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烏人的創業之路

  21世紀是知識經濟時代,創業意識及其能力是這個時代發展的引擎,因而很多實事與理論指出知識經濟的時代即創業的時代。下面小編就為大家解開,希望能幫到你。

  篇一

  1972年,孫德良出生在浙江蕭山一個並不富裕的農民家庭,從小受到的教育就是努力讀書,到城裡去。高考時的成績並不是十分理想,於是只進了瀋陽工業大學,讀計算機。作為一個非名校學生,在校時的孫德良就意識到沒有一技之長將難以在社會上立足。當看到英語很好的師兄因為這一技能而找到了份很好的工作時,他也立志要將英語學好,作為自己的一塊敲門磚。於是大學期間,他發憤圖強,努力學習英語,甚至將一本厚厚的英漢大辭典從頭到尾背了下來。因此,他不僅收穫到了畢業後的第一份工作——一家網際網路公司的翻譯,而且認識到了網際網路的非凡力量,從而走上網際網路的創業路。而這種背字典的精神,也在他日後的創業過程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關於孫德良的創業,有兩個故事是他津津樂道逢人必講的:2萬元和一場雨。1997年,在社會上闖蕩了兩年之後,他最終選擇了自己創業的路。但是作為一個沒有固定收入的年輕人,沒有人願意借錢給他做創業的資本。最終是農村的老父用家裡的房子做抵押,借到了兩萬塊。正是這兩萬塊,造就了他今天的數十億身家。

  而“一場雨”更是孫德良懂得變通的典範故事:創業初期,孫德良想憑藉浙江興盛的服裝業,做一個服裝網站。當時杭州的武林廣場有一個服裝展會,他打算去做個市場調查。但是一場雨,將他的美夢打碎。參展商和觀眾都被淋得無影無蹤,而他也只能到附近的一個同學那裡避雨。正是在這個同學這裡,孫德良看到了一抽屜的化工企業名片。在毫無頭緒的服裝業和一堆人脈的化工業面前,孫德良忽然想起:為什麼不能做一個專業的化工網站呢?而且浙江是一個化工企業密集的地區,國內企業要出口,要獲取資訊,這樣一個網站是各化工企業迫切需求的。

  於是1997年10月,孫德良的“中國化工網”誕生了,這是國內第一個垂直專業網站。作為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孫德良收穫了無數媒體的關注,無形中給自己的網站做了良好的廣告宣傳。發展到現在,中國化工網已經成為眾多國內化工企業員工上班首先開啟的網站,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不僅如此,中國化工網一度佔到了網盛生意寶總業績的84.23%。

  善用宣傳,博得眼球

  新世紀初,一直勤勤懇懇耕耘著化工網站的孫德良忽然變成了媒體追蹤報道的焦點。原因是他和當時規模還很小的公司打贏了被譽為“中國入世第一案”的產權官司。

  作為中國化工網的創始人,孫德良一開始就對域名關注頗多。Chemnet是由英文chemical network***化工網路***簡稱而來,具有直觀的“化工網”的意思。但是這樣一個域名卻早在1995年就在美國被註冊了。無奈之下,孫德良只有申請 china.chemnet給中國化工網用。但是他仍然時刻在關注這個更為適合的域名。2001年某一天,孫德良忽然發現該域名因為沒有續費而被登出,第二天一早,他就聯絡到登出方,並以9000美元購得了這夢寐以求的域名。

  沒想到,正是這9000美元給孫德良惹上了一場跨國官司。當時世界排名第57位的澳大利亞公司Orica因為這個域名的所有權問題將網盛告上了法庭,辯稱域名是他們的。

  孫德良實在是太在乎這個域名了。因此當他面對澳大利亞公司快遞過來的厚厚的訴訟材料,他著實是緊張了一下。但是緊張歸緊張,終究是要面對的,而且,必須要贏。

  孫德良立刻聯絡律師,可惜在當時網際網路剛興起和中國剛“入世”的大環境下,國內懂國際域名智慧財產權的律師還很少,最終孫德良只依靠公司內部自己組建的團隊應訴。而此時適逢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眼光獨到的孫德良立刻意識到這是一個機會:這是一場跨國官司,而且是中國入世以來第一個因為域名產權而產生的官司。如果能擊敗世界500強公司,這本身就是一個極佳的看點。

