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強國托起中國夢

  不久前,俄羅斯外交部外交學院院長巴扎諾夫稱,俄羅斯外交部外交學院去年招收的90名新生中,有30名把中文作為了專業方向。
  外國學者對中華文化興趣盎然,選擇漢語作為專業方向的外國學生越來越多,這並不是偶然的、孤立的現象。中文熱、中國熱已經成為一個普遍現象,從一個個側面印證了中華文化的影響力。
  去年,中國作家莫言捧得了世界文學領域最高獎;中國雜技在國際賽場上叱吒風雲,在蒙特卡洛國際馬戲節上,中國參加這項賽事30年來,惟一有兩個雜技節目同時捧得“金小丑”獎,譜寫了中國雜技的歷史新篇;國產影片以自己獨特的方式博弈國外大片,《泰囧》創造了以小搏大的票房奇蹟,《一九四二》、《白鹿原》也讓它們的觀眾群豎起了大拇指。在厚重的中華文化沃土之上,源遠流長的傳統文化、激昂奮進的革命文化、爭奇鬥豔的民族民間文化交相輝映,共同編織著一個美麗的中國夢。
  文化強國的夢想並不是少部分人編織的,而是每一箇中國人夢想的疊加。文化部部長蔡武指出,“在城鎮化程序中要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實現城鄉文化資源上互補、文化發展上互動,縮小城鄉公共文化服務差距,推動城鄉文化協調發展”。去年,我國公共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等公益性文化單位為城鄉百姓提供了更加靈活、便捷的文化服務,農村進城務工人員也有望被納入城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近年來,我國文化體制改革激發了經營性文化產業的巨大潛力,文化產業被列入國家產業振興計劃,打造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20多個省區市提出“文化大省”戰略,北京、廣東、江蘇、山東等省市的文化產業增加值率先超過千億元,一批總資產和總收入“雙百億”的文化企業成為行業領軍。文化產業的日益強大,讓我們的軟實力硬氣起來。
  在回顧一組組靚麗數字的同時,我們也沒有忘記那一張張美麗的面孔:“最美女教師”張麗莉、“最美司機”吳斌、“最美警衛戰士”高鐵成……他們來自各行各業,以高尚的行為構築起中華文明的大廈。正如北京師範大學教授于丹所言,“文化是一種力量,這種力量既不能改變地震,也不能改變金融危機,但是它可以改變的是,我們面對這一切的態度。”
  崛起的中國需要精神旗幟,當代中國人需要健康向上的中國夢,而文化強國戰略正是託舉起這個夢想的大舞臺。隨著中華文化的旗幟在世界的舞臺上高高飄揚,文化強國的夢想正孕育出我們民族新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