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立冬吃什麼

  立冬是冬天的開始,人們常說:立冬晴,五穀豐;立冬晴,窮養人。所以人們常以立冬日的天氣來確定整個冬季的天氣。而立冬的習俗也有所不同,都有著地域的特色及飲食文化,你知道北方的立冬吃什麼嗎?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北方在立冬吃什麼吧。

  :餃子

  北方人愛在這一天吃餃子。餃子有“交子之時”的意思,“交”就是交替、交接、交換的意思,立冬是秋天和冬天交接的時節,所以,“交”子之時的餃子是不能不吃的。所以立冬吃餃子的傳統,在北方已經流傳了上百年。還有人說,立冬吃餃子,撈出鍋後不能馬上吃,要一隻一隻擺放在洗得很乾淨的篩子裡,稍微晾一下,把水滴掉。這是為了在吃之前先敬土地神,感謝他在秋天裡慷慨的給予。

    而天津等不少地方立冬一定要吃倭瓜***又稱窩瓜、番瓜、飯瓜和北瓜,是北方一種常見的蔬菜***餡餃子。但因為立冬時節已經很難買到倭瓜,所以當地人在夏天時就買好了倭瓜儲存起來,專等立冬這一天包餃子吃。

  為什麼立冬吃餃子?

  還有一段淵源呢,是來源於“交子之時”的說法。每年的大年三十是舊年和新年之交,而立冬是秋冬季節之交,所以在“交”子之時就要吃餃子把交子的含義放在裡面。因此,在北方各式各樣的餃子賣得很火。更多的人是習慣在家裡自己包餃子吃。

  我國河東水西“老天津衛”聚居地,立冬有吃倭瓜餃子的風俗。倭瓜又稱窩瓜、番瓜、飯瓜和北瓜,是北方一種常見的蔬菜。一般倭瓜是在夏天買的,存放在小屋裡或窗臺上,經過長時間糖化,在冬至這天做成餃子餡,味道即同大白菜有異,也與夏天的倭瓜餡不同,還要藮醋加蒜吃,別有一番滋味。

  立冬吃餃子餡料有講究。因為目前天氣總體乾冷,大部分朋友可以選用牛羊肉這類溫補驅寒的食材做餃子餡。如果您擔心補過頭,可以適當放些蘿蔔、芹菜或木耳等清淡去燥的食材來進行營養均衡。

  有些朋友不知道怎麼包餃子,下面小編為您介紹包餃子小竅門,試試自己包餃子吃吧:

  1、餃子皮:和麵時,每500克加1個雞蛋,不但可增加營養,而且下鍋後不混湯。和麵時,加一點鹽,可以增加麵糰筋力,防止下鍋後破皮。

  2、餃子餡:調餡時,先把蔬菜切碎,用油拌好,再放其他料。可以防止餃子餡出湯。拌肉餡時,加點用花椒和八角泡的水,不僅可以去腥味,而且肉餡鮮嫩。包餃子前,可以先把餃子餡防進冰箱裡速凍一會兒,這樣包時就不會出湯了。包肉餡餃子時,可放一點泡過的茶葉,能清口,去腥,除羶氣。

  3、煮餃子:水開後,加點鹽,待其融化後再下水餃,可防止粘鍋和連皮。

  4、裝盤:餃子煮熟後,放在事先涼好的溫開水中過一下,再裝盤就不會粘在一起了。

  南方立冬吃什麼:肉類

  在南方的很多城市,立冬要吃的是雞鴨魚肉,因為天氣逐漸的寒冷,人們需要補充更多的能量,而肉類是富含蛋白質的,所以認為吃肉是最好的選擇。中醫認為,立冬進補適宜食用具有暖性的肉食,如牛肉、雞肉、羊肉、蝦等。

  在我國臺灣省立冬這一天,特別講究食補,大街上掛著的“羊肉爐”、“薑母鴨”的餐廳是特別的受歡迎,可謂是座無虛席。在臺灣的一些家庭還會燉麻油雞、四物雞來補充能量。具體這些食品有多好吃,那隻能去臺灣親自品嚐了。

  還有些城市講究的立冬要吃羊肉,羊肉屬於暖性食物,富含蛋白質,但是脂肪缺少,是人們補充能量最好的肉類,所以,在立冬這一天吃羊肉,可以驅寒氣,暖手腳,補血氣,可以一個冬天都可以手腳暖和,避免冬季凍傷手腳。

  專家提醒,羊肉最好搭配豆腐,它不僅能補充多種微量元素,其中的石膏還能起到清熱瀉火、除煩、止渴的作用;而羊肉和蘿蔔放一起燉也是有據可依的,這樣能充分發揮蘿蔔性涼,可消積滯、化痰熱的作用。

  牛肉富含蛋白質,氨基酸組成比豬肉更接近人體需要,能提高機體抗病能力,對生長髮育及術後,病後調養的人在補充失血、修復組織等方面特別適宜,寒冬食牛肉可暖胃,是該季節的補益佳品。

  牛肉雖好,進食也要適量。餐桌上端上牛肉的同時,也可配備山藥、藕、栗子、白扁豆、荸薺、胡蘿蔔、薺菜等菜餚,這些均有不同程度的生津養陰、健脾胃功效。

  冬季雖然要多進補多吃肉類,但選擇哪種肉要辨明體質,腎陰虛則需要滋陰,腎陽虛者需要補陽。

  如果你總上虛火,常常出現口腔潰瘍、耳鳴腫痛、咽喉幹痛、大便乾結、排出困難或不盡的問題,需要滋陰。相反,則需要補腎陽。冬季煲湯以肉類食物為主。像羊肉煲就屬於補腎陽的。而鴨肉、兔肉則屬於滋陰的食物。

  所以,火爆的羊肉煲並不適合所有人,會讓部分人火上加火,讓身體燥熱不安,失眠煩躁,加重身體不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