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護理系的論文
護理專業是一個比較辛苦的專業,但是目前崗位還是很需缺的,護理專業是現在國家比較稀缺的專業人才,在這幾年的就業形勢上,護理專業是比較受歡迎的。下文是小編為大家蒐集整理的的內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篇1
談高齡骨性關節炎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圍手術期護理
目前中國正進入人口老年化時代,骨性關節炎的患病率越來越高,該疾病是由多種因素綜合引起的與關節軟骨完整性受損相關的疾病[1]。對於膝關節骨性關節炎,人工全膝關節置換手術相較其他手術具有明顯優勢,其可以減輕終末期關節疼痛、改善甚至可以恢復關節功能,並能夠顯著提高患者生活質量[2]。然而高齡患者常由於自身身體狀況較差併合並多種疾病,具有較大的手術風險並影響術後康復。因而行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圍手術期的護理干預工作就尤為重要。筆者所在科室對高齡骨性關節炎全膝關節置換術的患者進行了圍手術期特色護理干預,效果滿意,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2月-2015年10月在安徽醫科大學附屬六安醫院骨科病區住院的32例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為研究物件。其中男14例,女18例。年齡62~83歲,平均年齡73.6歲。其中單膝關節置換術29例,雙膝關節置換術3例。
1.2 方法
1.2.1 術前護理
1.2.1.1 心理護理
老年人患者由於其自身特點,往往術前和術後的懼怕心理表現尤為突出,與臨床醫師配合往往不夠順暢。有的高齡患者甚至在術後會失去信心並放棄鍛鍊,嚴重影響其術後康復,因此對高齡患者進行心理輔導尤為重要[3]。護士在術前護理過程中,需瞭解每位高齡患者的實際心理狀態,根據患者的自身情況進行心理疏導,並進行有針對性的術前教育,給每位高齡患者充分講解疾病的相關知識及治療成功案例。通過講解使患者瞭解手術可以解除其膝部疼痛,能夠保持關節穩定,消除其恐懼心理並增加其治療信心,從而積極配合圍手術期的各項治療,為術後康復提供保障[3]。
1.2.1.2 術前準備
術前對高齡患者進行全面的評估。通過協助患者進行血常規、動態心電圖、彩超、CT等各項術前檢查,然後根據患者具體身體狀況,制定個性化護理方案。在行手術前,需進行術前肢體訓練。護士應指導患者加強股四頭肌的靜力收縮訓練,提高患者肌力。因術後患者需要在床上進行大小便,因此術前患者需要進行床上大小便練習。充分的術前準備,能為高齡患者術中及術後的治療及康復提供必要支援。
1.2.2 術中護理
高齡患者雖然術前進行了必要的心理疏導,但當其進入手術室後行手術時,在手術室環境下容易產生慌張心理,往往此時會對麻醉及手術過程能否順利進行產生憂慮,此時醫護人員的適當心理輔導是十分必要的。通過給高齡患者耐心解釋麻醉的具體過程及方法及與患者進行必要的交談,能夠轉移患者的注意力並緩解其不良情緒。同時應保證患者體位的舒適安全。在術中應密切觀察患者的各項生命體徵,注意患者的病情變化進行相應的處理。 1.2.3 術後護理
1.2.3.1 常規護理
術後亦應密切監護患者的各項生命體徵。去枕平臥禁食6 h,將頭偏向一側防止誤吸。患者術肢抬高15°以促進下肢靜脈血液迴流並減輕患肢腫脹[4],這樣可以減少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及足跟壓瘡的發生。保持引流管的通暢,並注意防止其滑落、彎折、扭曲或倒液等。觀察引流液的顏色和性狀,如發現異常情況,應立即通知醫師進行相應的處理。嚴格無菌操作,並保持引流管通暢是預防關節感染的重要因素之一[5]。術後24~72 h,引流量<50 ml/d時拔出引流管。保持手術切口敷料的清潔乾燥,密切觀察切口有無紅腫熱痛的炎性反應。同時亦應該對高齡患者進行有效的護患溝通,術後心理疏通亦非常重要,保持與患者的有效溝通,瞭解患者的實際需求並給予關懷幫助,可以使患者較好地配合術後的康復治療。
1.2.3.2 飲食護理