  於是這個幾乎沒怎麼和媒體打過交道的浙江生意人一家家走訪媒體,和總編們打交道。這件事很快就成為媒體關注的焦點,網盛和孫德良本人也因此得到了很好的宣傳,官司打贏後,其品牌價值得到了顯著的提升。這個案件甚至成為高校院系課程中,法律與新聞運作的經典案例。在接受採訪時,孫德良對記者透露其中“祕訣”:這是表達的藝術,同一件事,不同的人用不同的方式來表達,效果很可能就會大相徑庭。而平日裡,“觀察、分析、總結、表達”這八個字,被他視為個人成長與培養公司管理層的“一大法寶”。

  這是孫德良獨到智慧的體現。而在網盛生意寶發展的過程中,時刻離不開這樣的智慧。2006年12月15日,網盛順利登陸了深圳交易所,成為“中國網際網路A股第一股”。彼時,它還是“網盛科技”。

  2007年,孫德良在完成戰略制定和框架搭建後,卻面臨著推廣經費預算不足的難題。一向在業界以腦子靈活而著稱的他,沒有苦思冥想傳統渠道的解決方案,而是將目光移到了資本市場——此時,這個市場對他來說已經不僅僅意味著融資,更重要的是它的傳媒功能。孫德良知道,在中國有著龐大的股民人群,而每個股民的背後又有相應的影響群。如果改名,必然會得到股民和媒體的關注,相應的推廣作用也就能實現了。

  因為證券市場對於股票程式碼的名字有著硬性的規定:必須要帶有2到4個公司的字樣。這一改名之路並不是一帆風順的。孫德良先是將公司名從“網盛科技”改為 “網盛生意寶***Toocle***”,然後才能將股票程式碼變更為“生意寶”。幾經波折,孫德良的願望終於實現了。在google上搜索“生意寶更名”能搜到近十萬網頁,而這隻股票在市場上不俗的表現力也使越來越多的股民關注到它。

  激情澎湃走樓梯

  在網盛生意寶的公司網站上,點開“公司文化”這一欄,能看到一行醒目的大字:“激情澎湃走樓梯”。這是網盛的公司文化,每個網盛人信奉的人生哲學,也是孫德良十餘年創業路上的切身體會。

  “無論是個人發展還是企業從小壯大,都是一步步走出來的。從一樓到十樓,坐電梯幾秒鐘就能到達,但一旦發生危機,掉下來也很快。企業發展不如‘走樓梯’,一步步走上去,到了十樓再往下看,不會頭暈。”關於這句話,孫德良用這樣一個很形象的例子進行了闡釋。“只是,我希望走樓梯的每一步,都要走得激情澎湃。”

  確實,在網際網路這個發展迅速的行業裡,孫德良能取得今天的成績,和他的這個理論是分不開的。理性地走樓梯,慢慢地走上去,而不是一蹴而就,這是孫德良理性發展的智慧。網盛之前,國內也有很多網際網路企業上市,但是他們大多都奔向了納斯達克。90年代末,中國網際網路進入一個泡沫發展期。遍地開花的網站引來無數的風險投資,網盛也被諸多投資商青睞。但是孫德良理性地拒絕了這些資金,他認為那個時候網盛還沒有能很好地利用這麼多錢的發展思路,和其他網站一樣一味地擴張並不是他的追求。

  正是因為孫德良這樣腳踏實地的理性,在網際網路泡沫破碎、納斯達克崩盤的網路寒潮裡,網盛如臘梅般在寒冬裡挺立,為其日後發展壯大、成為“中國網際網路第一股”奠定了基礎。

  從上市到現在,網盛生意寶經歷了一個痛苦的三年佈局期,現在到了收穫的時候。回首這三年的路,孫德良將其概括為:2007——佈局之年;2008——醞釀之年;2009——發展之年;而今年,將是網盛的騰飛之年。雖然現在公司規模還相對較小,被外界稱之為“小強公司”,但談及下一個十年目標,孫德良說:網盛生意寶就是要在這些年實現從“小強”向“中強”乃至“大強”的跨越。

