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造就人生議論文

  環境造就人生,我們的人生有無數個拐角點,環境對我們的影響很大。請你就環境造就人生寫一篇作文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一些關於環境造就人生優秀議論文,僅供參考。

  篇一

  環境造就人生,這句話一點也不假。雖然我現在只是一個小學剛畢業的學生,但是環境告訴我,我必須成為清華大學眾多精英中的一員。這好像是命運的安排,容不得我敢有半點質疑,否則,就是犯了十惡不赦的大罪。完成這個偉大的使命是我的責任,更是我的義務。

  我的父母都是非常優秀的老師。所以,受點遺傳的原因,再加上我的努力,我從小的學習成績總是名列前茅。我因此一直生活在鮮花和掌聲之中。原本天真的認為,學習好了就會是最讓人開心的事情,會讓我總是無憂無慮。其實,我太幼稚了。我的學習成績越來越好,爸爸媽媽對我的期望也越來越高,我也不得不越來越勤奮。最終,功夫不負有心人。我在小學畢業考試中,取得了全縣第一名的好成績,這真是一個值得讓我為之振奮的訊息,可是煩惱也接踵而來。父母對我的要求變本加厲,直接要我將來一定要考上千萬學子魂牽夢繞的清華大學。母親每天都要給我教說不完道不盡的英語;父親嘴邊也經常掛著類似這樣的話:誰家的孩子考上了什麼名牌大學,父母多麼有面子。父母的所言所行我都看在眼裡記在心上。

  為了完成父母的心願,也為了我能擁有輝煌的人生,我立志一定要考上清華。

  我的未來,或許現在看來,就像那被濃霧籠罩的翠巒,儘管看起來虛無縹緲,好像離我很遠很遠,但是隻要我瞅準目標,邁出堅實的步伐,最終一定會到達光輝的頂點。

  篇二

  土在空中飄浮,它是令人厭惡的塵埃;土在大地沉澱,它是令人喜愛的資源。不同的環境造就了土不同的命運。環境對於人的一生尤其重要,不同的環境造就不同的人生。

  良好的環境造就成功的人生。“時間沖淡一切苦痛。”這麼富有哲理的句子從三毛的思想裡流露。三毛---一個極其“自由的女神。”少年時代,不上學的三毛因為有良好的家庭環境而讀書甚多。在母親的陪伴下,她在開明的家庭裡無憂無慮地度過童年。同時,這種良好的環境讓她受益終生,為她躋身文壇奠定了基礎。三毛說過,是她父母讓她成為了女強人,環境給了她成材的機會。

  艱難的環境同樣也能造就成功的人生。林建海,從貧困家庭走出去,走進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核心領導階層。他的成功趟過了漫漫坎坷路,環境對他的影響很大。他父母很窮,但吃苦耐勞。他在父母的影響和這種特殊的環境下也養成了吃苦耐勞的好習慣。以至於後來,在求學路上,他執著追求,刻苦鑽研,最後成為了中國和美國的圓夢者。

  不好的環境往往造就失敗的人生。昔日的一個朋友已離我遠去,我們已經走上了永不相交的平行線。他的人生註定只有失敗,因為他走進了惡氣沖天的大染缸。各種不適合青少年的行為和舉止帶他走進了人生的誤區。在別人的潛移默化下,他的人生路在傾斜,不斷地滑向萬丈深淵。環境影響人生,他的人生已經被不好的環境在塑造,所以他也只有擁有失敗的人生。

  從不好的環境走向良好的環境,依然可以擁有更亮麗人生。賀龍,中國人民解放軍十大元帥之一,是電視連續劇《雄關漫道》的原型人物。年輕時,被惡劣的環境所逼,兩把菜刀殺了國民黨的稅收官,只好上山為“匪”。後來在中國共產黨的感召下,他率部向國民黨反動派打響了第一槍,揭開了土地革命戰爭的序幕。在黨的教育和培養下,賀龍從舊軍閥變成了真正的共產黨員,成為紅二方面軍的一面旗幟。在抗日戰爭中,為民族解放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賀龍就是一個具有蓮花品格的人,我深深地為他傾倒。

  環境造就人生,我們的人生有無數個拐角點,環境對我們的影響很大。因此,我們要在良好的環境裡走過漫漫人生路,尋找屬於自己的光明。在不好的環境裡也一定要潔身自好,造就我們美麗的人生。

  篇三

  水,自山頂流下,有了落差,便成瀑布;落到山腳,有了凹地,便成池水;曲曲折折,百轉千回,這是小溪;百川匯海,波濤洶湧,這是大海。水並沒有變,變了的只是環境,才造就了各式各樣的自然景觀。

  水如此,人亦然。

  都說“時勢造英雄”,一點也沒錯,譬如李白,譬如白居易,譬如杜甫。同樣生活在唐代,下筆風格卻迥然各異。

  環境造就人生

  李白生活在盛唐時代,時代的大好情勢造就了李白豪放飄逸的性格。正如餘秋雨所說,“繡口一吐就半個盛唐。”此時的政治上不怎麼得意,但不羈的性格豈因蠅頭微利而煩憂?他只道“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在月下,在花間,他獨自歌舞,且道“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亂”,彷彿明月也因他駐足。他霸氣,他豁達,有些哀傷,卻姿態昂揚!他仰天大笑走出門去,直呼“吾輩豈是蓬篙人”,這才是李白,這才是盛唐的縮影。

