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飲食有什麼忌諱
俗話說:根據中醫“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原則,立秋進補十分必要。但進補不可亂補,應特別注意。立秋養生有什麼飲食戒忌?下面就由小編來介紹一下吧。
立秋飲食忌重“進”輕“出”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少家庭天天有葷腥,餐餐大油膩,這些食物代謝後產生的酸性有毒物質,需及時排出,而生活節奏的加快,又使不少人排便無規律甚至便祕。故養生專家近年來提出一種關注“負營養”的保健新觀念,即重視人體廢物的排出,減少“腸毒”的滯留與吸收,提倡在進補的同時,亦應重視排便的及時和通暢。
立秋飲食忌恆“補”不變
有些人喜歡按自己口味,轉服某一種補品,繼而又從多年不變發展成“偏食”、“嗜食”,這對健康是不利的。因為藥物和食物既有保健治療作用,亦有一定的副作用,久服多服會影響體內的營養平衡。尤其是老年人,不但個臟器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減退,需要全面地系統地加以調理,而且不同的季節,對保健藥物和食物也有不同的需求。因此,根據不同情況予以調整是十分必要的,不能恆補不變,一補到底。
立秋飲食忌虛實不分
中醫的治療原則是虛者補之,不是虛症病人不宜用補藥,虛症又有陰虛、陽虛、氣虛、血虛之分,對症服藥才能補益身體,否則適得其反,會傷害身體。保健養生雖然不像治病那樣嚴格區別,但起碼應把用膳物件分為偏寒偏熱兩大類。偏寒者畏寒喜熱,手足不溫,口淡涎多,大便溏,小便清長,舌質淡脈沉細。偏熱者,則手足心熱,口乾,口苦,口臭,大便乾結,小便短赤,舌質紅,脈數。若不辨寒熱妄投藥膳,容易導致“火上加油”。
立秋飲食忌多多益善
任何補藥費用過量都有害。認為“多吃補藥,有病治病,無病強身”是不科學的。如過量服用蔘茸類補品,會引起腹脹、不思飲食;過服維生素C,可致噁心、嘔吐和腹瀉。
立秋飲食忌大補
立秋雖然標誌著秋季的開始,但剛立秋後的一段時間內氣溫通常還是較高,空氣的溼度也還很大,人們不但感覺不到秋涼和秋燥,反而到處都是悶熱潮溼的感覺。再加上人們在夏季常常因為苦夏或過食冷飲,多有脾胃功能減弱的現象,此時如果大量進食補品,特別是過於滋膩的養陰之品,會進一步加重脾胃負擔,使長期處於“虛弱”的胃腸不能一下子承受,導致消化功能紊亂。因此,初秋進補宜清補而不宜過於滋膩。
所謂“清補”主要是指補而不膩,具體而言就是適當食用一些具有健脾、清熱、利溼的食物或藥物,一方面可以使體內的溼熱之邪從小便排出,以消除夏日酷暑的“後遺症”,另一方面能調理脾胃功能,為中、晚秋乃至冬季進補奠定基礎。此時不妨適當多喝點綠豆粥、荷葉粥、紅小豆粥、紅棗蓮子粥、山藥粥等食物。對於一些脾胃虛弱、消化不良的朋友而言,此時一定要與滋膩的養陰之品如鹿角膠、阿膠等“劃清界限”,否則,非常容易加重食慾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狀,脾胃虛弱者若適當多喝點具有健脾利溼作用的薏米粥、扁豆粥則對身體大有裨益。
需要提醒大家的是,秋季進補應以清補、平補為主。除了陽虛體質者外,不要過多食用溫熱的食物或藥物,如羊肉、狗肉、人蔘、鹿茸、肉桂等,否則極易加重秋燥。此外,秋季進補還應因人而異,因此,對於身體虛弱、患有慢性疾病的朋友,最好在醫生的指導下辨證進補,以達事半功倍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