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活讀書心得
《復活》是托爾斯泰耗時十年1889—1899六易其稿而成的一部偉大作品,其不僅是托爾斯泰本人創作的頂峰,而且也是世界文學之林不可多得的精品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資料,歡迎閱讀。
篇1:
《復活》是托爾斯泰三大代表作中最晚的一部,被認為是其創作的"最高的一峰"。它沒有《戰爭與和平》史詩般的恢巨集氣魄和明亮的詩意,沒有《安娜·卡列尼娜》的波瀾與不安的騷動--它,完全是體現了一位偉人的暮年心靈的穩健和悲天憫人的大氣!
當我從學校的圖書館看到這本書時,我不禁感受到有一種心靈的復活--人類最美好的感情的復活!即使是當代,許多人也許正在悄然地埋葬自己的這些美好的感情卻毫無所覺。在這種時候,我們需要的不正是《復活》這樣的作品來喚醒沉睡的心嗎? 正如花草需要春天的甘霖才能長出新綠,人類需要博愛與同情才能繼續不息、日進無疆。抑或這就是使《復活》不朽的原因。
讀罷這本《復活》,我的感覺就是聶赫留朵夫能洗心革面,變回他原來的自己實在是非常不容易。早先他只是一個善良的貴族青年,過著屬於自己內心真實想法的生活,與卡秋莎也只是單純的喜愛。但是周遭的人不但不認可他,反而覺得他很好笑,使他逐漸不信任自己的善良。經過三年的軍旅生活,他更深刻的感受到了這一點,並決定做“跟大家一樣的人”。這使他成了一個“徹頭徹尾的利益主義者”,迷戀酒色,享樂成癖。他把女人當作玩樂的工具,於是便在回來後誘姦了那個曾經單純可愛的卡秋莎。但是在法庭上的相遇為他敲響了警鐘。他不敢直視馬斯洛娃那雙斜睨的眼睛。他感覺是自己曾經的舉動迫使卡秋莎墮落成現在的馬斯洛娃,一個妓女,囚犯。於是經過多日的思想鬥爭,他找回了自己的本色,他要去“救助”馬斯洛娃,並要徹底拯救她,與她結婚。這就是聶赫留朵夫的第一次復活,這讓他重新認識了這個世界。它有許多被汙染的地方需要清理。然而,我認為聶赫留朵夫能做到這一點的確是很不容易,這也是給我感觸最深的一點。在周遭可以說是十分惡劣的環境中,他墮落了。可他能被與馬斯洛娃的重逢所震撼,並決定重新做人,這說明了他的心還是善良的。他重新開始記日記,“同自己談話”,“同人人身上都存在的真正的聖潔的自己談話”,這是他人生的轉變。試想,在一個人人都享樂的貴族環境中,一個公爵,只因一個妓女、囚犯的一個眼神就改變了自己,這是多麼不可思議。然而聶赫留朵夫卻做到了,而且是在那個妓女、囚犯近乎於玩弄的態度下做到的。這不得不讓人好好思考一下自身。
“知錯能改,善莫大焉”。聶赫留朵夫的第一次復活不僅“救助”了馬斯洛娃,讓她明白世上不知是黑暗,還有善良的人,也“救助”了其它受著不公平待遇的人。
他幫助被誣陷的囚犯,去找典獄長、副省長,那些它並不想見的人。復活的聶赫留朵夫成為了黑暗社會中的一個亮點。 至於他與馬斯洛娃一起流放到西伯利亞,並不顧馬斯洛娃已不再需要他,仍舊希望馬斯洛娃能寬恕他,並想繼續幫助馬斯洛娃,這也就是聶赫留朵夫真正的復活了,他已經徹底從一個貴族公爵便回一個善良的人了。
想想聶赫留朵夫,再想想我們自己。他在一個不甚明朗的環境中復活,找回自己,而我們在一個十分光明的環境中就應該做得更好。但是即便如此,還是有很多讓人無法接受的事實。在報紙上曾刊過有個見義勇為的人總是不遺餘力對不正確的事做出糾正。有次他看見卡車司機亂吐檳榔汁,好心的勸他,卻因而被打了幾乎送了半條命!真是諷刺,報上這活生生的案例使的原本熱心的人不由得猶豫起來,最後大家看到不公平的事情不再勸阻,變成一幅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樣子。這是一個好人的“墮落”。而且如今有許多學生不好好學習,天天往遊戲廳、網咖跑,家長、老師教育了半天,可惜學生不僅“堅決不改”,還“變本加厲”。學生不學習,也可以適當休息。但是根本不把學習當回事,只顧“休息”就是“自甘墮落”了。在一個很好的環境中不知道珍惜,倒顯得不如到差的環境中體會一下再回來的好。可是又有誰會到差的環境中去體會呢?既然沒有人想去,那麼就是人們不知珍惜了。
