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腹瀉有哪些原則

  腹瀉主要是臨床上的一種常見症狀,它是由於多種疾病引起的。那麼在治療腹瀉上應遵循什麼原則呢?接下來小編和你一起了解治腹瀉的原則吧。

  治腹瀉的原則

  1.如判斷腹瀉屬分泌性腹瀉,應儘早尋找引起分泌性腹瀉的病因,而不能盲目使用地芬諾酯***苯乙哌啶***與洛哌丁胺等止瀉劑,否則會加重病情。

  2.如判斷腹瀉是因為肝臟、膽道或胰腺功能低下所致的吸收功能障礙時,除積極治療原發病以外,可適當補充複合酶製劑,常用的有胰酶***得每通***、複方胰酶片4340***慷彼申***等,以增加蛋白質、脂肪和糖類的吸收,還可補充多種維生素及微量元素。

  3.如懷疑腹瀉是因為內分泌疾病所致,當腹瀉次數多且量多時,應在積極尋找病因的同時,給予靜脈高營養治療,補充人血白蛋白、氨基酸、脂肪乳、維生素及電解質等。

  4.如經多種檢查後,已確定腹瀉是因為炎症性腸病***潰瘍性結腸炎及克羅恩病***所致者,應給予柳氮磺胺吡啶***SASP***或5-氨基水楊酸製劑治療,病情重者可聯合應用潑尼鬆***強的鬆***、氫化可的鬆、地塞米松或潑尼鬆龍***強的鬆龍***等藥物進行治療。

  5.如經多種檢查排除了腸道的多種器質性疾病,可考慮患者腹瀉系腸道運動功能障礙所致。

  患者如伴有精神心理障礙,腹痛或腹部不適在排便後消失或減輕,糞便中無膿血、寄生蟲,培養多次陰性,結腸鏡檢查亦無異常,且患者一般情況良好,無貧血及消瘦等表現時,可診斷為腸易激綜合徵***羅馬Ⅱ標準***。

  可應用匹維溴胺***dicetel***等腸平滑肌鈣離子拮抗藥,以緩解腸道痙攣,恢復腸道功能。

  此外,也可選用十六角蒙脫石***思密達***以保護腸道黏膜,減少腹瀉的次數。

  還可選用恢復腸道菌群的藥物。

  腹瀉後易營養不良

  在很多人眼裡,腹瀉如同感冒發熱一般,是一種小毛病,誰一生中沒有拉過肚子呢?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全世界每年發病人數達14億人次之多。雖然腹瀉很常見,但並不等於是小問題。調查表明,發展中國家每年因急性腹瀉死亡的人數達一千萬。

  我們所說的腹瀉,是指糞便水分及大便次數增加,定義為大便次數超過每日3次,糞便量大於每日200克,並且水分超過糞便總量的85%,經常可伴有大便緊迫感及腹部、肛周不適。

  腹瀉時,人體對營養的吸收發生嚴重障礙,能量供給不足,使人感到頭昏眼花、口乾舌燥、四肢疲乏、心慌氣短,甚至出現營養不良表現。

  嚴重腹瀉患者還極易脫水,從而導致死亡。所以,瞭解腹瀉後該吃啥,才能維持正常能量供給極為重要。

  急慢性腹瀉的飲食原則

  急性腹瀉期,脫水過多者應補充水分。

  病情緩解後,可給患者細軟少油的米湯、稀粥、面以及淡茶水、果汁等。

  這些食物既易於消化吸收,又可補充熱量和維生素。一些粗質通便的蔬菜和易使腸脹氣的豆類不宜吃。

  慢性腹瀉由於拖的時間長,易造成體內多種營養素缺乏,而使腸道處於病變之中,因此補充營養要精心配製。

  腹瀉患者飲食應是少油膩、少渣、高蛋白、高熱能、高維生素的半流質食物。

  少吃多餐,可食蒸蛋、肉泥、魚、麵條、菜泥、蘋果、香蕉等食物,隔夜食物要煮沸消毒後再吃。

  腹瀉以後不能禁食,而且要特別注意的是合理的補充水分,這樣才能夠有效的減輕腹瀉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