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生子女政策

  是中國計劃生育的一項政策,對於你瞭解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歡迎閱讀!

  內容

  一對夫妻生育***包括依法收養***一個子女後不再生育,其子女在十八週歲以內的,由夫妻雙方申請,經所在單位核實***沒有單位的和農村居民,經戶籍所在地居民委員會或者村民委員會核實***,由女方戶籍所在地鄉鎮人民政府或者街道辦事處發給《獨生子女父母光榮證》,憑證享受以下獎勵和優待:

  ***一***每月發給10元獨生子女父母獎勵費,獎勵費自領取《獨生子女父母光榮證》之月起發至其獨生子女滿十八週歲止; ***二***女職工除享受本條例第二十條規定的休假外,經所在單位批准,可以再增加產假三個月,但減免三年獨生子女父母獎勵費; ***三***獨生子女的托幼管理費和十八週歲之前的醫藥費,由夫妻雙方所在單位依照有關規定報銷; ***四***獨生子女父母,女方年滿五十五週歲,男方年滿六十週歲的,每人享受不少於1000元的一次性獎勵; ***五***農村在推行養老保險制度時,應當為獨生子女父母優先辦理養老保險。農村安排宅基地,對獨生子女父母應當給予優先和照顧; ***六***鄉鎮人民政府和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應當扶持獨生子女家庭發展生產。

  第一胎生育雙胞或者多胞的夫妻,不領取《獨生子女父母光榮證》,憑女方戶籍所在地鄉鎮人民政府或者街道辦事處出具的證明,享受前款第***四***項規定以外的獎勵和優待,但只享受一份獨生子女獎勵待遇。對機關、社會團體、企業事業組織不落實本 條例規定的計劃生育獎勵和優待政策,有關 當事人可以向計劃生育行政部門舉報;計劃生育行政部門應當督促落實,並對當事人維護合法權益予以支援。

  來歷

  在1980年,新華社公佈了宋健等人作出的對中國人口發展程序的百年預報:如果中國按當時的生育水平延續下去,那麼2000年中國人口要過14億,2050年中國人口達到40億。如果今後平均每位婦女生兩個孩子,那麼到2050年中國人口達到20億後,才能停止增長。這一訊息釋出後,引起很大震動,一些人甚至產生了恐慌心理。當時王震親自接見宋鍵,著急地問如何把中國人口降成3或4億。同時一度有人主張“中國人口應立即宜取負數發展”,建議採取一切措施,儘快進入人口的負增長;要實行鼓勵自願不育戶和獨身者的政策,每隔5年開展一個“無嬰年”,等等。由於主管者患有“人口恐怖症”,“一胎化”的出臺在缺乏專家嚴密論證的情況下,迅速出臺。 1980年9月召開的五屆中國人大第三次會議上確立了20世紀末將中國人口控制在12億以內的奮鬥目標,而這樣的奮鬥目標又是同人均一千美元的追求相聯絡的。中國當時認為:人口每增加一點,都是對“四個現代化”的衝擊,以致於得出結論:“唯一的出路就是少生”。定下了這樣一個“巨集偉目標”之後,中國的人口政策在1980年驟然收緊,即從“晚、稀、少”迅速轉變為“一胎化”。其標誌是 1980年9月發表的《中共中央關於控制中國人口增長問題致全體黨員、共青團員的公開信》,其主要內容就是“提倡一對夫婦只生育一個孩子”。《公開信》是“提倡”一對夫婦只生育一個孩子,但後來全部成了強制。為儘快達成人口負增長,甚至各級 官員規定了指標,80年代山東有個縣的指標完成不好,省專門派人坐鎮該縣,將該縣當年的胎全部打掉。