《復活》裡告訴了我們人都有神性和獸性。當人放縱了自己,就可能墮落;而當人自覺,就可能"復活"。所以托爾斯泰主張以"道德的自我完成"來改變社會的不平等和罪惡。在社會革命激烈的時代,他提倡“勿以暴力抗惡”,是反對階級鬥爭的。但是,作為人類尋求解放的一種文獻,在我們這個把道德的自我完善當成笑話的時代,讀這樣的書,也許會引起某種慚愧的感覺。可是起碼《復活》使我懂得了人的善良是多麼重要。珍惜現在良好的環境,真正去付出自己,把握生命的每一刻,不讓一絲一毫的不良因素動搖自己,這才是生活的真諦。
篇2:
小說《復活》與《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是十九世紀末俄國著名作家托爾斯泰的三部代表作。托爾斯泰出生於俄國一個大貴族家庭,本人是公爵。小說以為他本人的生活現實為背景,結合1887年6月他的朋友——彼得堡某地區法院的檢察官科尼向他敘述的一個真實的案例而展開的。他想通過小說表達的是男主人公涅赫柳多夫和女主人公馬斯洛娃的愛情復活。其實這是個很簡單也很唯美的愛情故事,並沒有很多人想象得那麼複雜。
涅赫柳多夫出生於貴族家庭,他受到過良好的教育,他有理想也很善良,是一個追求真正愛情的青年,在沒有當兵之前在姑媽家遇到了善良、純潔的16歲少女馬斯洛娃,兩個人產生了愛情。但是後來他當兵後,貴族社會和沙俄軍界紙醉金迷、放蕩荒唐的生活風氣使他墮落,三年後,在動身去戰場的途中經過姑媽家的莊園的時候,誘姦了馬斯洛娃,導致馬斯洛娃懷孕。關鍵是涅赫柳多夫後來拋棄了馬斯洛娃,這是很不道德的。也是後來他良心發現,替馬斯洛娃上訴、替自己贖罪,也發現了很多社會的黑暗。馬斯洛娃被主人發現懷孕後,被趕出家門,後來孩子生下來就被送到育嬰堂,不久就死了。馬斯洛娃走上社會後,由於年輕貌美,處處受到性騷擾,被僱主強姦過,被小店員欺騙過,同時她也不願意在姨媽的洗衣房吃苦受累。走投無路的情況下,淪為妓女,在接客的時候被旅館的茶房卡爾京金、博奇科娃陷害——成為謀殺西伯利亞商人斯梅利科夫的主謀而遭到不負責任、草菅人命的法庭不顧事實的審判,被判到西伯利亞做4年苦役。涅赫柳多夫在審判馬斯洛娃的法庭上是陪審員,所以認出了馬斯洛娃,喚醒了他迷失和沉睡的愛情,從而走上漫長的為馬斯洛娃翻案的上訴道路,既為救心愛的人,也為自己贖罪。涅赫柳多夫由於是公爵身份,家庭背景也很硬,他違心的求了很多人,也動用了很多社會關係,甚至施展了美男計。但是,由於整個社會的黑暗,最後馬斯洛娃的案子保持原判。涅赫柳多夫為了表示與過去的社會和生活決裂,放棄了自己的貴族生活和社會地位,把一萬多公頃的土地分給農民,陪馬斯洛娃一起去西伯利亞服刑。馬斯洛娃被涅赫柳多夫真誠的行為所感動,也知道涅赫柳多夫是真愛自己,但是,由於社會地位的巨大差距,為了愛涅赫柳多夫而跟政治犯西蒙鬆結婚。完成了自己的愛情復活。 我認為這樣的愛情故事寫的很委婉動人,但是不具有代表性。
篇3:
《復活》是列夫托爾斯泰的三大名著之一,這部作品從18寫起,斷斷續續,延長了1年才完成。列寧稱其為最清醒的現實主義作品,十九世紀皮瓣現實主義文學的最高峰及藝術總結。
《復活》這本書,我讀了至少三遍以上。我比較喜歡看書,起初,父親把他作為生日禮物送給我。那時候年紀小隻是被他的書名所吸引,就懷著什麼是復活,哪些東西能復活這些問題在書中找答案。也只是粗淺感覺這本書寫的好,很與眾不同,但是具體說不出個所以然來。隨著時間的推移,讀的書多了,積累的知識多了,偶然與同學談及此書,這本甚至連作者都不是太瞭解書,竟然讓我的生活中多了一個志同道合的好友。看她對此書很是喜愛,便將一直珍藏的書贈與她。我們閒暇時便一起討論文學上的問題。對這本書的認識也就更加深刻一點,鑑於對列夫托爾斯泰的好奇,便將他的所有作品仔細研讀了一遍。與此同時也深深被列夫托爾斯泰的文字所折服。他字裡行間的言語都是當時處於社會底層的勞苦大眾的心聲,都是現實存在的心靈的聲音。他的文字雖然沒有浮誇的修飾,也沒有華麗的裝飾,但是,展現在人們面前的是震撼,讓人們的思想得到洗滌,恢復到最本真的自己。