  環境造就人生

  白居易生活在中唐,雖狀況不錯,但已有了些下滑的跡象。這才有了他外出時偶然見到觀刈麥的情景。“婦姑荷簞食,童稚攜壺漿”是當時廣大勞動人民的真實寫照。正因為歌頌人民,才形成了他平易近人,通俗易懂的寫作風格。但中唐畢竟是中唐,仍然有盛唐的餘暉。於是,便有了《憶江南》中的“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這樣色彩明麗的詩句。憂喜各半,這便是中唐。

  環境造就人生

  杜甫生活在晚唐。盛唐的時代已然成為歷史,中唐也銷聲匿跡。這時候的杜甫看到山河飄搖,看到長安已滿目瘡痍。他哪有心思飲酒賞花?就連看到花、鳥也都是“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這般悽慘,更不用提“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這般慘淡了。杜甫的豪情彷彿也因時代的陰雨而蒙上了灰色的紗,“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沉鬱頓挫是晚唐最後的呻吟,隨後便煙消雲散,消逝於歷史中。

  這就是環境對人的影響。倘若把李白放到晚唐,恐怕也只能哀嘆時事多艱了。正是因為環境在變化,才造就了這麼多風格各有千秋的人,你能說李白比杜甫好嗎?杜甫比白居易差嗎?不能。不論每個人怎樣,都是造物者所給予的環境塑造的結果。

  惡劣的環境才能造就人生

  在廣袤的草原上,居住著一群銀狼,他們是這片草原上的主宰之一。在這片土地上我們可以隨時的見到他們那孤傲的身影,就是因為他們在這片危機四伏的大草原上繁衍了一代又一代,而它們的子子孫孫都在這片草原上賓士過。在它們的種群裡,每一條狼都曾經跟這片草原上最凶猛的獅子打鬥過,曾經都在惡略的環境生存過。這就導致了它們的勇猛和矯劍草原上那惡略的環境造就了銀狼。

  平靜的湖面,煉不出精悍的水手;安逸的環境,造不出時代的偉人 ***列別捷夫***

  環境造就人,時勢造英雄

  古聖早就講過,一命二運三風水。

  篇四

  比爾蓋茨曾說過:“社會充滿不公平的現象。你先不要想去改造它,只能先適應它。”人應該適應環境,改變自我。

  適應環境,改變自我能成就一番事業。著名的文學家托爾斯泰曾經說過:“世界上只有兩種人:一種是觀望者,一種是行動者。大多數人想改變這個世界,但沒人想改變自己。”在古代哲人中,早有這種心態了。為官僅七十多天的陶淵明掛印田園歸隱山間時,他改變了自己。官場的黑暗,是他無法改變的,變的只能是自己。於是不為五斗米折腰,與菊為伴,雖然仕途不復,但他高潔的志向卻被歷史所賞識,為後人所銘記。“御用文人”李白呼喚自己放養於青崖間的白鹿即騎訪名山時,他改變了自己。朝廷希望他吟風弄月歌功頌德,而他卻只想一展鴻鵠之志,無法改變官場的他,只得改變自己的志向。於是寄情于山水,縱覽名山大川,雖然未能圓自己的經天緯地之夢,但卻造就了半個詩歌的盛唐,為後人所傳頌。他們改變自己,同時也改變了時代,雖不被時人欽慕,但卻被後人銘記,在歷史的蒼穹中閃閃發光。

  適應環境,改變自我能使人走向成功。在我國流傳著愚公移山的故事。在古希臘,也有一位偉人能夠移山,他的名字叫柏拉圖。柏拉圖告訴弟子自己能夠移山,弟子們紛紛請教移山之術,柏拉圖笑道,說:“很簡單,山若不過來,我就過去。”弟子們一片譁然。這一個世界上根本就沒有移山之術,唯一的一個移動山的方法就是:山不過來,我便過去。

  適應環境,改變自我能實現理想。如果不能看到自己的缺點和不足,只是一味地埋怨環境不利,從而把改變境遇的希望寄託在改變環境上,這實在是徒勞無益。也許,我們沒有莊周夢蝶的浪漫,沒有莊子那“泥濘中亦可”的超然;也許,我們無法像彷徨鬥士魯迅一樣以血薦軒轅,深刻揭示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劣根性;也許,我們沒有海倫凱勒那雖然盲聾但卻以心靈探求未知世界的勇敢。但至少,我們可以改變自己,讓自己接受《莊子》的薰陶,讓自己接受《吶喊》《彷徨》的強音,讓自己接受《假如給我三天光明》的洗禮,藉助書籍,讓心在潛移默化中沸騰,改變自己。

  人不能要求環境適應自己,只能讓自己適應環境。雖然我們不能改變世界,但我們可以改變自己,讓我們用愛心和智慧來面對一切環境。


猜你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