  “網際網路是一個充滿了激情的行業,身在其中,就要有夢想;有夢想才能激發人的激情;有激情才能不斷地創新,超越自我;企業發展了,就會有更大的夢想,產生更大的激情,周而復始,螺旋上升,這是我心目中的企業長生不老圖。”這是孫德良對“激情澎湃”的最好闡釋。

  篇二

  王莉生於重慶一個偏遠的小山村,作為那個素有重男輕女傳統的家族裡的第一個女孩,小時候的王莉常常受到別人的歧視。在她小學快畢業的時候,父親去了浙江打工,家裡的重擔就交給了看她的母親。王莉年紀雖小,已能理解母親的不容易,那時候的她總希望將來有一天能讓家人都過上好日子。

  初中畢業之後,本想上高中考大學的她,只能痛下決心去上中專。因為她的弟弟妹妹都需要上學,而她們家的經濟能力又決定了必須有人要做出選擇。如果選擇上中專2年就畢業,馬上就可以賺到錢,同時還可以為家裡減輕負擔。在老師的介紹下,只是小姑娘的她在糊里糊塗中就去念了一個旅遊專業。

  兩年的中專學習結束後,王莉被分配到了上海的一家餐飲連鎖店工作,和她一起去的還有同校的30個女孩,從擺地攤開始的創業!去上海的時候大家都很興奮,而且聽說這家連鎖店規模做得還挺大的,可以去這樣的大城市工作,這可是大家夢寐以求的。到了之後,才知道她們的工資是750,3個試用期後是850塊,就這樣都把她們高興的樂呵了好幾天。

  在那裡工作了一年,讓王莉最感到驕傲的就是在上海的30個同學裡她是第一個升到領班的。後來她開始想放棄了,因為感覺在那裡沒有什麼發展空間,而家裡弟弟妹妹都要上學,她不能因為自己不餓就在那裡拿那點微薄的工資來繼續自己的生活。在手裡有1000多塊錢的時候,她毅然的辭職了,“現在想來當時真是太沖動了,失業後沒有了經濟來源,我經常坐在黃浦江的外灘邊上發呆,想象著自己的未來,真的很迷茫,最好笑的是那時候還和一個很要好的朋友幻想什麼時候我們也能住進那種高高的電梯房就好了。”

  當時的她,沒有高學歷和技術,在上海這個競爭激烈的城市想找份工作是很困難的。但是她沒有想過要去依靠父母,她甚至都沒有告訴父母他失業的事情,因為她不想父母為她操心,而她也知道父母幫不上什麼忙。這時,一個朋友通過中介公司找到了一份還不錯的工作,而且還說是保證一年內可以免費推薦工作。她便也傻傻的向那個中介公司交了130塊,之後的一個星期,她按中介的指示去面試了幾次,都是一些很垃圾的工作,還要先交押金。因為感覺很不踏實,從擺地攤開始的創業!她就沒有繼續嘗試。後來,她才知道原來中介公司的很多招聘資訊也是從大街上找來的。

  在一個朋友的介紹下,王莉去了一家貿易公司,當時也因為工作不好找,就想著去幹了在說吧。去了之後,她才知道那家公司是一個臺灣人在上海開的貿易公司,公司主要經營的產品是無煙鍋。當時這個產品還沒在電視購物上做廣告,後來很多人在電視上看過這個產品的廣告,幾年後這個產品因為不真實的誇張報道被撤下了電視。

  她必須承認,這個產品讓不少人富裕了起來。由於這個產品要做演示,進了公司都要培訓一短時間之後才可以上戰場,上班地點在大的購物超市。她們的主要工作就是介紹這個產品的功能和演示操作。當時這個產品在上海銷售得非常的好,那時她們最高的工資一個月可以拿到1萬,只不過這個人不是她自己。在那裡做促銷讓她學到了很多銷售方面的技巧,後來老闆放手讓她們做展銷會,不用她們出本錢,而且公司還會給備用金,賺到的錢老闆分一份,這樣王莉她們就很是有激情,在全國各地到處跑展銷會做推廣,就當旅遊一樣,可以在很多城市之間來回跑,不到一年的時間,她幾乎跑遍了大半個中國。這樣的經歷讓她迅速成長起來,她開始有了自己單幹的想法。

