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抗拒的交流方式

  孩子的教育是家長最關心的問題,但教育孩子的同時更要注重孩子的心理,否則沒有效果不說,甚至還會導致孩子的反感或對心理造成傷害。今天的文章為家長總結了四種孩子最討厭的交流方式,家長一定要看,不要讓自己的愛被孩子誤解或討厭。

  

  ***一***嘮叨型

  某個道理,孩子明明已經曉得,可家長仍然絮絮叨叨說個沒完。從心理學上講,這種絮叨是一種重複刺激,會在大腦皮層上產生保護性抑制。你說得越多,他越聽不進去。甚至還會衝撞你。

  ***二***遷移型

  把別人身上出現的不良傾向和壞事,不分青紅皁白地遷移到自己孩子身上。這與青少年富有上進心和好勝心相悖,從而把孩子的感情推向對立面。

  爸爸媽媽將自己生活、工作上碰到的挫折,轉移到小孩身上,不高興或者是心情惡劣煩躁時,不管小孩做的對不對、好不好都大聲斥責,結果挫折了孩子的自尊心,也容易造成親子關係惡劣。

  ***三***提審型

  剛發現一些苗頭性現象,便大驚小怪地把孩子喊到別處“單獨審問”,根據主觀臆斷,把可能性說成現實性。這樣孩子會因為你言過其實和妄加推測而大為惱火。

  父母要善於寬容孩子的錯誤,孩子的成長過程是他們不斷修正錯誤的過程。

  ***四***揭醜型

  對於確實有過錯的孩子。有些家長喜歡在吃飯時訓話,或當著同學、親友的面數落。這樣做會挫傷孩子希望保密、諒解和寬恕的心情,產生破罐子破摔的思想而走向反面。

  所以,對孩子的教育是一門學問,很多家長總說孩子不聽話,其實有的時候是家長的交流方式有問題。孩子也是有獨立人格的,如果家長總是端著家長的架子,讓孩子體會不到父母對他的尊重,那他是不願意再繼續交流了,所以做父母的一定要關愛好孩子的心理,就不怕交流難了。

  兒童健康表現

  一、智力正常

  智力是以思維為核心的各種認識能力和操作能力的總和,也是衡量一個人心理健康的重要標誌之一。 正常的智力是學習文化知識的最基本的心理條件,智力發展水平要符合實際年齡的智力水平。

  二、情緒的穩定性與協調性

  兒童青少年經常保持輕鬆、愉快、穩定、協調的情緒,良好的心理狀態,可使整個心身處於積極向上的狀態。從而提高心理功能有助於發揮自身的內在學習潛能,提高學習成績。如果經常出現緊張、焦慮、抑鬱、恐懼等不良情緒會影響潛能的發揮,勢必影響學習效果。

  三、較好的社會適應性

  對環境的適應能力標誌著心理健康水平,一個心理健康的兒童青少年能夠較快地適應變化了的環境。包括學習環境和生活環境、自然環境及人際環境等。既使突然發生意外變化或身處惡劣環境中,也能較快地順應環境並保持心理平衡。有些獨生子女由於早期社會化的嬌生慣養,形成了他們生活自理能力低下,不能有效地處理與現實環境的關係,往往導致適應性障礙。

  四、和諧的人際關係

  心理健康的兒童青少年能夠與同齡人建立平等、互助、和睦相處的夥伴關係。

  如果早期社會交往被剝奪,家庭不和睦、接受較多消極影響,易形成孤僻、敵意、敏感、過度警覺、自我為中心、妒忌、自私等不合群的不良個性,而導致人際關係的不協調。

  五、反應能力適度與行為協調

  健康兒童、青少年的心理活動和行為模式和諧統一。對外部刺激反應適度,表現既不異常敏感也不異常遲鈍,並具有一定應變、應對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