腎水腫的治療方法

  腎性水腫, 是指過多的液體在組織間隙或體腔中積聚的病理過程稱為水腫。那麼,有什麼治療方法嗎?接下來,小編就和大家分享,希望對各位有幫助!

  一:

  宣肺利水:主要臨床表現為風邪外襲所致發熱,惡寒,惡風,頭痛,肢體關節痠痛,咳嗽,舌苔薄白脈浮。浮腫先見於面部,後遍及全身,小便不利。中醫稱此種水腫為風水,多見於急性腎炎或慢性腎炎急性發作。常用方劑有越婢加術湯和麻黃連翹赤小豆湯;常用藥物有麻黃、生石膏、生薑、白朮、防風、桑白皮、雙花、連翹、薄荷、前胡、赤小豆、車前子、澤瀉、白茅根、益母草等。

  健脾化溼、利水消腫;臨床表現為全身凹陷性水腫,腰以下為甚,身重倦怠,小便量少,納呆,胸悶,苔膩、脈濡。常用方劑為五苓散合五皮飲加減,常用藥物有茯苓、豬苓、澤瀉、白朮、桂枝、桑白皮、大腹皮、生薑皮、陳皮、茯苓皮等。上半身腫甚而喘者加麻黃、杏仁、葶藶子;下半身腫甚加防己、川椒、厚朴等;如溼熱壅盛,煩熱口渴,小便短赤,大便祕結,苔黃膩,加大黃、木通、小薊等。

  溫中健脾、行氣利水;本法適用於脾陽虛弱者。主要臨床表現為下肢浮腫較甚,按之凹陷不易恢復,胸悶腹脹,納少便溏,面色萎黃,神疲肢冷,小便量少,舌淡苔白,脈滑沉緩。常用方劑為實脾飲加減,藥物有:茯苓、白朮、附子、乾薑、厚朴、木香、大腹皮、木瓜、草果、甘草,可加豬苓、澤瀉、黨蔘、黃芪等。

  溫腎利水:適用於腎陽衰微者。主要表現為全身高度水腫,腰以下為甚,腰膝痠軟,肢冷畏寒,神疲倦怠,面色諷白,尿少,舌淡胖有齒痕,脈沉細無力。常用方劑有真武湯、金匱腎氣丸等。藥物有茯苓、白朮、白芍、附子、生薑、熟地、丹皮、澤瀉、山藥、山萸肉、肉桂等。

  二:

  利尿劑利尿消腫:

  對於腎病水腫來說主要是袢利尿劑包括呋塞米、布美他尼和拖拉塞米,應用此藥時注意防止出現低鈉血癥、低鉀血癥和低氯血癥性鹼中毒的發生。

  滲透性利尿:

  通過一過性提高血漿膠體滲透壓,可使組織中水分回吸收入血,此外它們又經過腎小球濾過,造成腎小管內高滲狀態,減少水鈉的重吸收而利尿。通常用低分子右旋糖酐或706代血漿靜脈點滴,隔日一次,隨後加用袢利尿劑可增強利尿效果。但對於尿量每日小於400ml的,應慎用,可誘發滲透性腎病,導致急性腎功能衰竭。

  提高血漿膠體滲透壓:

  血漿或血漿白蛋白等靜脈輸注均可提高血漿膠體滲透壓,促進組織中水分回吸收並利尿,輸注蛋白後再用利尿劑效果會更好。由於輸入的白蛋白均將於24~48小時內由尿內排出,可引起腎小球內高濾過及腎小管高代謝造成腎小球髒層上皮細胞及腎小管上皮細胞損傷、促進腎間質纖維化。應嚴格掌握適應整,對嚴重低白蛋白血癥、高度浮腫而又少尿的患者,在必須利尿情況下可考慮使用。

  腎水腫與其他水腫鑑別:

  ***1***心源性水腫:在右心功能不全、滲出性或 縮窄性心包炎時,因體迴圈的靜脈壓增高及毛細血管濾過壓增加而引起水腫。心源性水腫的特點是首先發生於下垂部的水腫,常從下肢逐漸遍及全身,嚴重時可出現 腹水或 胸水。水腫形成的速度較慢。水腫性質堅實,移動性較小。心源性水腫診斷的主要依據是心臟病病史和體徵。測定靜脈壓明顯升高是診斷的重要佐徵。

  ***2*** 肝源性水腫:肝硬變在 腹水出現前常有下肢輕度水腫,首先發生於足踝部,逐漸向上蔓延。頭面部及上肢常無水腫。嚴重時出現 腹水、胸水。各種慢性肝臟病病史以及肝功能損害的體徵和實驗室指標等均為診斷的依據。

  ***3*** 營養不良性水腫:慢性消耗疾病、長期營養缺乏、 蛋白丟失性胃腸病、重度燒傷等所致低蛋白血癥、維生素B1缺乏等均可產生水腫。皮下脂肪減少所致的組織鬆弛、組織壓降低,會加重水液的滯留。水腫常從足部逐漸蔓延至全身。

  ***4***其他原因的全身性水腫:①粘液性水腫: 甲狀腺功能減退,當病情嚴重時,由於面板被 粘蛋白和粘多糖浸潤,產生特徵性的非凹陷性水腫,稱為粘液性水腫。常在顏面和 脛骨前發生。②藥物性水腫:應用某些藥物後可引起水腫,其特點為用藥後出現輕度水腫,停藥後逐漸消退。較常見的藥物為 腎上腺皮質激素、睪丸酮、 雌激素、胰島素等,蘿芙木、硫脲及甘草劑量過大等也可引起水腫。③ 經前期緊張綜合徵也為水腫的常見原因之一,其特點為月經前7~14 天出現 眼瞼、踝部及手部輕度水腫,可伴有 乳房脹痛及盆腔沉重感,月經後排尿量增加,水腫及其他神經官能症狀逐漸消退。④特發性水腫:主要表現在身體下垂部位,多見於成年肥胖婦女,常與情感、精神變化有關,伴疲倦、頭昏、頭痛、焦慮、失眠等 神經衰弱表現,立臥位水試驗為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