  缺陷

  從實施效果來看,“一胎化”政策在實施以前,並沒有經過嚴謹的論證,嚴重低估了迫使生育率快速下降的代價。例如,當時估計老齡化現象最快也得在40年以後才會出現,即2020年才會出現老齡化現象;事實則不然,國家統計局在1999年10月已經宣佈中國進入了一個老齡化的社會。另外一個沒有充分估計到的影響是出生嬰兒性別比的持續偏高。當時的估計是“解放以來,中國曆年人口統計都表明,男女性別比的比例大體上差不多,男孩稍微多一點。提倡一對夫婦只生育一個孩子以來,有關部門在一些地區對頭胎生育的孩子的性別比例做了調查。結果也是男孩比女孩稍為多一點。”後來的事實卻遠遠超過了當時的估計。 當初這項政策在學術界爭議很大,當初實行的“一孩” 政策而言,當時就遭到一些學者的反對;然而,報刊、雜誌和其他輿論工具所充斥的僅是對“一孩”政策的讚譽,不同的觀點卻無聲無息。不同觀點的學者沒有機會“堅守自己的話語權”。這樣就造成了這樣一個結果,當初提倡一胎化的學者成了政策制訂者,政策制定者又反過來掌控了學術話語權。不同意見的學者不能發表文章,探討一胎化弊端的文章也不能面世。《人口研究》等學術刊物,千篇一律是與政策保持高度一致的文章,簡直不象學術刊物。學術世界是現實社會發現與糾正錯誤的最後一道防線,由於政策制定者的即官即學,一開始這道防線就被摧毀了。計生的一些後果,往往不是由計生委與學術界發出警覺,反而是人大政協發出呼籲,比如性別比例嚴重失調,社會嚴重老化的壓力等等。

  風險

  首先是孩子的成長風險,主要是夭折、重病的風險。據統計,每1000個出生嬰兒中約有5.4%的人在25歲之前死亡,12.1%的人在55歲之前死亡。根據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的資料,中國農村地區曾經有過一個孩子但無後的家庭有57萬之多。獨生子女的生存風險直接影響著家庭的生存風險。在生命週期早期出現的生存風險可以通過補償性生育得到消解,如果是大齡獨生子女夭折或者發生嚴重傷病殘事件,對家庭的打擊幾乎是毀滅性的。

  其次是孩子的成才風險。"獨柴難燒、獨子難教"由於父母的愛過分聚焦、期望過高、養教方式不甚科學等原因,相當數量的獨生子女家庭深深受到成才問題的困擾。一旦獨生子女父母重病、死亡或 離婚,對獨生子女的 生活、學習、工作都將帶來嚴重不利的影響。

  第三是家庭的養老風險。如果前兩個風險發生,養老風險必然發生;如果避免了前面的風險,養老風險依然存在。子女家庭的經濟狀況、兩代人的關係、居住安排等諸多因素,依然可能使老年父母發生 生活照料風險、 精神贍養風險甚至經濟供養風險。

  獨生子女家庭的養老功能比多子女家庭弱小,而且獨生子女家庭的養老支援具有惟一性,缺乏起碼的迴旋餘地。如果獨生子女遷移、外出或者出現意外事故,獨生子女父母就缺乏可替代的家庭養老支援,不存在其他形式的家庭養老支柱。同時,獨生子女父母的高齡化也會導致養老需求的變化,越是到獨生子女父母的晚年,獨生子女家庭的養老風險就越大,現實困難就越多。

  第四是社會的發展風險。前面的風險如果發生一定會波及整個社會的發展,因為獨生子女必然要走向社會,那麼他們能否成為合格的社會公民就至關重要。

  第五是國家的國防風險。一旦發生戰事或者需要獨生子女及其 家庭奉獻的時候, 國防的 風險也是多少存在的。

  獨生子女是負擔最重的一代人。穆教授分析說,在所有的計劃生育家庭中,獨生子女家庭是風險最大的家庭。一旦遭遇非常事件導致孩子夭折或者嚴重的傷病殘,風險家庭就轉化為殘破家庭和困難家庭,如果沒有外界的支援和幫助就很難擺脫困境。它們的存在時刻提醒著計劃生育家庭的社會保障和人道關懷問題。以往,有關獨生子女的負面問題更多地集中在孩子素質發展方面,最著名的報告就是1986年涵逸的《中國的"小皇帝"》。2004年,楊曉升的報告文學《只有一個孩子—中國獨生子女意外傷害悲情報告》***華藝出版社,2004年6月***,讓人們將更多關注轉向遭遇了子女夭折風險之後的獨生子女家庭命運。獨生子女因其獨生而成父母的"惟一寄託",孩子所提供的精神效用是獨一無二的,簡單說,孩子對中國人來說就是情感的寄託和希望的化身。從整個生命週期來看,獨生子女是負擔最重的一代人。獨生子女家庭到了生命週期的晚期迎來的是"獨子女老齡化"甚至"無子女老齡化"的挑戰,他們缺乏最起碼的迴旋餘地。獨生子女這一群體遠離了兄弟姐妹的血緣親情,缺乏 夥伴的成長環境使他們遠離了手足情深的感受、互相學習的機會、彼此幫助的可能。這是極其珍貴的親緣 文化的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