術後早期患者身體虛弱,尤其是高齡患者本身腸道吸收功能較差,易產生營養不良導致手術創面癒合緩慢。此時患者應進食高蛋白、高熱量、易消化並富含高維生素的食物,多吃蔬菜水果並多飲水。後期患者胃腸道功能恢復正常時可在加強營養的同時逐步恢復正常飲食。護士應密切關注患者的飲食情況,當患者飲食量較少時,應給予必要性的補液等措施。
1.2.3.3 預防併發症
感染是關節置換術最嚴重的併發症,也是導致手術失敗的重要原因之一[6]。尤其是人工膝關節置換術的患者,其創口周圍軟組織較薄,極易增加其感染的概率。應保持切口敷料的清潔乾燥,並密切觀察患者體溫的變化,儘早拔除插管防止感染。一般採取人工髖膝關節置換術的患者有40%~60%會發生深靜脈血栓的併發症[7],因此在全膝關節置換術圍手術期護理中尤其應注意預防深靜脈血栓的形成。抬高患肢,用彈力繃帶包紮患肢,保持患肢有效引流並減少區域性壓迫。患者應進行踝關節和足踝主動屈伸活動,並定期進行自下而上地按摩下肢肌肉。護士應指導患肢進行股四頭肌肌力鍛鍊及直腿抬高鍛鍊,促進靜脈迴流。使用活血化瘀類及抗凝類藥物預防血栓的形成。手術後還應注意患者患肢的末梢血運及患肢的具體感知,如若出現患肢麻木疼痛等反應,應及時告知醫師並進行相應處理,防止患肢血管與神經損傷嚴重。
1.2.3.4 術後功能鍛鍊
早期功能鍛鍊可以提高高齡患者術肢肌力與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形成,並可以防止關節囊粘連和萎縮,並能夠軟化瘢痕[8]。高齡患者在早期進行功能訓練時應該在充分鎮痛後方可進行。術後當天麻醉清醒後即可進行足趾、踝關節背伸趾屈活動,進行股四頭肌、?N繩肌長收縮運動以及患肢直腿抬高肌力鍛鍊;術後第2~3天,在複查假體位置無異常的情況下開始在CPM機輔助下進行膝關節的屈伸鍛鍊;術後3~7 d,除進行膝關節屈伸鍛鍊外,進行膝關節被動鍛鍊以及練習直腿抬高;術後8~14 d,如果患肢肌力足夠支撐肢體,並能夠直腿抬高,可指導患者進行加強術肢無負重性的主動運動,指導患者下地站立,站穩後可拄拐逐漸行走;術後14 d後,訓練術肢行走步態、平衡、負重及儘量完成正常日常活動等行為。護士應指導高齡患者循序漸進地增加活動量,防止關節腫痛等不良事件發生影響術後康復。
1.3 療效評價標準及觀察指標
療效評定採用HSS膝關節評分標準。比較全膝關節置換術術前與術後2周、6周及12周高齡患者HSS評分的差異。
1.4 統計學處理
使用SPSS 19.0軟體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採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採用字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通過對32例高齡骨性關節炎行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術前、術後2周、術後6周和術後12周膝關節HSS評分進行比較,術後2周、術後6周及術後12周的HSS評分明顯高於術前,術後6周及術後12周的HSS評分明顯高於術後2周,同時術後12周的HSS評分明顯高於6周,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經隨訪12周,32例膝關節置換術手術均成功,無1例患者膝關節感染、深靜脈血栓形成及血管與神經嚴重損傷。1例高齡患者術後因鍛鍊方式不恰當出現膝關節功能受限,通過行手法鬆解後恢復良好。
3 討論
骨性關節炎是中老年人群中的常見疑難病,其治療的優劣直接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是目前治療骨性關節炎的最重要手段。對於高齡骨性關節炎患者,往往由於患者自身合併有其他疾病,因此這些患者在行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時圍手術期護理干預是十分重要的。圍手術期護理干預能夠對患者進行適當的心理疏導,預防手術併發症的發生,能夠更好地幫助高齡患者術後康復。本研究發現,圍手術期的護理干預能夠使手術風險降到最低,預防術後併發症的發生,故可以顯著提高患者的HSS評分,使高齡患者膝關節功能恢復良好,達到較為滿意的治療效果。因此,圍手術期的護理干預能夠促進高齡骨性關節炎患者全膝關節置換術的手術順利進行並可以促進術後的康復。
<<<下頁帶來更多的