一代大文豪列夫托爾斯泰的晚年過得很是樸素,他經常混跡於街頭,背上搭著個口袋,從莫斯科步行到到200公里外的雅思那雅·波良娜,像個落魄的流浪漢,到樂得自在,甚至接受過一位貴族夫人的賞錢,使得知真相的夫人懊惱不已。列夫托爾斯泰並沒有什麼架子,親切的很,他也算在嘗試脫下那些特權後的生活是什麼樣的。想必文中那些關於農民土地問題,也是他的親身經歷,實際的經歷比任何空談文學更加震撼人心 。文學作品的價值大都在於它可以歷久彌新。 雖然《復活》寫於十九世紀,講述的也是沙皇統治俄國時的故事,按理說,我們這些二十一世中國新青年,與這大部頭的外國文學是八竿子打不到一塊去,但是,即便故事是舊的,作者列夫托爾斯泰借主人翁傳遞出那種精神卻是鮮活的,值得我們去學習、去體會。文中的聶赫留朵夫明顯帶著托爾斯泰的思想,敢於突破階級界限,驅除階級偏見和自私的個人主義,帶著平等博愛的原則去關愛並照顧社會“底層”人們。同樣,對於我們而言,我們時常站在自己的角度看問題,為了自己的利益服務,很少顧及他人,,而《復活》告訴我們,當你為自己的私慾而活的時候,你是一個“動物的人”,用中國哲學大師馮友蘭的話來說就是“小我”,這是最狹隘的人生境界;但當你不只為自己而活為自己而活為自己而活為自己而活,你的身上敢於擔當起另一種責任時,你便成為了一個“精神的人”,即達到了““大我”的人生境界。人人都會犯錯,我們需要的是去認識這樣的錯誤,不要久而久之將它當作對的事去做了,我們更需要不斷完善自己,改造自己,完成心靈的救贖,精神的復活。
《復活》文章中體現出列夫托爾斯泰對於階級制度、教會制度、社會制度,乃至經濟制度的批判。他從農民的角度出發,將農民的心裡放進自己的批判、自己的學說中。男主角聶赫留朵夫對於農奴私生女瑪絲洛娃的玩弄是其階級、社會地位的支援和慫恿造成的,也是瑪絲洛娃屈辱命運的根源。造成這種不公正待遇只因為農民的貧困、無權,農民的貧困、無權是由於土地問題無法解決所造成的,因為農民根本不受法律保護。
此時的法律又是什麼?是用來維護上等階級利益的工具罷了,那些階級制定法律搜刮百姓。只可惜制定遊戲規則的不是農民,所以輸的、受迫害的永遠是他們。關於復活這個書名,指的是男女主角各自的的復活,男主角聶赫留朵夫作為陪審員在法庭上與昔日戀人瑪絲洛娃重逢,親眼目睹了法官的草率定案,已經淪為上流社會大地主的,產生了罪惡感,任偉瑪絲洛娃的墮落與他的拋棄有關,於是為了贖罪,聶赫留朵夫踏上了替瑪絲洛娃到處申訴的旅程,並決定如果申訴失敗,便和瑪絲洛娃結婚,一道流放到西伯利亞。他的復活過程不是從瑪絲洛娃的案情中看到社會制度的罪惡,更是在這個過程中,深入到農村、監獄、法庭,遊走於各種農民、罪犯、官僚之間。親眼看到千百萬人民群眾所受到的傷害與欺壓,親自感受到了底層生活的苦楚與無奈,甚至麻木。於是聶赫留朵夫放下了地主的寄生於享樂的生活,交出土地,平等地權,敢於突破階級界限,驅除階級偏見和自私的個人主義,這時的他接受了為別人兒活著,以愛作為生活的原則,他復活了。抵住了社會的壓力,親人的阻攔,舒適生活的誘惑,從每一點每一滴的實際行動裡表現出他的道德自我完善,他逐漸復活為年輕時候的他—那個“精神的人”,懷抱著理想與博愛的“精神的人”。瑪絲洛娃,有著勞動人民勤勞善良,天真村街的天性,她因為被心愛的人拋棄而走上歧路,為了生存淪為妓女。起初,她想利用聶赫留朵夫對她的歉意從他身上得到什麼,但是當她拒絕聶赫留朵夫的求婚痛斥他:“在這個世界那我玩樂還不夠,又要用我來救你自己,好讓你上天堂。”當她愈來愈強烈的拒絕、指責聶赫留朵夫時,正說明他在恢復自尊,從自暴自棄中走出來,不再麻木。而且,在她復活的過程中,原諒並從新愛上了聶赫留朵夫,在精神上得到了復活。“讓我印象最深的是,託翁在書本中描寫了各種各樣的官員,更通過心裡的獨白揭露了他們的醜惡嘴臉。例如審判瑪絲洛娃一案的幾位:有的急於幽會情人,明知錯判,也不予糾正;有的和妻子吵架,擔心吃不上飯;考慮自己的胃病是否能好;唯一認真的副法官卻是個草菅人命的渾蛋,他下定決心要判所有人罪。諸如此類,該如何替民伸冤。而問題不僅只在這裡,省府省、大理院的官員莫不如此,他們個個昏庸、嗜殺、熱愛炫耀,著實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