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音樂能開發寶寶的大腦
很多媽媽們為了寶寶的聰明成長,常常會用益智音樂來開發寶寶的大腦。那麼呢?下面就讓小編告訴你,一起來看看吧!
開發寶寶大腦的音樂
普羅科菲耶夫的《彼得與狼》——做個勇敢的寶寶
德沃夏克的e小調第九交響曲《自新大陸》第二樂章——撫平焦躁的心情
約納森的《杜鵑圓舞曲》——特別適合在早晨睡醒後傾聽
格里格的《培爾·金特》組曲中《在山魔王的宮殿裡》——感受力度與節奏
羅伯特·舒曼的《夢幻曲》——感受清新與自然
約翰·施特勞斯的《維也納森林的故事》——感受春天早晨的氣息
貝多芬的F大調第六號交響曲《田園》——在細膩的樂曲中享受寧靜
老約翰·施特勞斯的《拉德斯基進行曲》——激情澎湃中感受無限活力
勃拉姆斯的《搖籃曲》——媽媽無盡的愛,在樂曲聲中與小寶寶說說話
維瓦爾第的小提琴協奏曲《四季·春》——體驗春季盎然的感受
用音樂開發大腦
我們的大腦的構造是:聲音通過聽覺區到達大腦的深層部分,神經迴路開啟。耳朵的能力和振動音一直為們所忽視,但事實是它們是能力開發最重要的工具。
人們相信聲音療法能夠恢復聽力、治癒自閉症和癲癇。這種療法其實正是強調了聽的適重要性。最近有很多研究都在進行,比如聽聲音治療疾病和弱聽,用聲音療法提高記憶力等等。
朗讀時聲音的振動能夠轉化為大腦的運動。生物發出的聲音一般都是向外傳送的,但是朗讀和背誦時,它所產生的振動音能夠與大腦深層部分發生共鳴,從而在大腦深處引起變化。
間腦***丘腦和下丘腦***處於大腦的深層部分 思維導圖,這裡集中了所有的神經,它還控制著所有內分泌腺。當我們朗讀時,間腦就集中能量變得很寬大,產生新的突觸並開啟新的迴路。這時也就打開了最深層的間腦記憶迴路。
引發“無意識的力量”——音樂、朗讀和背誦
無意識存在於大腦的深處。一般的時候只有大腦的表層意識來工作,處於深層大腦的無意識受到了壓抑,所以無意識的力量不能夠自由地發揮出來。但是,無意識中隱藏著巨大的力量,過目不忘或是能夠創造出佈滿感性的優秀作品都是無意識的功勞。引發無意識的力量有很多方法,聽覺刺激是其中比較輕易的一種。古典音樂刺激又是聽覺刺激裡的一種方法。雖然音樂分為很多種,但是古典音樂更適合進行聽覺刺激。
學樂器有助於開發大腦
5~13歲是兒童大腦發育的關鍵時期,通過科學的音樂知識學習,能開發孩子的潛能。
孩子在學習某種樂器時,眼看樂譜手持樂器,要在最短時間把看到的樂譜反映到腦子裡;同時大腦發出指令,讓手指和身體協調,進行演奏;樂器出聲後,耳朵要聽演奏效果,並進行判斷。這個過程只有短短几秒鐘,卻充分調動了兒童的眼、耳、手、腦,因而有助於大腦開發。
很多父母雖然認識到了音樂的重要作用,希望孩子能學點音樂知識和技能,可在不管在孩子的音樂啟蒙階段還是樂器選擇階段都有很多注意事項,也往往是困擾著父母的難題。
孩子學樂器,需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興趣是第一要素
孩子的學習動機主要來源於興趣。父母不能違背這一規律,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孩子,不問孩子是否願意,強迫他進行學習。這樣做,只會適得其反,不僅不利於學習,甚至還會讓孩子對學習樂器感到厭倦。
掌握好學樂器的年齡
從幼兒智力發展和身體發育的情況來看,3歲的孩子學樂器早了些,孩子注意力很難集中,無法掌握基本的學習規則,不利於教學。4~5歲可以開始學鋼琴、電子琴、手風琴等鍵盤樂器,而學習絃樂器,如小提琴、古箏等,應該在5歲半之後。一般來說,學習鍵盤樂器一年,基本掌握了音準和節奏感後,再轉學絃樂器會更好。
家庭經濟條件的狀況
孩子學琴需要買琴,請老師***或是上音樂班***,音像資料等。在孩子學琴的過程中,可能還會考慮讓孩子參加考級、樂器比賽等活動,這也需要花費一定的資金。此外,有些樂器在孩子學習中間需要作相應的更換。在家庭經濟不是那麼寬裕的情況下,不如考慮選擇一種投入資金更少的樂器,譬如:長笛、葫蘆絲等。
可督促 但不應強迫
許多父母都碰到過學樂器“虎頭蛇尾”的孩子,孩子買了樂器有新鮮感,可練習幾次之後就失去了興趣。怎麼辦呢?解決這一問題的有效方法是鎖定時間,規定任務,讓孩子養成定時學習的習慣,完成了任務就及時表揚以鼓勵孩子。
合理安排孩子的練習時間
對初學的孩子,每次20分鐘左右,每天多練幾次。孩子練習時,父母可以坐在一旁看,耐心指導。當孩子記不起譜時父母可啟發他,但不要代他認譜。在家中練習的時間也應把握好時間,不要太早也不要太晚,以免影響周圍鄰居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