  到了2007年,她回到了重慶老家,休息了一段時間,在重慶開起了自己的創意家居用品小店,為什麼選擇做這個產品,是因為她以前在外面跑的時候,發現大城市的這個家居用品店生意很火,尤其是買房之後的年輕人,必定要裝飾他們的房間,這個市場是很龐大的。之後,她通過以前的朋友聯絡到了廠家,讓廠家給她提供貨源,她自己在重慶一個人流量大的市場上,開了個18個平方不到的小店,從擺地攤開始的創業!租金一月就要6000,結果是3個月就關門了,虧了2 萬。

  第一次開店失敗,她總結是因為消費群體定位不準,那個市場太雜,因為是個服裝批發市場,人流量雖大,但潛在客戶少,也就是真正有需求的客戶少。當然房屋的租金也太貴了***如果房租再便宜些她還是可以支撐下來的***,其次就是和自己的性格有很大關係,她感覺她的性格並不適合開店,坐在那裡等客戶,她更喜歡到處跑。人家都說小生意靠守,大生意靠跑。在外面呆的時間長了,做什麼事情,她總希望立竿見影,而開門面小店,恰恰相反,因為要想讓大家知道你這個店裡賣什麼東西也的一段時間。所以,沒有堅持下去也是她的一大失誤。

  開門面店失敗了,但王莉並沒有放棄家居行業,因為她認為這個行業的市場潛力絕對是有的。憑著她對家居行業的瞭解,她開始代理銷售一種新的家居用品,都是他展銷會上看到的一些新奇特的小產品,比如:魔術衣架以及其他的一些小東西。她這次選擇了擺地攤做,用行內話叫“做市場”,一開始她主要是做農貿市場,從擺地攤開始的創業!因為她習慣了在客流量比較大的地方賣東西。

  她主要是做上午的生意。因為上午出來買菜的人多些。地攤賣的東西不能太貴,10元剛剛好,大家都能接受,而且她有的產品都是對半的利潤。擺地攤也有一定的技巧,並不是光擺在那裡就算了,這樣的地攤是永遠都賺不到錢的,最多能維持生活。她的銷售方式就把自己在做展銷會的方式運用到擺地攤上來了,搞個架子做演示,而且還有擴音器,再加上她是一個女孩,能給大家一種信任的感覺。她在最多的時候半天賺了1000多,差的時候也是有300左右。

  後來,她又在重慶最大的一個批發市場租了個一米多點的位置***一個月要5000***,不過這次他沒有盲目的去投入。她是實地考察好久才租的這個地方,客流量特別大,生意很是不錯,最後,租給她攤位的老闆因為她生意太好,人們經常堵住了他的門面,從擺地攤開始的創業!影響他的生意,退了王莉交的錢讓她走人。

  面對這樣的情況,王莉覺得她更不應該就這樣離去,她乾脆就在離批發市場不遠的地方找了個不要錢的免費擺,因為離她不遠的地方就是一個很大的公交車站,去批發市場的人都要從她這裡經過,用她的擴音器一叫,人就圍得起來,忙得收錢都來不急。不過這個地方,主要的缺點就是時間是有限,只有中午12點到2點,因為只有那個時候,城管在休息。後來,時間長了和城管關係好了,王莉感覺那些城管也並不是以前聽說的那麼凶神惡煞,他們不會拿走你的東西,時間到了就提醒一下,反正王莉感覺那些城管比較照顧她,而她也知趣,看到他們喜歡的東西就送給他們,就當是她送給他們小孩的禮物,反正也沒有多大的本錢。“給人方便也就是給自己方便,”這是王莉常說的話。

  篇三

  人生短短几十年。“現在”對我們來說是最珍貴的,一個人把握住了現在,其實就是抓住了機會,他也就把握住了自己的人生。

  兩間七八十平方米的門面房,一間是倉庫,貨架上規整堆放著形形色色的鋼材。另一間門面房被隔成三個空間,別離是倉庫、單位和臥室。不大的空間被安排得整齊而大方,這即是丁俊林的創業基地。

