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節日除夕有什麼含義

  除夕這一天對於我們中國人來說是相當重要的,那麼它會有什麼樣的寓意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除夕的特殊含義,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含義

  除夕是指農曆年最後一天的晚上,也就是春節的前一天晚上,因常在臘月三十或二十九,故又稱大年三十。除夕這一天對全球華人來說都是極為重要的。這一天人們準備除舊迎新,吃團圓飯,當晚往往通宵不眠,稱之為守歲。有關守歲習俗的來歷,在民間流傳著一個有趣的故事:

  太古時期,有一種凶猛的怪獸,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們管它們叫“年”。它的形貌猙獰,生性凶殘,專食飛禽走獸、鱗介蟲豸,一天換一種口味,從磕頭蟲一直吃到大活人,讓人談“年”色變。後來,人們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動規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竄到人群聚居的地方,而且出沒的時間都是在天黑以後。

  算準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們便把這可怕的一夜視為關口來煞,稱作“年關”,並且想出了一整套過年關的辦法:每到這一天晚上,每家每戶都提前做好晚飯,熄火淨灶,再把雞圈牛欄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後門都封住,躲在屋裡吃“年夜飯”,由於這頓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辦得很豐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圍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團圓外,還須在吃飯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靈保佑,平安地度過這一夜,吃過晚飯後,誰都不敢睡覺,擠坐在一起閒聊壯膽。就逐漸形成了除夕熬年守歲的習慣。

  在傳說以外,據史料記載,除夕守歲始自南北朝時期。“歲”字在中國古代與“年”字相通用,歲即是年,年即是歲。據《說文解字》釋,“年”,“谷熟也”。《穀梁傳》中也說“五穀大熟為大有年”。就連甲骨文中的“年”字,亦是穀穗成熟的樣子。因而,可以推斷,“年”是豐收喜慶的日子,而過年則是對豐年的慶賀和祈禱。

  此外,除夕夜還要舉行踩歲活動,即在院內將芝麻秸粘上用黃紙捲成的元寶形,攢成一捆,謂之“聚寶盆”。然後,全家人用腳將其踩碎,以“碎”諧“歲”,並借用芝麻開花節節高之吉祥寓意,祝願家道興旺,表達對新的一年的祝福和祈盼。

  食物

  餛飩

  新年吃餛飩取其開初之意。傳說盤古氏開天闢地,使“氣之輕清上浮者為天,氣之重濁下凝者為地”,結束了混沌狀態,才有了宇宙四方。再則取“餛飩”與“渾囤”的諧音,意思是糧食滿囤。

  餃子

  是中國的傳統食品之一。也稱作扁食或煮餑餑。古來只有餛飩而無餃子。後來將餛飩做成新月形就成餃子了。在唐代吃餃子的習慣已經傳到中國的邊遠地區了。除夕夜,十二點鐘聲一敲響,就開始吃餃子,因此時正是子時,取其新舊交替,子時來臨之意。

  長面

  也叫長壽麵,新年吃它,預祝壽長百年。古代的一切面食都叫做餅,所以湯麵起初也叫湯餅,開始的面片不是擀成或壓成的,而是將和好的面,用手往鍋裡撕片片,和北方吃的“烏鴉頭”、“猴耳子”等的做法差不多。到唐代以後開始用案板擀麵,才逐漸有了長面、短面、乾麵、素面、葷面、掛麵……

  元宵

  又名湯圓,在南方比較普遍。其是用糯米搓成圓形***可往裡加入不同口味的餡***,再放入鍋裡煮食,寓意團團圓圓。元宵一般當早點或年飯主食,不管是餐館酒店還是家中,都很流行這道美食。

  不少地方在吃年飯的時候還搭配些副食品,要想討個吉利的口採。吃棗***春來早***,吃柿餅***事如意***,吃杏仁***幸福來***,吃豆腐***全家福***,吃三鮮菜***三陽開泰***,吃花生***長生不老***,吃年糕***年糕年糕,一年比一年高***……當然,的年夜飯品種就更加豐富了,什麼雞鴨魚肉、山珍海味,大約一年中能見到的最好的菜餚都擺上了餐桌。

  按照民間的傳統習慣,中國各地的年夜飯食俗各不相同:北方人吃餃子,南方人吃米糰子、水磨年糕,江浙和閩粵等地初一吃元宵,或炸或煮;福建漳州人初一早上吃生蒜和皮蛋;廣東潮州人初一吃當地特有的“腐圓”;回族人正月初一吃麵條和燉肉,初二才吃餃子。

