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理性思維的書籍推薦

  中國古代重視文史類文化,西方近代重視理工科文化,相比較而言,中國人的感性思維強,西方人的理性思維強,這也是造成了中國近代科學落後的根本原因。下面是小編為你們整理的關於的內容,希望你們能夠喜歡。

  

  《隨機致富的傻瓜》

  Fooled by Randomness: The Hidden Role of Chance

  我們往往會忽視運氣和偶然對生活產生的影響,當幸運女神光顧時,很多人都會用“能力”和“毅力”來解釋自己的成功。

  在這本書中,納西姆·尼古拉斯·塔里布Nassim Nicholas Taleb列舉了很多例項,揭開所謂的“必然結果”的真相,讓我們明白:真正主導人生的其實主要是偶然因素。讀過這本書,可以啟迪你的世界觀,明白人生為何不能一帆風順,也做不到絕對平等。

  《百萬大決定》

  The Wisdom of Crowds

  群體思維固然危險,但在恰當的環境下,群體也可以作出令人驚訝的明智決定,最終的結果甚至比群體中的專家和最聰明的個人更勝一籌。如果群體充滿了獨立思想者,而且他們都願意集百家所長,便可實現最高等級的群體智慧。

  在這本書中,詹姆斯·索諾維爾基James Surowiecki通過流行文化、心理學、生物學等領域的各種例項闡述了這一觀點,讓我們明白這種模式究竟如何影響自己在參與選舉、制定決策、開展業務時的所思所想。
  
      《粘住:為什麼我們記住了這些,忘掉了那些》

  Made to Stick: Why Some Ideas Survive and Others Die

  能夠產生深遠影響的成功故事、廣告和思想都擁有相同的特點:它們的內容簡單、出人意料、實實在在、真實可信、動之以情——而且,它們都講述了一個主題鮮明的故事。

  在這本書中,齊普·西斯Chip Heath和丹·西斯Dan Heath探討了為什麼我們記住了這些,卻忘掉了那些,以及如何才能讓別人牢記你的創作。

  《全新思維:為什麼右腦思考者將統治未來》

  A Whole New Mind: Why Right Brainers Will Rule the Future

  右腦的天賦一直以來都被低估,甚至忽略,但隨著我們從資訊時代進入概念時代,右腦思考者將逐步成為未來的主宰。

  人們逐漸意識到,儘管分析能力較強的左腦思維仍然非常重要,但僅憑這種思維已經不足以適應未來的發展。高超的創造力和感同身受的能力才是幫助我們在職業上取得成功地關鍵,還能增強我們的個人魅力。

  在這本書中,暢銷書作家丹尼爾·品克Daniel Pink將帶著你探究大腦左右半球的能力,瞭解更擅長設計、情感和幽默的右腦越來越受重視的原因。

  《怪誕思維使然:如何創辦有創造力的公司》

  Weird Ideas That Work: How to Build a Creative Company

  例行公事的工作和充滿創意的工作對一家公司的成功都很重要。但如果能真正意識到二者之間的差異,明白二者分別在哪些情況下最有用,就將大有裨益。

  斯坦福大學教授羅伯特·夏頓Robert I. Shutton深入分析了創新、嘗試、失敗和創作自由的本質。它徹底打破了你對創造力的認識,提供了多種方式,幫助你通過預期設定、招聘選擇和應對成功與失敗的戰略來為工作賦予更多創新。

  《驅動力:有關激勵的驚人真相》

  Drive: The Surprising Truth About What Motivates Us

  先花點時間來談談外在動機吧。外在動機主要指的是自體之外的獎懲措施,這在短期內非常有用。但從長期來看,真正推動我們尋求成功的卻是內在動機所蘊含的激情和奉獻精神。

  這是本書單上第二本丹尼爾·品克的著作。該書介紹了內在動機和外在動機以及二者所持產生的影響,還幫助我們瞭解如何用內在動機來提升效率、激勵他人。

  《靜水流深:喧囂世界裡內向者的力量》

  Quiet: The Power of Introverts in a World That Can’t Stop Talking

  內向者和外向者都有各自的獨特品質,對於其所在環境中的人都有著巨大的意義,但要充分發揮他們的潛力,卻需要設計不同的環境,採取不同的措施。

  本書的作者蘇珊·凱恩Susan Cain解釋了內向者與外向者之間的差異,以及過去150年的“外向型標準”如何讓外向者在工作中如魚得水。他還闡述瞭如何能將這兩種人才結合起來實現巨大的成功。

  閱讀本書可以幫你瞭解自己內向的一面,並學會尊重他人身上的內向特質。

  《助推: 事關健康、財富和幸福的最佳選擇》

  Nudge: Improving Decisions about Health, Wealth, and Happiness

  看看酸洗牛仔褲、原子彈、麥莉·塞勒斯Miley Cyrus就不難明白,人類總是難免做出錯誤的決定。

  我們不可能總是制定最佳決策。原因何在?我們有時的資訊過少,有時資訊過多。有時憑直覺,有時很理性。有時經不住誘惑,有時被外力操縱。

  該書作者理查德·泰勒Richard H. Thaler是頂尖的行為經濟學家兼美國總統奧巴馬的顧問,他向我們展示了“助推”或者環境的輕微改變,如何能讓我們少做一些糟糕的決策,幫助我們達成目標。

  四、改變你自我認知的書籍:

  《心態:如何全面發揮你的潛力》

  Mindset: How You Can Fulfill Your Potential

  從兒時起,我們就開始形成自己的心態,有人一成不變,有人隨著年齡的增長不斷調整心態。但令人驚訝的是,心態卻可以決定我們的感受、我們的信念以及我們的冒險精神。

  斯坦福大學心理學教授卡羅爾·德維克Carol Dweck告訴我們如何認清自己的心態,併為自己構建一個成長的心態來全面實現自身的潛力。閱讀本書可以幫你瞭解自己究竟是誰,以及你隨時間的推移而不斷變化的潛力。