  6月29日,筆者來到坐落馬鞍山市的丁俊林的“飛天”鋼材運營部。一無財力、二無人脈、三無經歷,從起先每天為資金週轉憂愁,到如今貨源和出售量趨於安穩,23歲的丁俊林敘述了自個的創業故事……

  丁俊林出生在樅陽縣一個貧窮農家,高中時,爸爸病逝。哥哥姐姐外出打工,支撐他的學業和全家的日子。2007年,他考上了安徽工業大學工商學院建工系給排水專業。簽到那天,他買完被褥床布和一些簡單的日子用品後,只剩下不到300元錢。他克勤克儉,每天只吃學校食堂裡的特價菜,每月的日子花費不到 100元。

  除了努力學習外,丁俊林使用節假日和課餘時刻拼命打工掙錢。搬啤酒、發傳單、碼圖書、做家教、端盤子、打掃衛生……“最多的時候,我同時接下了六七份活,累是累了一點,但這些閱歷成了我日後走向社會一筆名貴的經歷財富。到結業時,我還攢下了近2萬塊錢呢。 ”丁俊林笑著說。

  “如今這個鋼材店,是我和大學同窗徐開飛合夥興辦的。 ”丁俊林介紹說。同窗徐開飛有一個親屬早些時候做過鋼材買賣。丁俊林和小徐2011年大學結業後,從親朋處東挪西湊了7萬元錢,租下一間店面,取名“飛天鋼材”,開端了創業。

  資金短缺、尋覓貨源和出售途徑……許多問題一會兒擺在他們面前。他倆找到共青團馬鞍山市委、市人社局諮詢對大門生創業的幫扶方針。 10多天的時刻,10萬元無息借款就請求成功了。

  “剛結業的門生,也能開店賣鋼材? ”無數次傾銷鋼材,卻被人這樣冷冷回絕。兩人在外面跑了近兩個月,才籤來了第一個2萬多元訂單,卻由於出經歷用錯了計創業新點子算方法,不只出賺到錢還賠了2000多元。

  為了最大程度地開源節流,他倆吃住在店裡,自個煮飯,晚上打地鋪。兩人騎著三輪車接貨送貨,外出談買賣儘量坐公交車。

  進貨、打款,有時候給廠家打過款後,身上一分錢都出有了。 “後來我不得不厚著臉皮去跟供貨商商洽,說了很屢次他們才容許不用打款就先發貨。那段時刻真的挺難的,親朋們都說咱們該找份安穩的作業,這樣做下去怕是不會有啥好的功效。 ”

  但兩個年輕人堅持了下來。2012年頭,丁俊林買了輛二手三輪車,起早貪黑地處處傾銷鋼材。不論若干銷量,他們城市準時按量給客戶奉上門,在價格上儘量讓利給顧客。靠著誠信運營逐步打開了商場。

  “咱們另有10多萬元的借款未還,店裡物資可能有40萬元左右,這樣算下來,這兩年咱們賺了二三十萬。 ”關於這樣的成績,丁俊林很滿意。

  “今後就想好好掙錢、好好日子,我的女朋友很支撐我的工作,祈望能趕快買上房子,把她娶過來,把媽媽接過來,這樣就圓滿了。 ”丁俊林看身邊的女朋友笑著說。

  專家觀念

  安徽工大工商學院招生工作處處長史淑芬:大門生創業一是要立異,立異甚至可以決定創業的成功與否;二是要務實,許多大門生,說到創業想到的即是高科技,開大公司做大買賣,但其實,哪怕是擺個地攤,這也是創業。許多成功人士都是從小事做起,從實踐做起,關於出有太多經歷的大門生,更應該如此;三是要堆集,創業是一個系統工程,不只需求構思,還需求職業經歷、社會人際關係、管理才能等多方面的歸納要素和才能。這就需求一個常識的連繫、經歷的堆集;四是不畏艱苦,假如出有做好長時間喫苦的預備,不調整好自個的心態,也就天然不能祈望創業可以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