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坡羊潼關懷古閱讀答案

  《山坡羊潼關懷古》是張養浩晚年的代表作,也是元散曲中思想性、藝術性完美結合的名作。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山坡羊潼關懷古》的文章閱讀以及相關的閱讀答案,希望對你們有幫助。

  《山坡羊潼關懷古》原文閱讀

  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裡潼關路。望西都,意躊躇。

  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山坡羊潼關懷古》閱讀習題

  1、請摘錄出最能表現這首元曲主題的句子。

  2、中國古典詩詞意蘊豐富,字字珠璣。你認為“峰巒如聚,波濤如怒”中哪一個詞用得最好?請說出理由。

  3、本曲作者是____,____朝______家。山坡羊是___________。

  4、點明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5、仔細品味畫線的句子,說說加點的字好在什麼地方,會使人產生怎樣的聯想。

  6、“峰巒如聚,波濤如怒”中“聚”和“怒”寫得都很生動形象,請你就此說說你的理解。

  7、詩人是為“宮闕萬間都做了土”而“傷心”嗎?

  8、詩中“興,百姓苦。亡,百姓苦。”“亡,百姓苦”好理解,為何“興”百姓也苦呢?

  9、這首散曲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10、這首曲的作者是 。前三句寫潼關的雄偉氣勢。以“ ”字形容潼關在重重山巒的包圍之中,以“ ”字形容黃河之水奔騰澎湃,寫出了潼關的險要,然後用“山河表裡”一語收住,暗示它是歷來兵家必爭之地,由此自然引出下一層的感慨內容。***3分***

  11、如何理解“興,百姓苦;亡,百姓苦”一句?***2分***

  《山坡羊潼關懷古》閱讀答案

  1、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2、 “峰巒如聚",群山好像從四面八方聚集而來,一個“聚”字,既寫出了潼關被群山包圍的險要地勢,又賦予了群山生命和意志,它們守衛著潼關。或:“波濤如怒",波濤洶湧澎湃好像在發怒,一個“怒”字,既寫出了黃河的咆哮,又交代了潼關處於黃河之邊的險要。

  3.張養浩 元 散曲 曲牌名***2分***

  4、興,百姓苦;亡,百姓苦。***1分***

  5、“聚”:使靜態物具有動態美,使人彷彿看到群山競向潼關奔來的情景。“怒”:使人覺得黃河如獸在咆哮,並聯想到河水奔騰澎湃的情景。***3分***

  6、“聚”“怒”二字把“峰巒”“ 波濤”的雄偉氣勢寫得極其生動形象。“聚”形容潼關在重重山巒的包圍之中,“怒”形容黃河之水的奔騰澎湃,從視覺和聽覺寫出潼關的險要。

  7、不是,由“ 興,百姓苦; 亡,百姓苦! ”可知是為古往今來的老百姓傷心。隱含對百姓的同情,對封建統治者的諷刺。

  8、一個朝代興起了,必定大興土木,修建豪華宮殿,從而給人民帶來巨大災難;一個朝代滅亡了,在戰爭中遭殃的也是人民。這兩句議論,揭示了封建政治給人民帶來的苦難,非常精闢。

  9、抒發了作者對祖國河山的熱愛,對統治階級殘暴貪慾的痛恨和對勞動大眾所受苦難的同情。

  10. ***3分*** 張養浩 聚 怒

  11. ***2分*** 一個朝代興起了,必定大興土木,修建豪華的宮殿,從而給人民帶來巨大的災難;一個朝代滅亡了,在戰爭中遭殃的也是人民。***意思對即可***

  《山坡羊潼關懷古》閱讀賞析

  張養浩赴陝西途中登臨潼關古塞,懷古思今,寫下了這一抒情名篇。前三句寫登臨潼關所見,由遠至近,既是寫景也是抒情,含蓄地表達了心中波瀾起伏的情感。“聚”和“怒”寫出了山河的動態與靈性,將山的雄偉與水的奔騰之勢勾勒出來,有力地烘托了作者弔古傷今的悲憤傷感之情。“望西都”四句點題懷古,面對昔日帝都的遺址,作者展開充分的想像,突出了歷史的變遷。最後兩句一語道破封建社會朝代興亡的本質。從歷史的變革中,從興亡的對比裡,作者把人民的悲慘命運揭示出來,既是歷史的概括,也是現實的反映,深化了全曲的思想內容。

  詩人站在潼關要塞的山道上,眼前是華山群峰,腳下是黃河急流,河水在峽谷中奔騰著,咆哮著,就像暴怒瘋狂的獸群。群峰高低參差地簇擁著,攢動著,彷彿集合到這裡來接受檢閱。潼關,雄偉險要的潼關,古來兵家必爭之地的潼關啊!

  想起古代,詩人不禁向西方望去。潼關以西三百里,便是西京長安,從秦漢到隋唐,好幾個朝代在那一帶建過都。落日蒼茫之中,詩人一無所見,卻在腦海裡浮現出一座座巍峨壯觀的古都,一座座富麗堂皇的宮殿,多少帝王將相、英雄豪傑曾在那裡龍爭虎鬥,威震一時,然而如今蹤影全消,剩下來的只有黃土一片。西望長安,真叫人彷徨不止啊!

  詩人只是為“宮闕萬間都做了土”而傷心嗎?不,他最傷心的是歷代人民。無論秦漢,無論隋唐,儘管改朝換代,人民的苦難卻從來沒有消除過。“興,百姓苦;亡,百姓苦!”這是對幾千年歷史一針見血的總評。

  這首散曲,從潼關要塞想到古都長安,又從古都長安想到歷代興亡,地域遠近數百里,時間上下千餘年,思緒馳騁縱橫,最後歸結為“百姓苦”一句,反覆詠歎,兼有山水詩的意境和歷史家的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