  《正義之心:為什麼人們總是堅持“我對你錯”?》

  The Righteous Mind: Why Good People Are Divided by Politics and Religion

  道德判斷究竟從何而來?如果你的回答是“嚴謹的邏輯”,答案肯定不對。道德判斷其實源自我們的直覺。直覺就像律師一樣,以我們的聲譽和利益為基礎來為我們的道德判斷作出辯解。

  本書揭示出真正推動道德判斷的並非理性,而是情感與直覺。同時也讓我們明白,理解自己的利益賴以依存的道德基礎,可以幫助我們制定更好的決策。

  理性思維與感性思維的不同

  中國古代重視文史類文化,西方近代重視理工科文化,相比較而言,中國人的感性思維強,西方人的理性思維強,這也是造成了中國近代科學落後的根本原因。

  一.中國人的思維極缺邏輯性和求證性,缺乏思維工具的運用,學者指出:中國人的主流思維仍是形象思維,形象思維的特點是模糊性;概念是模糊的,思維是模糊的,對事物的認識也是模糊的。

  以上幾種所謂‘模糊’最突出的是概念的模糊。概念模糊就很難清晰地認識未知世界,概念模糊是我們中國人致命的思維弱點。若一個人概念模糊,你就不可能和他討論清楚任何問題。所以,概念模糊也為轉移話題和詭辯術留下了空隙,輕視概念是不可能對範疇產生興趣,也不可能上升為抽象邏輯思維。因而我們國人思維重視直觀和經驗,滿足於通過直覺得到一個整體的粗淺的印象,而不作周密詳細的分析。所以中國傳統思維特別依賴於感覺,重視具象的知覺.這樣的思維很難對事物的本質進行分析,也就缺少積極性去探索未知領域,這樣,我們中國人幾千年來就是這樣模模糊糊地走過來的,直到現在,中國人仍然不能用正確的方法思考問題。

  ​

  二.缺乏對思維科學的研究使中國人進步緩慢雖然中國歷史上出了不少的哲人,思想家,但似乎沒有一個進入思維領域本身的研究,如何正確地思維,一直不是中國文人視野中的物件。思維的科學在中國文化歷史上也幾乎是一個空白,而西方從2000年前就開始了這一領域的研究,這種經久不息的研究,把思維工具打造得越來越犀利,逐步成為西方主流的思維模式.而中國正好相反,我們先秦時期由於中國古代一直未對思維科學進行過研究,對思維的工具性缺乏自覺的認識,先秦時期我國的邏輯思維的火花,就一瞬即滅。古希臘的思想家一代比一代強,亞里士多德的老師是柏拉圖;柏拉圖的老師是蘇格拉底,這些學生和老師,一代超越一代。

  ​

  亞里士多德的名言是‘吾愛吾師,但吾更愛真理’。因而這些大思想家的學生們對老師們的學問,既有繼承,又有批判,更有發展,把思想領域的研究成果從一個臺階到另一個臺階提升到一個更高的水平,這也是希臘學術的傳統。因為學生們都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自然看得更遠.而中國的傳承正好相反:孔子的七十二個最好的學生中沒有一個超過老師的,沒有一個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而是趴在前人的胯下看世界,自然也就是黃鼠狼下耗子-一窩不如一窩.西方是在懷疑和批判中進步,而中國是在詮釋遵從中徘徊和衰落,還有人指出:“與歐洲人相比,中國人的感性思維能力很發達,而理性思維的能力卻相當欠缺,中華民族有5000年的歷史,卻從來沒有出現過一位思想家。

  ​

  有人也許指出先秦時代的諸子百家都是思想家,但按照歐洲人的標準,思想家是指具有最高理性思維水平的人,而諸子百家的學說,基本上都是關於倫理道德等感性思維方面的學說,與慎密嚴謹的西方哲學相比,顯得十分粗糙而膚淺.比如作為中華思想代表的儒學,其核心思的“仁”,“禮”等,都是教導人們怎樣立世為人的學說,而不是教導人們怎樣進行理性思考的學說。對於中國最大級的哲學家孔子的學說,黑格爾是這樣評價的:‘一種常識道德,這種常識道德我們在哪裡都找得到,在哪一個民族裡都找得到,可能還要好些,這是毫無出色之點的東西。

  孔子只是一個實際的世間智者,在他那裡思辨的哲學是一點也沒有的,只有一些善良的,老練的,道德的教訓,從裡面我們不能獲得什麼特殊的東西.西塞羅留下給我們的‘政治義務論’,便是一本道德教訓的書,比孔子所有的書內容豐富,而且更好.’中國人每每引以自豪的四大發明,都是屬於經驗上的發明或發現,而不是來自理性的推理與思辨。

  中國有幾位華裔在美國獲得過諾貝爾獎,但他們的功績也都是屬於發明或發現,而不是象達爾文,愛因斯坦那樣提出新理論,新學說,面對西方眾多的思想家,儘管西方的理性科學早在明代就已傳到中國,但中國人對這些理性的東西完全沒有興趣,極少數中國人翻譯出來的介紹西方科學的著作被人們扔進了垃圾桶。中國人對科學的態度就象小學生,不被先生打一頓手心,就不可能主動地去學習理性的科學,直到靠理性科學武裝起來的西方人,用超過中國人想象的洋槍洋炮打到中國來捱了痛打之後,才想到要向西方學習理性的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