  年糕

  春節食年糕的風俗,興於宋代,盛於明代。吃年糕,由“年年***粘粘***高***糕***”的吉祥如意之意,演繹為年年高升之意。

  魚

  春節吃魚可是有講究的,預示著年年有餘,所以春節吃魚是老北京人的一項習俗。

  風俗

  年夜飯的名堂很多,南北各地不同,有餃子、餛飩、長面、元宵等,而且各有講究。北方人過年習慣吃餃子,是取新舊交替“更歲交子”的意思。又因為白麵餃子形狀像銀元寶,一盆盆端上桌象徵著"新年大發財,元寶滾進來"之意。有的包餃子時,還把幾枚沸水消毒後的硬幣包進去,說是誰先吃著了,就能多掙錢。吃餃子的習俗,是從漢朝傳下來的。相傳,醫聖張仲景在寒冬臘月,看到窮人的耳朵被凍爛了,便製作了一種“祛寒嬌耳湯”給窮人治凍傷。他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溫熱的藥材,用麵皮包成耳朵樣子的“嬌耳”,下鍋煮熟,分給窮人吃,人們吃後,覺得渾身變暖,兩耳發熱。以後,人們仿效著做,一直流傳到今天。新年吃餛飩,是取其開初之意。傳說世界生成以前是混沌狀態,盤古開天闢地,才有了宇宙四方,長面,也叫長壽麵。新年吃麵,是預祝壽長百年。

  關東年夜飯:魚、紅燒丸子、餃子

  保留古風俗,漢滿互影響:中國知名民俗專家曹保明介紹說,年夜飯在除夕的夜晚又稱“團年”或“閤家歡”,因為這頓飯以後就要告別舊歲迎來新歲了,所以又稱“分歲”。在古代,人們認為年夜飯還有逐疫、驅邪、健身的作用。因此,年夜飯的特點是全家大團圓的宴會,無論男女老幼都要參加,為了這個團圓,外出的家人都要趕在除夕前返回家來,如果沒能及時趕回來,餐桌上要給未歸人留一個空位,擺一雙筷,表示全家團聚。

  年夜飯通常是舊時關東農家中一年內最豐盛的一頓飯,必須要在年三十當天掌廚做出來。滿桌的酒菜中必須要有魚,表示新的一年有餘錢、餘糧,一切都很寬裕。還必須有一碗紅燒丸子,表示闔家團圓。曹保明介紹說:“根據宗懍《荊楚歲時記》的記載,至少在南北朝時已有吃年夜飯的習俗。”

  關東老百姓始終有“窮過年,富過年,不吃餃子沒過年”的說法。吉林省民俗學會理事長施立學介紹說,餃子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已經出現了,圍繞餃子的起源,民間產生過不同的傳說和故事,但關東人一直崇尚春節的第一頓餃子在除夕夜子時***零點***吃,此風俗遍佈關東城鄉,並世代相傳至今。

  如今在東北的許多農家,年夜飯依然保持著古時的許多風俗,如吃飯前祭祖,放鞭炮,吃餃子等。但由於年夜飯的吃喝已不重要了,施立學認為:“年夜飯早已超出了‘吃’的範圍,而在於那份人與人之間的溫馨,它溫暖在一家人的問候和溫情中。既有對即將逝去的舊歲有留戀之情,也有對即將到來的新年懷有希望之意。”

  重慶土家年夜飯:“扣肉”“灌海椒”不可少

  剛進臘月,重慶市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板溪鄉紅杏村農民許文旭家就忙開了。為了準備好這頓年夜飯,一些必不可少的傳統主菜不提前十天半月準備是不行的。其中最主要的當數“扣肉”和“灌海椒”。許文旭說,“扣肉”看似簡單,但要做到真正肥而不膩、嫩滑爽口,是要下一番工夫的。“灌海椒”則是把糯米麵拌上作料後填入一個個掏空的海椒中,然後放入鹹菜罐子裡封存半個月,到了除夕,拿出來用油一炸就可以上桌了。

  許文旭告訴記者,土家人之所以重視這兩道菜,是因為以前一年到頭難得吃上幾回肉,糯米也是稀罕東西,因此家家都把這兩道菜當作年夜飯展示手藝的機會,同時也是為了犒勞辛勞了一年的家人。

  令人意外的是,海帶還曾一度成為土家年夜飯的主菜。因為以前土家族聚集地區吃鹽巴都困難,醫療條件也差,經常有人因缺碘患上大脖子病。為了給家人補碘,土家人就在年夜飯上一道海帶,以補充人體所需的碘。在當時的條件下,海帶對土家人來說,真可謂“山珍海味”,經常吃根本不可能,因此成了年夜飯上的一道好菜。如今,海帶早已退出年夜飯的“舞臺”。


 猜你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