是可嘉的,但是他們的方法卻未必可取,因為勸諫的目的是讓對方聽從我們的意見,而不是丟掉我們的性命,而且,文臣死諫後,皇帝往往不會改弦更張,那活生生的性命就丟得太可惜了。
其實,並非所有的忠言都逆耳的,只有當批評與被批評者的情緒產生相牴觸時,才會發生逆耳現象。一個人的情緒,左右著能否接受批評的心理。儘管是忠言,但在講的時候還得考慮到對方的情緒狀態,採用對方能接受的方式,這樣才能達到預期效果。這種批評方式,或耐心細緻,擺事實講道理;或直截了當,推心置腹;或觀點鮮明,說理透徹;或僅給暗示,無言勝有聲。要因人而異、因時而變,視各人不同情況,進行“對號入座”,切忌千篇一律的大道理。這樣,才能使忠言不逆耳。被批評者如果一時難以接受,可取轉移注意的方法,轉憂為樂,化怒為喜,寓理於笑談之中,使之觸類旁通,自己頓悟,接受批評。
說話如用兵,要想達到“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效果,勸人也要講技巧,“含蓄不露,便是好處。”“用意十分,下語二分,可見風雅;下語六分,可追李杜;下語十分,晚唐之作也。”有的話明明是為了對方著想,可是因為講時不注意技巧,就會被人當成是惡言,讓人避之不及。如何把勸導別人的話說得容易讓人接受,是為人處世的一門學問。
因此,我們必須學習各種說話的方法和技巧,以達到“勸善歸過”的目的。一句平常的話,倘若加上對對方的尊重,委婉措辭,掌握分寸,就會成為既順耳又優美的忠言。
如果我們注意忠告的三個要素,你的忠告就會被人接受,忠言也就順耳起來了。
一、謹慎行事
說到底,忠告是為了對方,為對方好是根本出發點。因此,要讓對方明白你的一番好意,就必須謹慎行事,不可疏忽大意,隨便草率。此外,講話時態度一定要謙和誠懇,用語不能激烈,也不必過於委婉,否則對方就會產生你教訓他,你假惺惺的反感情緒。
二、選擇時機
選擇適當的場合和時機,是忠告的第二個要素。
例如,當部下盡了最大努力而事情最終沒有辦好時,此時最好不要向他們提出忠告。如果你這時不適時宜地說“如果不那樣就不至這麼糟了”之類的話,即使你指出了問題的要害且很在理,而部下心裡卻會頓生“你他媽沒看見我已拼出死命了嗎?”的反感,效果當然就不會好了。相反,如果此時你能行說幾句“辛苦你了”“你已做了最大的努力”“這事的確比較難辦”的安慰話,然後再與部下一起分析失敗的原因,最終部下是會欣然接受你的忠告的。
除此之處,在什麼場合提出忠告也很重要。原則上講,提出忠告時,最好以一對一,避開耳目,千萬不要當著他人的面向對方提出忠告。因為這樣做,對方就會受自尊心驅使而產生牴觸情緒。
三、不要比較
忠告的第三個要素,就是不要以事與事、人與人比較的方式提出忠告。因為此時的比較,往往是拿別人的長比對方的短,這樣很容易傷害對方的自尊心。
例如,“我說三郎呀,你看隔壁家的正夫多有禮貌,多乖啊!你和正夫同年生,可你還比他大兩個月哩,你要好好向他學習,做個好孩子喲!”
一位母親這麼忠告自己的兒子。
“哼,嘴裡整天是正夫這也好那也好,乾脆讓他做你的親生兒子算了!”
兒子的自尊心受到傷害,母親的忠告效果是適得其反的。
再如,“我說,你看鈴木太太哪天不是整整齊齊的,而你總是不修邊幅,你就不能學學人家的好樣嗎?”
丈夫對不整潔的妻子提出了忠告。
“學學人家?你的收入有人家丈夫嫌得多嗎?你有了錢,難道我還不會打扮?”
雖然妻子明明知道自己的弱點,但出於自尊心,她沒好氣地回敬著丈夫,丈夫的忠告失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